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5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按手术方式分为A组29例和B组24例,A组患者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开放手术。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置钉准确率、手术前后椎体后凸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差无几,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A组患者均少于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置钉准确率A组(99.1%)高于B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及术后3月两组患者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A组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肌间隙入路椎弓根有效钉棒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满意,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2年3月手术治疗的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传统手术入路48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1例。纳入标准:TLICS评分均/〉4分,均无需椎管减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伤椎前、后缘高度/伤椎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均值,伤椎Cobb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随访3~28个月,平均13个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正中入路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月VAS评分、术后1周及3个月ODI评分具有优势;而在感染率、术后2天VAS评分、骨折复位、脊髓恢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手术入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在骨折复位、脊髓恢复及感染率与传统手术入路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和后正中入路分别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59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行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组),28例行后正中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卧床休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价术后疼痛情况,同时测量用医用关节测量尺测量治疗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卧床休息时间均短于B组患者(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 d、3 d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术后1 w和术后3m,两组患者椎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后正中入路,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创伤性更小,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就诊的符合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诊断的76例患者,其中31例采取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PPS组),45例采取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WPS组)。对两组的术中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功能评分,以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76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病例无脱落,经对各时间节点比较分析显示:术中用时及术中透视次数的组间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VAS及ODI评分比较,PPS组明显优于W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皆具有良好、确切的临床效果,其中WPS组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程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入路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间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分别联合伤椎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部疼痛上无明显差异,但经皮入路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部疼痛更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从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后侧入路置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两组术后的椎体高度矫正率对比。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9.52±12.15)min,出血量为(139.61±36.25)ml,引流量为(59.62±9.15)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57±9.98) min,(413.54±29.83)ml,(373.14±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1月、半年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5.01±0.98)、(2.33±1.13)、(0.71±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5±1.15)、(3.09±1.25)和(1.7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矫正率达到了(96.80±2.51)%,对照组的(95.68±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矫正率与传统入路无差异的特点,安全性好,患者恢复情况好,值得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107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n=53)和传统入路组(n=54)。Wiltse入路组采取Wiltse入路TLIF,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对比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术前及术后1 d、3 d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6个月椎旁肌组织面积。结果Wiltse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疗效、椎体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3 d血清ACTH、Cor、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但Wiltse入路组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且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低于传统入路组,JOA评分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6个月左、右侧椎旁肌组织面积大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Wiltse入路TLI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TLIF治疗老年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相当,但Wiltse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且手术创伤相对更小、术后应激反应水平更低,可在短期内促进腰椎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不同置钉方式应用于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胸 96 例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n=48)和B组(n=48).A组采用跨伤椎置钉,B组采用经伤椎置钉.分析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影像学指标、腰椎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P<0.05).术后 5 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低于术后 3 d、术后1 d(P<0.05),两组术后 3 d VAS评分低于术后 1 d(P<0.05),但组间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1y,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和伤椎矢状面 Cobb 角均降低,且B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 1y,两组改良Oswestry腰椎功能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B组降低更明显(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跨伤椎置钉方式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采用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腰椎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骨科,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分别行Wiltse入路MIS-TLIF(MIS-TLIF组)和开放TLIF(TLIF组)治疗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MIS-TLIF组36例,TLIF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以及术前和术后第1、3天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及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MIS-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3天CK水平均少/低于开放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术前及术后1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Wiltse入路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并能减少手术创伤及术中出血量,使得患者可以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机器人辅助手术与三维“C”型臂X线机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机器人辅助置钉)和对照组(三维“C”型臂X线透视下置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置钉和复位情况;随访1个月,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恢复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钉准确率94.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9%(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升高(P<0.05),伤椎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同时间点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患者VAS评分、O...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联合选择性关节突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节段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入路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各49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引流量、手术前后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JOA评分、取出内固定后椎间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98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平均15. 8个月。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除术后2 d Wiltse入路组VAS评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外(P 0. 05),2组间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伤椎椎体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取出内固定患者未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18个月取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处理胸腰椎骨折时,选择性融合终板损伤节段并适时取出内固定能够保留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而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椎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7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附加伤椎双侧置钉的6钉固定患者作为6钉固定组,25例附加伤椎单侧置钉的5钉固定患者作为5钉固定组,随访时间平均24.6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费用、矢状位后凸Cobb’s角、伤椎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术后矫正度丢失情况、疼痛VAS评分、ODI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患者的矢状位后凸Cobb’s角、伤椎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矫正度的丢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单侧内固定技术能够显著矫正胸腰椎骨折的后凸畸形,达到伤椎双侧固定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且较伤椎双侧内固定术能够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向与万向椎弓根螺钉经肌间隙入路置入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我院脊柱外科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椎弓根螺钉分为单向组(n=18)和万向组(n=24),2组患者均行3椎体6钉短节段固定伤椎,其中单向组经伤椎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万向组经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伤椎上下椎体均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结果术后随访1年。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不同时期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2组患者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1年,2组患者矢状位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有所改善,而单向组患者的矢状位伤椎Cobb角均小于万向组,伤椎前缘高度均大于万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入万向与单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对于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位伤椎Cobb角有更好的复位效果,能达到更好的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3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行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少,经3~6个月随访后发现,全体患者骨折部位恢复情况良好,受伤部位功能已完全恢复,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显著,操作便捷且创伤小,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Wiltse入路联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轻、中度腰椎滑脱症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不同入路联合TLIF治疗的轻、中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组(35例)采用经Wiltse入路,后正中组(46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所有患者均随访8年以上。比较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定临床疗效;测量多裂肌面积以评价多裂肌萎缩情况;比较2组椎间融合、邻椎病、内固定失效等情况以评价中远期疗效。结果 微创组和后正中组的随访时间分别为(112.5±8.4)个月、(137.1±5.8)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低于后正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不同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ODI低于后正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净横截面积均明显大于后正中组...  相似文献   

17.
沙福祥 《医学信息》2019,(24):72-74
目的 观察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及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行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术治疗。术后随访1.5年(至2019年10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Cobb角矫正和丢失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内占位情况、脊髓功能E级、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420±210.67) ml vs (830.23±260.52)ml],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155.71±43.50) min vs (195.08±45.42) min],Cobb角矫正丢失大于对照组 [(5.42±1.38)°vs (2.32±1.25)°],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大于对照组 [(4.58±0.52)% vs (2.14±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ODI指数、伤内椎占位、脊髓功能E级及植骨融合率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ODI指数、伤内椎占位情况及植骨融合率比较,脊髓功能E级占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57% vs 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固定安全可靠,出血量少,增加前中柱的稳定性,促进骨性融合以及恢复伤椎体的高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治疗创伤性胸腰段单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胸腰段单节骨折患者83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42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2.72岁;高空坠落14例,交通事故29例,重物压伤40例;根据骨折分类系统(AO)分型A1型28例,A2型34例,A3型21例;胸段单节骨折39例,腰段单节骨折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治疗,研究组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椎体结构影像学参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血清胰岛素(Ins)水平。结果 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长、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6个月骨折融合率高于对照组(100.0%vs 8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与术前相比,术后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动态稳定系统结合wiltse入路治疗Ⅱ度以内的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本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使用动态稳定系统治疗Ⅱ度以内的腰椎滑脱症65例,传统正中入组30例,改良wiltse入路组35例。对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VAS、JOA、OD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术中置钉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月、3月、6月VAS、JOA、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1月、3月术后VAS、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wiltse入路动态稳定系统治疗Ⅱ度以内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与传统的后路入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少、术后引流量少、椎弓根置钉方便、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10月,采用Wiltse入路行椎板开窗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共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2~65岁,平均46.9岁;治疗节段L4/56例,L5/S18例。以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估术后疗效。同时拍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作为影像学研究指标。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术前VAS评分(6.7±0.9),末次随访为(2.1±0.7);术前ODI评分(51.4±9.6),术后末次随访为(11.1±4.1);术后VAS、ODI评分明显改善,术前与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手术节段活动度术前为(9.1±2.4)°,术后末次随访时为(5.1±1.2)°,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Wiltse入路行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