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关节软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是骨关节外科常见难题,骨软骨骨折块缺乏有效的固定物,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也缺乏长期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19例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患者,在关节镜下修整损伤区及骨软骨骨折块以自身增强聚丙烯可吸收软骨钉固定,内固定后24 h拔出负压引流管,抗生素预防感染不超过48 h,充分镇痛条件下持续被动活动关节,膝关节铰链支具固定6周后完全负重行走。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均获得3个月-2年随访,平均13.2个月。修复后患者2周-3个月恢复社会活动。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83.25±5.63)分,tegner运动评级6.1±0.87,修复前后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膝关节骨软骨损伤采用可吸收软骨钉固定可有效固定脱落的骨软骨块,促进软骨修复,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纽扣式缝合在固定髌骨粉碎性骨折游离软骨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纽扣式缝合技术辅助固定髌骨粉碎性骨折游离软骨块患者15例,术后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临床采用患膝关节活动度和Bö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评估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6 ~ 18个月随访,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X线平片及膝关节CT检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术后6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骨块脱落及创伤性关节炎; 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屈曲平均为(128.00±5.39)°(116° ~ 135°),伸平均为(2.00±1.31)°(-2° ~ 6°); Bö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平均为29分,其中优13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纽扣式缝合能有效固定髌骨骨折中的游离软骨块,术后可早期行康复功能锻炼,未见游离骨块脱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伴有撕脱性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30例青少年初次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内侧缘撕脱性骨折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采用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方法治疗。评估膝关节优良率,术后6个月及1年的Kujala髌股关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的改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及髌骨外移率。结果 ①3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髌骨位置解剖复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2.1个月(10 ~ 18个月),均无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发生;②膝关节优良率、Kujala髌股关节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3.3%、(45.3±2.2)分、(36.8±2.5)分、(53.5±4.9)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93.3%、(92.9±2.2)分、(94.8±3.5)分、(98.3±5.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25.3±4.5)°提高至术后1年的(125.4±3.2)°,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及髌骨外移率分别由术前的(12.5±1.8)°、(19.2±1.9)°、(18.5±2.3)%降至术后1年的(5.6±0.7)°、(6.8±1.0)°、(6.9±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伴有撕脱性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安全有效,可获得稳定的髌骨运动轨迹,术后中短期随访影像学指标和临床功能评分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髌骨骨软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8月手术治疗的19例髌骨骨软骨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所有病例均先行关节镜检,镜下游离体摘除手术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3例。结果本组19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13.2个月〔5个月~23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其疗效,术后患者感觉满意,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根据髌骨骨软骨骨折块的大小及损伤的时间,采用关节镜检查、镜下手术或切开复位、应用AO微型螺钉处理髌骨骨软骨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分析关节镜手术对滑膜软骨瘤病的诊疗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运动医学科明确诊治了膝滑膜软骨瘤病共17例,术前负重行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3.81±2.02;Lysholm评分为43.27±7.91.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检验后采用关节镜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并将关节内的软骨样游离体送致病例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行关节镜下探查清理术.术后给予玻璃酸钠+曲安奈德注射液腔内注射.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滑膜软骨瘤病,患者随访4~24(平均12.7)个月,患者术后体征缓解,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无其他并发症,我科随访期间未见滑膜软骨瘤病复发患者.行VAS评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2.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评分提升至近期随访时的86.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滑膜软骨瘤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采用关节镜手术对滑膜软骨瘤病可明确诊断,结合局部封闭镇痛治疗是目前治疗滑膜软骨瘤病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习惯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骨软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7月~2004年12月对18例习惯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8例按Insal 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89豫,术后无髌骨再脱位和半脱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外侧松解、内侧紧缩和股内侧肌止点外下移、髌韧带外侧半内移的综合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根据骨块的大小及损伤的时间处理髌骨骨软骨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异体韧带悬吊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外侧支持带Y形松解,结合股内侧肌成形治疗儿童髌骨固定型脱位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10例12膝儿童髌骨固定型脱患者资料,男6例8膝,女4例4膝;年龄为4~9岁,平均6.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异体韧带悬吊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外侧支持带Y形松解,结合股内侧肌成形治疗儿童髌骨固定型脱位,术后随访根据髌骨稳定度及Kujala 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0例儿童术后获得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所有儿童末次随访髌骨稳定度满意,Kujala 评分由术前的(42.12±14.37)分增加到随访时的(95.68±9.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应用异体韧带悬吊式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外侧支持带Y形松解,结合股内侧肌成形治疗儿童髌骨固定性脱位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有效增加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对骨骺不造成损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髌骨固定型脱位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应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36 ~ 58岁,平均年龄(40±1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49例,右侧41例,均利用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90 例患者中62 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2±2)个月(24 ~ 36 个月)。术前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27.6±2.0)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5±1.7)分,两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2±1.8)分,健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6.8±1.6)分,两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egner活动评分为(1.6±1.1)分,术后末次随访为(7.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ysholm 评分优46 例,良14 例,可1 例,差1 例,优良率96.8%。结论 带肌腱编制孔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疗效明确,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髌上入路髓内钉结合空心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并获得完整随访的48例胫骨远端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手术均采用闭合复位髌上入路髓内钉结合空心钉固定。通过随访患者影像学资料及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Johner-Wruhs评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48例患者均获的12~16个月(平均13.4个月)的随访,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平均92.6(84~98)分,按Johner-Wruhs评分:优40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 对于胫骨远端骨折合并后踝骨折,髌上入路胫骨髓内钉结合空心钉固定是一种可行、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背景:文献介绍微骨折与骨软骨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都有效,均为目前临床治疗手段。 目的:比较微骨折与骨软骨移植在关节软骨缺损治疗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50个膝关节)关节软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外科修复方式分为2组,每组25例。骨软骨移植组患者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微骨折组患者运用微骨折方法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两组患者均随访超过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移植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 85分和60-85分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微骨折组(P < 0.05),骨软骨移植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微骨折组(92%,60.0%,P < 0.05)。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骨软骨移植在关节软骨缺损治疗中较微骨折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有限切开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对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治疗疗效,并分析该方案对患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71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实施关节镜下有限切开MPFL重建治疗。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其围术期应激因子变化及随访期间膝关节髌骨稳定性、膝关节评分变化。结果患者术前髌骨外推检验、恐惧试验、J-sign试验优良率均为0。术后6个月患者髌骨稳定性试验优良率均达1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患者术后6周Lysholm评分、HSS评分即显著上升(0.05)。患者术后6小时、术后1天血清应激反应因子ACTH、Cor、IL-6、IL-10、MDA均显著上升,NO显著下降(0.05)。术后3天患者血清应激反应因子水平与术前1天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0.05)。患者术后7天SAS、SDS量表评分均较术前1天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关节镜下有限切开MPFL能够有效改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髌骨及膝关节稳定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应激反应因子水平稳定、缓解心理应激状态,对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的改善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辅助陈旧性髌骨骨折精确截骨、复位和内固定方法,了解其在辅助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自2006年以来,纳入5例陈旧性髌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采用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获得骨折部位骨关节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骨折移位和新生骨痂形成情况,CAD设计辅助手术模板引导骨折面准确截骨、精确复位,仿真模拟骨折复位、内固定过程,最后采用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结果5例患者经14~23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钢缆滑脱松动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证实骨折均解剖复位;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价,术前HSS评分为47、53、35、40、42分,术后2周HSS评分为82、83、80、85、86分,末次随访HSS评分为95、86、89、90、91分。最后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精确界定髌骨骨折面、模拟骨折复位内固定、个性化手术模板引导精确截骨、复位和内固定过程,解决了陈旧性髌骨骨折截骨部位确定困难、复位欠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背景:膝外翻畸形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难度很大,涉及面多,争议亦颇多。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对12例15膝采用髌骨内侧入路,正确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力线和软组织平衡,采用后稳定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获得膝关节的稳定,置换后采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置换前后测量胫股角,并置换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HSS评分。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6个月。置换前胫股角平均21.47°降低至置换后的5.47°(P < 0.01),膝关节活动度由置换前的81.33°提高到121.07°(P < 0.01);HSS评分由置换前的25.47分提高到89.87分(P < 0.01)。置换后1例出现关节积液较多,2例出现膝关节内测不稳。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提示成人膝外翻畸形经全膝关节置换后外翻畸形均得到纠正,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重建治疗的29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4.0~29.5岁,平均19.4岁.测量TT-TG距离、髌骨倾斜角,计算Caton指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芜湖市中医院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解剖重建MPFL的12例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龄14~46(27.75±10.14)岁。所有患者术中髌骨侧采用2枚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关节镜下调节张力后股骨侧采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移植物。术后定期进行随访,主观评价髌股关节摩擦感、髌骨异常活动、髌骨外推试验及外推恐惧试验、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检测,影像学(X线片及CT)评估测量骨道位置,采用Lysholm、Tegner和Kujala主观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均无髌骨再脱位、髌骨错动,0°位和屈膝30°位髌骨外推试验和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术前为(66.00±4.71)分、末次随访为(92.67±3.23)分,Tegner评分术前为(3.33±0.89)分、末次随访为(5.33±0.78)分,Kujala主观评分术前为(53.67±3.23)分、末次随访为(91.50±2.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48、32.176、89.350, P值均<0.01)。结论 对于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自体半腱肌肌腱双束解剖重建MPFL,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 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 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17.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v,TKA)保留髌骨并行髌骨成形术后对膝前区疼痛及髌骨运动轨迹影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2007年1月~2011年1月,共随访类风湿关节炎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26例383膝,其中男51例,女175例,年龄34~85岁。所有患者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HSS评分系统,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随访时调查膝前痛,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90度轴位X射片。髌骨成形术:去除髌骨周围所有骨赘,磨平边缘,修整髌骨至Wiberg分型II型,用电刀切除髌骨周围软组织,试模复位后无拇指试验no thumb test阳性者松解髌骨支持带。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类风湿关节炎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对髌骨进行髌骨成形术处理,使髌骨形态恢复至Wiberg分型II型,术后髌骨运动轨迹良好,膝前痛的发生率低,术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 is considered the primary soft tissue restrain to la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patella during the first 15–30 degrees of knee flexion. The primary restraint thereafter is the slope of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trochlea. A plenty of procedures are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for MPFL reconstructio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graft, angle of knee flexion for fix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rotocols. In this study we used MPFL reconstruction with doubled autologous gracilis tendon with the Schottle’s technique. The aim of our study is to evaluate outcomes at medium-long term follow up of MPFL reconstruction.MethodsPatients who underwent arthroscopic MPFL reconstruction for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inimum of 2 to 10 years.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including the Kujala,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were collecte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Clinical complications such as loss of ROM, recurrent sub-luxation or dislocation were recorded.ResultsA total of 38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MPFL reconstruction and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final follow up (mean 72.3 months, SD 33.6). Mean age at time of surgery was 23.4 (SD 7.8). Mean number of dislocations before surgery was 7.1 (SD 10.5). Recurrent dislocations were not observed in any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at last follow-up. Significant clinical improvements were also noted with Kujala and VAS score. Patellar tilt angl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pre to post-operative.Conclusion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MPFL reconstruction with patellar suture anchors fixation using autologous gracilis tendon is an effective, saf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treating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