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山市中医医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0例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随访(62.5±12.9)个月,其中44例患者接受3枚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A组),26例患者采用单纯3枚空心螺钉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结果 A组手术时间(85.45±17.16) min长于B组(71.56±15.20)min(P<0.05),A组术中出血量(240.17±22.65) mL多于B组(136.34±20.18)mL(P<0.05),但两组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60±3.48)周,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0.92±4.04)周,A组骨折愈合时间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A组(88.09±3.56)分,高于B组的(72.35±4.88)分(P<0.05)。A组无内固定失败,B组发生内固定失败3例,失败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发生骨不连,B组4例发生骨不连,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骨头坏死2例,B组股骨头坏死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Pauwels III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辅助内侧支撑钢板治疗相对单纯3枚空心钉治疗髋关节功能更佳,术后并发症率更低,降低了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内固定失败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与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分析双平面固定在股骨颈骨折稳定优化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均使用空心螺钉固定,其中双平面固定(“F”技术)组27例,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包括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 43个月,平均(26.3±3.3)个月。双平面固定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6例,骨折不愈合4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5.74±7.06)分。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16例,骨折不愈合5例,股骨头坏死9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2.03±6.19)分。两组患者在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复位优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双平面固定通过特殊的空间构型,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股骨颈短缩带来的Harris评分丢失,更好地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供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骨膜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股骨干中下段骨不连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解剖学观测 ;2侧新鲜标本注入墨汁观察骨膜支的供血范围。结果 :8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 ,其骨膜支于降支起始 4.0± 1.1cm处发出 ,外径 1.2± 0 .5mm ,长 7.1± 1.8cm ,经股内侧肌与股中间肌之间或穿股中间肌 ,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前内侧骨膜。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骨膜支为蒂的骨膜瓣 ,可顺行修复股骨头颈骨折 ,逆行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 内固定结合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采用PCCP内固定结合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术治疗8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9~42岁,平均26.5岁。Garden分型:Ⅱ型1例,Ⅲ型4例,Ⅳ型3例。两次手术时间间隔7~15个月,平均9.2个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2.3个月,术后8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6个月,未发生骨不连或股骨头坏死。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达91.7分,Matta髋关节功能评价:优7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 结论 对于青壮年不宜行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患者,PCCP结合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手术方式早期疗效满意,具有安全性高,固定牢固,愈合快,可早期负重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 内固定结合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采用PCCP内固定结合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术治疗8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9~42岁,平均26.5岁。Garden分型:Ⅱ型1例,Ⅲ型4例,Ⅳ型3例。两次手术时间间隔7~15个月,平均9.2个月。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2.3个月,术后8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6个月,未发生骨不连或股骨头坏死。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达91.7分,Matta髋关节功能评价:优7例,良1例,优良率达100%。 结论 对于青壮年不宜行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患者,PCCP结合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移植手术方式早期疗效满意,具有安全性高,固定牢固,愈合快,可早期负重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颈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在40侧标本上解剖观测了供应大转子的血供来源。大转子后部的动脉发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深支的大转子支经股方肌与下孖肌之间浅出到达大转子,供应范围约4×3cm。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及大转子支为血管蒂进行大转子骨瓣移位,是修复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简易手术新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骨瓣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19例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年龄25~44岁,平均35.2岁,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9例,经颈型8例,基底型2例。按Garden分型,Ⅲ型12例,Ⅳ型7例。经髋关节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显露并处理股骨颈骨折断端,行髋关节Watson-Jones入路,骨折复位前,从该切口预置解剖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并从骨折断端确定螺钉分布合理后,更换长螺钉确切固定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开槽,取旋髂深血管骨瓣植入骨槽内。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发生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情况,术后1年进行患髋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短1年2个月,最长8年4个月,平均3年6个月,2例GardenⅣ颈下型分别出现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其余均完全骨性愈合,根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89.5%。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可有效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 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采用FNS与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方法治疗伴后内侧壁粉碎的新鲜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采用FNS固定(FNS组,21例)及采用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龄18 ~ 59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内固定失效率及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8.60±4.10)个月。两组术中透视次数FNS组少于空心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Garden指数、Haidukewych标准评分、皮质支撑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末次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空心螺钉组出现1例内固定失效,空心螺钉切出、退钉,骨折再移位,髋内翻畸形;FNS组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股骨颈短缩长度、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优于空心螺钉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伴有后内侧壁粉碎的股骨颈骨折,FNS固定能减少术中透视及股骨颈短缩,有利于患者早期负重活动,且在早期随访中股骨头坏死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股密葆干预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住院的接受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的肾虚血瘀型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周口服股密葆方。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和12个月Harris评分、PCS和MCS得分,术后12个月股骨颈短缩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步行能力,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优劣。结果 治疗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00±2.39)个月,短于对照组的(6.72±3.18)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PCS和MCS得分、术后12个月MC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PCS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股骨颈短缩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步行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密葆方干预治疗股骨颈骨折短期疗效显著,可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术后12个月关节功能及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方法 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移植加双头加压螺压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平均随访时间2年5个月。结果 33例骨折愈合,愈合率为94.4%;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8.4%。结论该手术方法促进了骨折愈合,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经乳胶灌注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侧及新鲜成人下肢标本2侧,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方位及分支类型,测量股深动脉及各分支长度和外径以及各分支起始部的角度.结果 股深动脉主要从股动脉后方(36.4%)和后外侧方(36.4%)发出,旋股内侧动脉从股深动脉发出(72.7%),从股动脉发出(27.3%).各主要血管的长度为:股深动脉(19.22±10.19) mm,其根部距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38±11.78)mm;旋股内侧动脉(12.56±6.17) mm;旋股外侧动脉(13.93±11.04) mm.各主要血管的外径为:股深动脉(5.20±1.57)mm,旋股内侧动脉(3.64±0.99) mm,其升支(2.66±0.99)mm;旋股外侧动脉(4.48±1.19) mm,其升支(2.12±0.59) mm.旋股内侧动脉升支以与主干成接近90°的夹角;旋股外侧动脉与其升支间约呈115.82°夹角.结论 熟悉股动脉应用解剖,有利于完善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起重机架外固定在青少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0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2例(82髋),按照固定方式分为起重机架组及空心钉固定组各41例(41髋),两组分别在G型臂透视下进行平乐正骨手法复位,第2次不成功者即进行SP切口开放复位,空心钉固定组采用空心钉固定,起重机架组采用起重机架外固定,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随访时间24 ~ 60个月,起重机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均低于空心钉固定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疗效优于空心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起重机架外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可因高暴力损伤引起该类型骨折。骨折后患者髋部疼痛、肿胀,大转子处可有压痛及叩击痛,下肢存在短缩、内收、外旋等畸形。影像学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程度。 克氏针定位装置:该辅助定位装置适用于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徒手操作相比,具有定位效率高、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创伤小等优点;与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辅助定位装置相比,精确度有待提高,较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 背景:目前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智能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手术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开展,但基层医院仍需一种廉价的辅助定位装置。 目的:探讨一种股骨颈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辅助定位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辅助定位装置分为2组,徒手定位组28例患者行传统徒手定位空心钉内固定;辅助定位组26例患者术中应用克氏针定位装置,定位针角度、方向、距离均可量化微调,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比较2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空心螺钉分布、角度、位置良好;②辅助复位组手术时间(49.27±4.86) min小于徒手定位组(59.64±8.02) 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辅助定位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徒手定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③2组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辅助定位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④2组患者随访期间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晚期坏死率待随访;⑤提示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可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能有效提高定位效率,减少透视次数,避免反复调整穿针对股骨颈骨质的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ORCID: 0000-0002-4576-3306(杜刚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外侧壁破裂组42例,外侧壁未破裂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及Harris评分。结果 118例患者随访12 ~ 36个月,平均(16.2±4.9)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有8例(19.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外侧壁未破裂组有3例(3.9%)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为7.1%,外侧壁未破裂组为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外侧壁未破裂组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均优于外侧壁破裂组(P<0.05),其中外侧壁破裂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8.6%,外侧壁未破裂组为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外侧壁破裂组的疗效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应重视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防止内固定失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不同类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的区别,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2例。骨折按复位后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完整性分组:A组,外侧壁损伤组;B组,内侧壁损伤组;C组,同时伴发内外侧壁损伤组;D组,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组(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骨折愈合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最终142例患者得到随访(A组27人,B组43人,C组21人,D组51人),平均随访时间(16.3±3.7)个月。C组内固定失败病例数(5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骨折不愈合病例数(7例)高于D组(2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1年内死亡病例数(6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A组(82.84±4.89)分,B组(77.55±5.74)分,C组(74.23±6.35)分及D组(90.06±4.46)分,B组与C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bc)=0.286),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差异。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均可对转子间骨折愈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同时合并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的患者疗效可能较差,经复位后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的患者疗效普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