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丹  段杉  高艳  赵剑虹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11):1331-1334+1338
目的 对北京市朝阳区健康人群携带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血清基因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了解菌群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1株脑膜炎奈瑟菌,进行生化鉴定和种特异性基因复核,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进行血清基因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使用MEGA5.1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分离株与全球高致病性克隆群的关系。结果 经鉴定21株菌均为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结果为B群11株,X群3株,不可分群7株。21株脑膜炎奈瑟菌共有16种序列型,其中14株属于4个已定义的克隆群,cc4821 (8株)、cc5(2株)、cc198(2株)、cc175 (2株),7株为无序列群,分别是ST-7962(2株)、ST-5586(3株)、ST-5613(1株)、ST-5863(1株)。基于管家基因序列的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分离株ST型别多样化,存在全球高致病性克隆群cc4821和cc5,以B群cc4821为优势克隆。划为无序列群的2株B群的ST-7962分离株与cc4821关系较近,可能与B群分离株ST-4897(cc4821)...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浙江省2004~2013年分离的5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进行基因分型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参照细菌分子分型和基因组差异公共数据库(Pubmlst)提供的引物与方法,获得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序列型(Sequence Type,ST)。采用进化分析软件(Splitstree)4、聚类分析软件(e BURST)V3等处理所得序列数据,并构建遗传进化图谱。结果 54株Nm得到21个STs,其中11个STs为新发现,主要序列型ST-7和ST-4821分别占29.63%和27.78%。不同血清群其STs/ST-克隆群(Complex)有明显不同,A群菌株78.95%(15/19)为ST-7/ST-5Complex(15/19);B群菌株STs分散,57.14%(8/14)呈单体存在;C群菌株82.35%(14/17)为ST-4821/ST-4821Complex。不同来源分离株其ST-Complex不同,来自病人及密切接触者分离株ST-5Complex分别占48.15%(13/27)及33.33%(4/12)、ST-4821Complex分别占40.74%(11/27)及25.00%(3/12),而来自健康带菌者分离株ST-4821Complex克隆群占40.00%(6/15)。7个管家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Pi)范围为0.01298(adk)~0.11100(aro E)。Splitstree 4构建径向系统进化树显示,浙江省Nm菌株分属5个分枝,主要序列型ST-7及ST-4821分别分布于3分枝及2分枝中,4分枝中均为浙江省STs。e BURST V3聚类分析发现,浙江省STs/ST-5Complex基因型相对稳定,但浙江省STs/ST-4821Complex基因型已具遗传多样性变化。结论浙江省Nm以A群78.95%(15/19)ST-7/ST-5Complex和C群82.35%(14/17)ST-4821/ST-4821Complex两大克隆群占绝对优势,B群57.14%(8/14)呈单体分散。浙江省A、B、C群均存在ST-4821Complex相同基因型菌株,可能不同血清群之间已产生荚膜转换,其种群间已显示基因重组进化特征,这是中国首次从A群Nm中检出ST-4821/ST-4821Complex及ST-5798/ST-4821Complex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6-2017年贵州省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分离株的血清群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2006-2017年贵州省Nm分离株进行血清群复核鉴定,对Nm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以确定克隆群(Clonal complex,CC)和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并构建遗传进化图谱以分析菌株间进化关系。结果共获得33株Nm,其中A群15株(45.5%)、C群4株(12.1%)、B群3株(9.1%)、W135群7株(21.2%)、不可分群4株(12.1%);得到6种CC和9种ST。A群、C群、W135群菌株的ST/CC基因型分别以ST-7/ST-5 Complex/subgroupⅢ(93.3%)、ST-4821/ST-4821 Complex(75.0%)、ST-6933/ST-174 Complex(85.7%)为主,B群基因型较分散。ST-5 Complex、ST-174 Complex基因型相对稳定,ST-4821 Complex具有遗传多样性;ST-5和ST-4821为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2006-2017年贵州省Nm存在多种基因型流行,A群、C群分别以ST-7/ST-5 Complex、ST-4821/ST-4821 Complex为优势基因型,B群基因型分散且活跃;需持续加强Nm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广东省1967-2007年自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人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 Meningitidi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ping, MLST)技术,分别对1967-2007年分离的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的7个看家基因的序列进行测定,并将序列与PubMLST数据库中储存的序列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型及菌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并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16株N. Meningitidis菌株分为13株A群、2株C群和1株W135群,分属5大克隆系,分别为ST-5、ST-1、ST-4821、ST-11克隆系和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其中ST-5克隆系所占比例最多,占68.75% (11/16).1967-2006年的13株A群分离株中,11株属ST-5克隆系,占84.61% (11/13),另有1977年的1株分离株为ST-1克隆系和1株1984年的分离株为未知克隆系的ST-254序列型;2004和2006年的C群分离株属新出现的高致病性克隆系ST-4821;2007年首次分离的1株W135群菌株为ST-2960,属高致病性的ST-11/ET-37克隆系的子克隆.结论 分离于不同年代病人的广东N. Meningitidis分离株呈多克隆系并存,但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特别是广东省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ET-37克隆系的W135群,提示应加强流脑的病原学监测.应用MLST分子分型技术,初步揭示了广东省脑膜炎奈瑟菌的遗传进化关系,基于等位基因图谱的MLST基因分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序列数据库信息的全球共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国W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1979-2018年分离于中国19个省份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和健康携带者W群Nm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序列型(ST型)并构建最小生成树,以及分析部分菌株疫苗相关蛋白PorA(114株)、FHbp(93株)、NadA(52株)和NHBA(51株)的分子型别和序列特征。结果共获得246株W群Nm,其中流脑病例19株、健康携带者227株。所有菌株分为24种ST型,其中20种(240株)可归入5个已知克隆群—CC11、CC4821、CC174、CC175和CC5,4种(6株)不能归入任何克隆群。健康携带者Nm菌株的克隆群2004年前主要为CC174(7株),2005年后主要为CC11(121株)和CC4821(73株)。流脑病例Nm菌株的PorA型主要为P1.5,2(16株)、P1.5-3,10-2(1株)。93条完整的FHbp蛋白氨基酸序列分为变异2型(91株)、变异1型(1株)和变异3型(1株)。52株检测菌株中32株含有nadA基因,其中30株属于CC11,均为NadA-2/3型。51条NHBA氨基酸序列包括6种型别,主要为29型(28株)和697型(18株)。结论 2005年后中国W群Nm主要流行克隆群发生变化,以CC11和CC4821为主且其疫苗相关蛋白多态性较强;应更有针对性地研发疫苗或开展通用疫苗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国W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1979-2018年分离于中国19个省份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和健康携带者W群Nm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序列型(ST型)并构建最小生成树,以及分析部分菌株疫苗相关蛋白PorA(114株)、FHbp(93株)、NadA(52株)和NHBA(51株)的分子型别和序列特征。结果共获得246株W群Nm,其中流脑病例19株、健康携带者227株。所有菌株分为24种ST型,其中20种(240株)可归入5个已知克隆群—CC11、CC4821、CC174、CC175和CC5,4种(6株)不能归入任何克隆群。健康携带者Nm菌株的克隆群2004年前主要为CC174(7株),2005年后主要为CC11(121株)和CC4821(73株)。流脑病例Nm菌株的PorA型主要为P1.5,2(16株)、P1.5-3,10-2(1株)。93条完整的FHbp蛋白氨基酸序列分为变异2型(91株)、变异1型(1株)和变异3型(1株)。52株检测菌株中32株含有nadA基因,其中30株属于CC11,均为NadA-2/3型。51条NHBA氨基酸序列包括6种型别,主要为29型(28株)和697型(18株)。结论2005年后中国W群Nm主要流行克隆群发生变化,以CC11和CC4821为主且其疫苗相关蛋白多态性较强;应更有针对性地研发疫苗或开展通用疫苗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2021年山东省两起婴儿B群流脑疫情开展调查, 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相关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Nm)分离培养鉴定, 并对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外膜蛋白基因porA和fetA分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实验室确诊的两起B群流脑疫情来自烟台市和临沂市报告, 指示病例分别为5月龄和2月龄婴儿, 均未到流脑疫苗接种月龄, 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相似, 预后良好。家庭密切接触人员标本均检出与指示病例相同序列型(ST)B群Nm, 但未再发现后续病例。其中, 烟台菌株为ST-8920型, 属CC4821克隆群, porA基因型为P1.21-2, 23, fetA基因型为F3-1;临沂菌株为新ST型, 属CC4821克隆群, porA基因型为P1.20, 23, fetA基因型为F1-91。上述菌株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 对头孢类药物敏感性降低。两起婴儿B群流脑疫情在国内较为少见, 与既往其他菌群的流行特征和病原特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环境水中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菌株的序列分型特征,并初步建立我国军团菌序列分型数据库。方法 采用序列分型(SBT)方法,对我国9个省(市、自治区)2005-2008年间环境水中分离的82株Lp1菌株进行分型,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分型,并采用BioNumerics 5.1软件对2种方法的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比较。结果 82株Lp1菌株分为22种序列(ST)型,其中17种ST型是新序列型,新发现1个等位基因;ST-1型为主要的序列型,在8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现,该型菌株占所有菌株的46.3% (38/82);ST-1、ST-150、ST-154、ST-159、ST-160和ST-630出现于2个以上的分离地点,5个分离位点(B4、B5、B6、S3和S8)发现2种以上ST型;通过聚类分析,15种ST型被分为3个序列群(ST-1序列群、ST-154序列群和ST-149序列群),其余7种ST型没有序列群归类。采用PFGE分型方法,这些菌株可被分为46种带型。SBT和PFGE两种方法结合可将82株菌株分为54种分子型别。两种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我国环境水中Lp1菌株具有独特的SBT分布;通过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军团菌序列分型数据库。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新疆CDC保存的1960-2019年流脑发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离培养和荧光PCR对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并开展健康人群带菌调查。采用玻片凝集和荧光PCR方法检测菌株的血清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检测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分子分型特征。结果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年发病率为0.02/10万~81.32/10万,病死率为1.05%~20.78%。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与和田地区发病数位居前5位。1990年以前,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均以A群为主(81.82%);1990年以后,出现B、C、W和Y群病例(14.00%),密切接触者没有明显优势的血清群,B、A、W、Y、C群分别为23.28%、18.53%、15.52%、9.91%、7.33%。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5.50%,16~岁带菌率最高(25.53%),菌株主要血清群为B(52.11%)、W(20.66%)、C(12.21%)和Y(9.39%)。MLST分子分型结果显示,新疆Nm菌株主要克隆群为ST-4821、ST-175和ST-5克隆群,病例Nm菌株以ST-5和ST-4821克隆群为主。结论 1960-2019年新疆流脑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健康人群带菌率高,Nm菌株血清群正在发生变迁。应在重点地区加强流脑疫情的防控,防止流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东首次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 meningitidis) 的分子特征.方法 复苏培养并用奈瑟菌生化鉴定系统(API NH)生化鉴定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1株W135群N.meningitidis,以本地近年分离的1株C群和3株A群N. meningitidis 为对照;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rA、porB)可变区型别;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IST),采用Splits Tree在线软件分析进化关系,研究其分子特征.结果 该W135群N.meningitidis的porA可变区(va)型别为P1.5,2,属主要致病型别之一;porB的可变区Ⅰ、Ⅳ、Ⅴ、Ⅶ分别为1、1、1、17型,无可变区Ⅵ、Ⅷ;MIST等位基因谱为:2、123…4 38、4、6,序列型(ST)为2960,属ST-11/ET-37 克隆系.4株对照菌株porA的VR型别均为P1.20,porB可变区Ⅳ为7型,无可变区Ⅶ;C群对照株属ST-4821克隆系,3株A群属ST-5克隆系.结论 该W135群N.meningitidis的分子特征与国外分离株相同,而与本地流行的A群及C群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从广州市报告的两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研究。方法分纯并提取菌株DNA、运用MI。ST分析对7个管家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确定菌株的序列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分离株7个管家基因位点序列均不相同,第一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ST-7型,属高致病性ST-5complex/subgroupIII克隆系;第二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新发现的ST一9804型。结论广州两例B群流脑病例虽然发生时间相近,但分属不同的序列型,无同源性。MLST分型技术对研究不同流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流脑菌群在濮阳市的分布及W135群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型别,为防控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对健康人群、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流脑患者的脑脊液、血液进行细菌培养、血清凝集、PCR鉴定、MLST基因分型、Por A基因亚型分型。结果 2009年-2013年健康人群检出Nm菌49株(B群27株,C群3株,W135群5株,未定群14株);流脑患者W135群1株;密切接触者W135群2株。流脑患者与密切接触者W135群菌株MLST基因分型均为ST-11,Por A VR基因亚型均为P1.5,2型。结论濮阳市流脑带菌以B群、W135群、C群为主,带菌谱与流脑发病有一定关联,有高致病性的W135群ST-11克隆系和致病性菌株P1.5,2型存在。应注意流脑菌群变化,加大监测和疫苗的应用,预防流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2~2013年合肥市W135群流脑死亡病例及密接接触者病原学特征。方法对送检的2份死亡病例和9份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群、PCR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阳性菌株中的管家基因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进行DNA测序。结果实验室证实11份标本均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测序结果显示这11株阳性菌株均属于ST-11 complex/ET-37 complex克隆群,为ST-11型;5株菌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结论合肥市流脑死亡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分离到W135群脑膜炎奈瑟氏球菌,出现流脑菌群变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2005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进行病原学监测.方法对临床流脑病例的血液、脑脊液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对鉴定阳性的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MLST)分析.结果在7份血液和5份脑脊液标本中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的核酸片段.共分离到105株脑膜炎奈瑟菌.A群和C群菌株的群内菌株PFGE图谱无差异条带.MLST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A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序列类型主要是ST7,而C群主要是ST4821.结论北京地区目前流脑病例主要由序列类型为ST7的A群和ST4821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分离菌株的分型情况。方法 66株菌株分离自2014 - 2020年四川省人间布病确诊病例, 分别应用BCSP31-PCR、AMOS-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属、生物型鉴定;选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9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实验, 通过在线全球MLST数据库对比序列型(ST);并通过BioNumerics 7.6软件, 使用最小生成树(MST)对新发现和已知ST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4 - 2020年四川省自人间布病确诊病例分离的66株菌株均为布鲁氏菌属, 其中羊种布鲁氏菌65株, 牛种布鲁氏菌1株。存在3个已知ST(ST-8、ST-39、ST-2)和1个新发现型别(ST-101)。其中, ST-8为四川省主要ST(90.91%, 60/66), 另有4株羊种布鲁氏菌为ST-39, 1株牛种布鲁氏菌为ST-2。新发现型别ST-101于2019年分离自乐山市, 属羊种布鲁氏菌克隆群, 与ST-8进化关系紧密。结论四川省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 主要基因型为ST-8, 同时存在少量ST-39、ST-101、ST-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菌群种类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种属及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por A基因分型研究;并对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进行种属、分群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及MLST分析。结果2012年-2013年,从流脑病例中共检测出B群5例,C群14例,W135群2例;MLST结果显示除1例没有所属的克隆群外,其余16例标本均属于ST-4821克隆群;6株Nm菌株的por A基因分属于不同的型别。结论河北省2012年-2013年流脑病例以C群为主,B群流脑呈现增长趋势,本省首次出现了W135群流脑病例,病例大都为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提示应加强本省Nm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空调冷却塔/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菌株的序列分型特征。方法选取2005~2011年间浙江省10个地区空调冷却塔/冷凝水中分离的61株Lp1型嗜肺军团菌菌株,采用欧盟军团菌感染工作组(EWGLI)军团菌序列分型(SBT)方法,PCR扩增7对管家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递交,以获取等位基因号以及SBT序列型,运用DNAsp 5.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采用SplitsTree及eBURST软件对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1株Lp1型嗜肺军团菌可分为11种SBT序列型,其中5株(5/61)均为新发现序列型;ST-1型在10个地区(市)的冷却塔/冷凝水中均有分布,该序列型菌株占81.9%(50/61)。7个管家基因的核苷酸多态性(Pi)范围为0.01095(mip)~0.05355(pilE)。聚类分析显示,浙江省Lp1型菌株分属多个克隆系,但主要分属ST-1序列群、ST-154序列群和ST-149三大序列群,另有1株为不属于任何序列群的单体。结论聚类分析表明浙江省空调冷却塔/冷凝水中分离的Lp1型嗜肺军团菌存在遗传多样性,序列群分布与国内部分省份的结果相似,以ST-1序列型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为临床经验性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2019年4—9月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mCIM联合eCIM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8株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中5株来自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对临床常用头孢类及加酶抑制剂药物均表现出高水平耐药的特性。所有菌株均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7株为blaNDM-1,1株为blaIPM-4。MLST分子分型及PFGE同源性分析有6个ST序列类型,6个克隆群。ST596(3株)均为A群、ST121(1株)为C群、ST993(1株)为F群、ST91(1株)为E群、ST794(1株)为B群、ST88(1株)为D群。结论 该院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主要来源于ICU,产金属酶blaNDM-1β-内酰胺酶是其主要耐药机制。ST596 A群阴沟肠杆菌短时间内在ICU存在局部流行,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遏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Nm)的快速诊断及分群方法。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对本实验室保存的70株已鉴定Nm进行核酸鉴定及基因分群, 同时检测23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疑似病例脑脊液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DNA片段。用传统的细菌培养法和血清凝集法作对照, 比较其特异性。结果68株Nm的多重PCR检测结果与血清分群结果一致, 2株血清未能分群的Nm经多重PCR检测为C群;23例流脑疑似病例脑脊液标本经多重PCR检测有5例为C群, 1例为A群,1例为B群,阳性检出率为30.43%。传统的病原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出4例为C群, 阳性检出率为17.39%。结论多重PCR技术对脑膜炎奈瑟菌检测的特异性优于传统的细菌培养法以及血清凝集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海南省脑膜炎奈瑟菌菌型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和流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玻片凝集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本实验室2010-2015年收集的分离自病人和健康带菌者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群;用药敏纸片法和E-test试纸条法进行14种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共有12株脑膜炎奈瑟菌,其中10株血清分型结果与基因分群结果一致,2株血清不可分群菌株经PCR检测为C群和B群。3株患者分离株中,C群2株,B群1株。9株健康者分离株基因分群为B群3株,W135群、Y群各2株,C群和不可分群各1株。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阿奇霉素、米诺环素均敏感。1株C群患者菌株对青霉素敏感性降低。83.3%(10/12)菌株对磺胺和复方新诺明均耐药。对环丙沙星、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6.7%(8/12)、58.3%(7/12)、25%(3/12)。结论海南省2010-2015年流脑的流行菌群是C群和B群,健康带菌者以B群、W135群和Y群为主。大部分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