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腰围和腰围身高比预测中心性肥胖的效果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用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预测中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效果和差异。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按不同身高分组,根据诊断中心性肥胖的WC切点(男性≥85 cm,女性≥80 cm)和WHtR的切点(≥0.50),比较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并计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诊断学指标。结果WC与WHtR在男女性人群中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05和0.816。但在身高较低(男性<160 cm,女性<150 cm)或身高较高(男性≥180 cm,女性≥170 cm)人群中,两指标预测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均≤O.6)。以WC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男女性身高较低人群中,其灵敏度均较低,而在身高较高的人群中,特异度均较低;而用WHtR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不同身高组中预测的灵敏度(男性为56.1%~64.1%,女性为64.7%~73.2%)和特异度(男性为70.0%。74.5%,女性为59.2%~75.9%)均较好,且波动范围较小。结论在全人群中,男女性WC和WHtR对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评价中心性肥胖预测效果相当;但在身高较低或较高的人群中,WHtR的预测效果优于W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居民肥胖指标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测量辽宁、河南、湖南三省1022名18~69岁成年居民的身体数据,描述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腰臀比(WHR)和体脂率(BF%)判定的超重/肥胖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体测指标预测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能力。结果各项身体测量指标的比较中,男性WC显著高于女性[(86.1±10.2)vs.(80.7±9.9),P0.001],腿围(Th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5±5.3)vs.(51.7±4.5)],而腿围身高比(THtR)男性低于女性[(0.31±0.03)vs.(0.33±0.03),P0.001]。根据各肥胖指标判定我国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率:WHtR(58.7%)WHR(50.4%)BMI(49.1%)BF%(35.7%)WC(35.3%),其中BMI的肥胖检出率为13.2%,大幅低于其他指标。以高血压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男、女性WHtR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最高,切点值分别为0.53和0.56;以高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男、女性WHR的AUC均最大且在男性中为唯一有意义的指标;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BMI、WC、WHtR、WHR、BF%的预测效果相当;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因变量,结果显示ThC和THtR的预测效果优于BMI、WC、WHR等常用指标,尤其在男性居民中差异更加显著,得到男、女性ThC的切点值分别为52.50和55.40,THtR的切点值分别为0.31和0.35。结论男性脂肪更易囤积于腹部,女性脂肪易于在腿部蓄积;WHtR是预测高血压的最佳肥胖指标,在预测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中切点值较稳定且性别差异小,适宜切点值在0.51~0.54之间;血脂异常的不同临床分类与肥胖指标间的关系不尽相同:WHR在预测高胆固醇血症患病风险中效果最好,ThC和THtR在预测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的患病风险中效果优于BMI、WC等常用指标,在男性居民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4种肥胖指标对预测糖尿病风险的效果。方法利用四川成都市2008年调查5 205名40~70岁人群数据,分析4种指标及身高的相关关系;应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4个指标对糖尿病的预测效果。结果 WHtR与腰围相关性最高(男性r=0.938 4,女性r=0.956 2,P0.05);4个指标中,ROC曲线下面积男性WHR最大,女性WHtR最大(男性c=0.641 5,女性c=0.669 2);Logistic回归分析中,男性WHR,女性WC预测价值最佳(男性OR=3.107,女性OR=2.684),调整4个指标交互作用后,BMI结合WC、WHR、WHtR并不能明显提高模型预测效果。结论本研究人群糖尿病风险模型中,男性选择WHR作为肥胖评定指标,最佳切点为0.90,女性选择WC作为肥胖评定指标,最佳切点为83 cm,但在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据江苏近年报道[1],≥35岁成人人群高血压病标化患病率为24.33%。而体重超标或肥胖被认为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等切点值与肥胖、高血压密切相关[2~3],且切点值简单实用,对大规模人群进行高血压筛查和预测具有实际意义。为探讨江苏省成年人群的BMI、WC和WHtR切点值,对江苏省1998年~2000年间开展的慢性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1998年~2000年江苏省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总样本量为547 387人。对象为≥35岁的常住居民。内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江苏省南京市35岁~人群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身比(WHtR)与2型糖尿病(T2DM)关系。方法 2004年7月对南京市的3个城区和1个郊县的35岁~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对无T2DM的研究对象于2007年7月进行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基线4个肥胖指标对T2DM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基线调查中无T2DM共4 058人,3年后共随访3 031人,随访率为74.7%;3年后新发生的T2DM患者共计72例,累计发病率为2.4%;其中男性33例,女性39例。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T2DM的发病危险增加;WC超标和WHtR≥0.5者发生T2DM的风险无论男女性均较高。4个肥胖指标中,ROC曲线下面积WHtR最大。结论 BMI、WC、WHR和WHtR的增加均能提升T2DM发病的危险;WHtR可能是最重要的肥胖与T2DM相关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居民体脂率(BF%)的适宜切点值。方法将从辽宁、河南、湖南三省中抽取的1022名18~69岁成年居民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分析BF%在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和腰臀围比(WHR)4个指标中不同百分位水平的变化趋势,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到我国成年居民BF%的适宜切点值。结果中国成年男性BF%的平均值为22.1%,女性为33.2%,按WHO推荐的BF%适宜切点值判定调查人群的肥胖率男性为31.4%,女性为39.3%。以高血压作为疾病结局绘制ROC曲线得到我国男性BF%的适宜切点值为23.2%(灵敏度为0.61,特异度为0.61),女性为36.4%(灵敏度为0.48,特异度为0.76)。结论我国成年男性BF%的适宜切点值低于国际常用标准,而我国成年女性BF%的适宜切点值高于国际常用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居民BF%的适宜切点值具有较高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上海市闵行区成年双生子相关调查数据,分析环境以及遗传因素对成年居民肥胖相关指标的影响,为相关疾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方法以上海市闵行区自愿参加调查的成年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11—12月,通过体型测量、问卷调查、卵型鉴定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组内相关系数法计算其肥胖相关指标的遗传度,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成年双生子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高比(WHtR)等肥胖相关指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上海市闵行区≥18周岁成年同卵双生子组内相关系数r均高于异卵双生子;男性双生子的身高、体重、BMI、WC、WHtR平均遗传度分别为0.75、0.77、0.78、0.49、0.70,女性双生子分别为0.87、0.79、0.71、0.81、0.8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发生各类肥胖(包括中心性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危险性均低于男性(OR=0.059、0.145、0.191);体力活动是BMI、WC、WHtR的保护因素(OR=0.046、0.443、0.473),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持续30 min的中等或高强度体力活动的人发生肥胖的危险性低;食用水果是BMI的保护因素(OR=0.083),每日食用水果的人群发生肥胖的危险性低于不食用水果的人群;年龄是WHtR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腹型肥胖的危险性增加,41~65岁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18~40岁的2.102倍。结论上海市闵行区成年男性双生子各项肥胖相关指标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成年女性双生子各项肥胖相关指标中WC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成年双生子肥胖主要受性别、体力活动、食用水果等因素的影响;中心性肥胖主要受性别、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腹型肥胖主要受性别、年龄、体力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腰围身高比值在成人代谢综合征中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围身高比值(WHtR)作为中心性肥胖指标在成人代谢综合征(MS)诊断中的价值和实用性。方法对1363例健康体检成人进行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测,分析WHtR、腰围(WC)、体质指数(BMI)相关性。根据IDF(2005)MS诊断标准筛选出MS组分,分析WHtR对MS组分聚集的影响,计算相对危险度(RR)。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求证最佳切点,确定WHtR诊断中心性肥胖的界限值。采用研究得出的WHtR指标,代替IDF(2005)标准中的WC指标[IDF(test)]诊断不同身高人群的MS,计算检出率,并与IDF(2005)的结果作比较。结果 WHtR与WC:男性r=0.961,女性r=0.959;WHtR与BMI:男性r=0.820,女性r=0.72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WHtR值增高,MS组分检出率及聚集性增加,RR值上升。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727,女性为0.716,对应的WHtR最佳切点均为0.49。以WHtR≥0.50为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MS总检出率男女分别为15.9%,4.03%,IDF(2005)则分别为6.69%,4.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标准在不同身高组检出的构成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有利于身材较矮人群中的病例检出。结论 WHtR是中心性肥胖的良好指标,无性别差异,最佳切点为0.49,适合不同身高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及腰围身高比(WHtR)对中国台湾35~74岁人群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摘选台湾某健康体检中心2006年35~74岁人群48753人的健检资料,作各肥胖指标及各肥胖指标不同组合对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通过比较各个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不论男女,各肥胖指标及其不同组合对高血压的AUC均大于0.5。与BMI、WC及WHR相比,WHtR对高血压的AUC最大(男性0.686,95%CI:0.679~0.694;女性0.759,95%CI:0.751~0.7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男女相比时,女性WHtR对高血压的AUC大于男性。不同肥胖指标相互组合时,BMI、WC、WHR与WHtR组合对高血压的AUC最大(男性0.693,95%CI:0.686~0.701;女性0.770,95%CI:0.762~0.778)。结论 WHtR能较好反映肥胖对中国台湾35~74岁人群尤其是女性人群高血压的影响,可能是预测高血压的理想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联性,筛选预测老年人高血压风险的良好肥胖指标。方法分析辽宁省国民体质监测点1 608名60~69岁老年人的数据资料。传统肥胖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体格指数(PI)、腰围(WC)、腰臀比(WHR)和锥削度指数(CI);新肥胖指标包括腰围身高比(WHtR)、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润指数(BRI)、腰臀脂肪指数(AVI)、臀围指数(HI)和身体脂肪指数(BAI)。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肥胖指标与高血压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辽宁省60~69岁老年人高血压率为38.6%(620/1 608),男性为41.5%(323/778),女性为35.8%(297/830)。男、女性BMI、WC、WHtR、AVI、PI、BRI、BAI预测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最佳切点值为:BMI(男:25.4 kg/m~2,女:25.6 kg/m~2),WC(男:83.5 cm,女:86.6 cm),WHtR(男:0.50,女:0.53),AVI(男:14.3 cm~2,女:15.2 cm~2),PI(男:14.6 kg/m3,女:16.1 kg/m~3),BRI(男:3.4,女:4.1)和BAI(男:25.4,女:32.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和WHtR是预测男、女性高血压风险的良好肥胖指标;男性BMI≥25.4 kg/m~2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4 kg/m~2者的1.53倍,WHtR≥0.50者高血压风险是WHtR 0.50者的1.55倍;女性BMI≥25.6 kg/m~2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6 kg/m~2者的1.62倍,WHtR≥0.53者高血压风险是WHtR 0.53者的1.81倍。将BMI与WHtR结合,男性BMI≥25.4 kg/m~2且WHtR≥0.50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4 kg/m~2且WHtR 0.50者的2.33倍(95%CI=1.63~3.34);女性BMI≥25.6 kg/m~2且WHtR≥0.53者高血压风险是BMI 25.6 kg/m~2且WHtR 0.53者的2.88倍(95%CI=2.03~4.09)。结论 BMI和WHtR是预测老年人高血压风险的良好肥胖指标;BMI与WHtR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提高预测高血压风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人体测量参数对2型糖尿病( T2DM)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体检中心参与体检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37例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T2DM患病筛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 WC )、臀围,计算体质指数( BMI )、腰臀比( WHR )和腰围身高比( WHtR );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T2DM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有20.3%的调查对象患T2DM;随着BMI(χ2=9.64,P=0.008)、WC(χ2=8.99,P=0.010)、WHR(χ2=18.78,P<0.001)和WHtR(χ2=10.97,P<0.001)反映肥胖程度的增加,T2DM患病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年龄差异之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BMI≥28kg/m2( OR=2.61,95%CI:1.22~5.56)和WHR≥0.85(OR=2.35,95%CI:1.43~3.88)与T2DM的发生相关。 ROC测定结果显示,4项指标单独用于预测血糖异常状况的效果均不理想,WHR和WHtR相对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和0.64,BMI最差,为0.60。结论腹型肥胖指标WHR和WHtR对围绝经期女性T2DM的预测价值优于BMI和WC,其为该时期女性T2DM高危人群的筛查提供了合适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刘意  金东辉  刘琼  殷召雪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0):1215-1218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三类肥胖指标判定的肥胖率分别与湖南省13个监测点60岁以上老人高血压、血脂异常的相关性,预测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能力。 方法 采用具有省级代表性的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湖南省老年人不同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及血脂异常适宜的BMI、WC、WHtR切点。 结果 湖南省13个监测点6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率(BMI≥24)为42.91%,中心性肥胖率为31.26%,WHtR≥0.5的肥胖率68.97%。以高血压为因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男、女性WHtR的曲线下面积相对较高,其切点值分别为0.50、0.53;以血脂异常为因变量,结果显示BMI的曲线下面积最高,其切点值分别为21.40、22.06。 结论 评价肥胖的不同指标对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的预测效果不同,其中腰高比在预测老年人高血压中的效果最好;BMI是诊断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最佳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人中心性肥胖腰围身高比值的适宜切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中年人群腰围身高比值(WHtR)诊断中心性肥胖的适宜切点。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比较不同WHtR切点对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HDL-C)以及危险因素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检出效果,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结果预测4种危险因素的WHtR最佳切点范围在0.48~0.52,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WHtR最佳切点在男性、女性及男女合并人群中分别为0.49、0.50及0.49。人群WHtR控制在0.50以下,可防止人群中约2/5的高血压,1/5空腹血糖异常和高TC,1/3的低HDL-C,以及约一半的危险因素聚集。结论 WHtR为0.50可作为我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评价的适宜切点。以"腰围不超过身高一半"作为体重控制理念,促进心血管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肥胖测量指标BMI(体质指数)、WC(腰围)、WHR(腰臀比)、WHtR(腰身比)与糖尿病患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6个乡镇/街道≥35岁的居民11599名进行问卷调查并体检,分析BMI、WC、WHR、WHtR和糖尿病的关系.结果 常熟市≥35岁成人糖尿病患病率12.18%,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5.66±1.32)mmol/L.不同BMI、WC、WHR、WHtR组间空腹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MI、WC、WHR、WHtR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BMI、WC、WHR、WHtR最高分位组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是最低分位组的4.40、2.50、2.26、2.13倍(P值均<0.05).BMI、WC、WHR、WHtR每增加1个标准差,糖尿病患病风险分别增加40.0%、50.4%、52.3%、46.2%.结论 肥胖测量指标BMI、WC、WHR、WHtR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糖尿病患病风险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中心性肥胖指标对糖尿病的筛查价值优于BMI.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体测量学指标、高血压、脂代谢异常与糖尿病密切相关性,探索性提出健康管理中初期预防人群糖尿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中设定的有关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干预意义。 方法 采用泛Cobb-Douglas函数的代谢综合征危险系数模型,对2011年陕西电力系统员工体检数据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糖尿病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人体测量学指标及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高血糖发生风险进行总体评价。 结果 不同人群罹患糖尿病的综合危险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男性40岁及以上组(0.564)、女性40岁及以上组(0.451)、男性40岁以下组(0.278)、女性40岁以下组(0.223)。参数估计的结果显示,除40岁以下女性组外,其他三组人群罹患糖尿病相关因素中,大腹围类型的肥胖是仅次于高血压的第二危险因素,应予以重点干预。大腹围型肥胖与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发病明显相关,在对腹围(WC)指标切点的选定进行了研究评价中:女性年龄≥40岁的WC合理切点为81 cm,<40岁的WC合理切点为79 cm,男性≥40岁的WC合理切点为86 cm, <40岁的WC合理切点为84 cm。使用SPSS 18.0软件进一步计算各组对象的高血糖ROC曲线下面积,验证上述参数估计结果,腹围除40岁以下女性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陕西电力系统职工中,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的WC切点和本地区切点略有差异,建议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确定WC合理切点作为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干预的有效人体测量学指标,通过生活方式的健康管理干预,加强和全面提高该地区人群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肥胖指标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血压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基于深圳市龙华区2018年社区居民健康调查数据,对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腰臀比(WHR)和人体肥胖指数(BAI)共5种肥胖指标进行标准化转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OR值,比较各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进而综合评价各肥胖指标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调整混杂因素后,WC和WHtR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相关性强于其他肥胖指标。WHtR对于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预测能力均强于其他肥胖指标,其AUC及95%CI分别为0.694(0.659~0.728)和0.763(0.732~0.794),其截断值分别为0.51和0.50;女性中各肥胖指标预测高血压的AUC均大于男性,各肥胖指标对女性高血压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对男女进行年龄分层后,在男性中除WHR外各肥胖指标对于青年组(18~44岁)高血压的预测价值优于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80岁);在女性中各肥胖指标对于高血压的预测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依次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结论 在综合考虑性别和年龄后,中心型肥胖指标中的WHtR对高血压的预测能力优于WC、BMI、WHR和BA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南京市成年人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腰高比(WHtR)与高血糖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2004年7月对南京市3个城区和1个郊县的35岁以上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对无高血糖的人群于2007年7月进行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基线4个肥胖指标对高血糖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 基线调查时无高血糖者共3727名,3年后共随访3031名,随访率为81.3%.高血糖3年累计发病率为6.7%;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vs.7.0%).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I、WC、WHR、WHtR平均增加一个单位,随访时空腹血糖值分别增加0.015 mmol/L、0.023 mmol/L、1.923 mmol/L、2.382 mmol/L.随着基线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血糖的发病危险增加.WHtR≥0.5者发生高血糖的风险,男性(OR=1.998,95%C1:1.231~3.212)和女性(OR=1.832,95%CI:1.157~2.902)均高于其他肥胖指标.4个肥胖指标中,ROC曲线下面积WHtR最大.结论 BMI、WC、WHR和WHtR值的上升均能增加高血糖发病的风险;而WHtR会成为预测高血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成人腰围身高比(WHtR)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并提出WHtR预测血脂异常的适宜截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2008至2009年度在4个全国性体检机构进行健康查体的221270名城市人群,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WC),计算体质指数(BMI)和WHtR,并检测血脂四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计算不同水平肥胖指标预测血脂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找到适宜截点。结果WHtR在高TC血症、高TG血症及高LDL—C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次为WC及BMI;WHtR最佳截点范围男性为0.49~0.50,女性为0.47~0.49;WC男性为83~85enl,女性为73~76em;BMI男性为24~25kg/m^2,女性为22~23kg/m^2。结论WHtR筛查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优于WC和BMI,推荐适宜截点男女性均为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肥胖指标和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探讨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发生风险的适宜肥胖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 887例,按尿白蛋白/肌酐(尿A/C)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蛋白尿组,比较与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和正常蛋白尿组比较,男性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年龄、病程、收缩压、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身比(WHtR)明显增加,血肌酐、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女性患者中,微量蛋白尿组年龄、病程、收缩压、WC、WHR、WHtR明显增加,TG、HbA1c明显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病程、收缩压、TG、HbA1c等影响因素后,男性患者BMI、WC、WHR、WHtR与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相关,OR值分别为1.097、1.043、1.348、2.212(P值均0.01);女性患者WHR、WHtR与微量白蛋白尿相关,OR值分别为1.448、2.432(P值均0.01)。男、女性WHtR ROC曲线下面积均最大,与WC、WHR及BMI ROC曲线下面积相比,男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HtR预测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切点:男性0.54(敏感性59%,特异性61%),女性0.57(敏感性58%,特异性67%)。结论 WHtR是预测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的适宜肥胖指标。合理减重,控制WHtR对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病的防治及减少相关死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测量指标与血脂异常患病关系。方法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省14个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点随机抽取8400名≥18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运用偏相关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体质指数(BMI)、腰围(WC)和腰身比(WHtR)等肥胖测量指标与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患病关系。结果江苏省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5.0%,肥胖率为13.7%,中心型肥胖率为50.8%。不同BMI、WC和WHtR组别间的TC、TG、HDL-C和LDL-C平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WC和WHtR等肥胖测量指标与TC、TG和LDL-C成正相关,与HDL-C成负相关。随着肥胖程度的增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显著上升(P<0.05),且BMI、WHtR和WC每增加1个标准差,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分别增加75%(OR=1.75,95%CI 1.67~1.84)、77%(OR=1.77,95%CI 1.68~1.87)和80%(OR=1.80,95%CI 1.71~1.89),BMI、WHtR和WC对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影响依次升高。结论 BMI、WC和WHtR与血脂异常患病密切相关,血脂异常患病风险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