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常采用一支乳内动脉加一支或多支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大隐静脉会逐渐粥样硬化而闭塞,动脉的通畅率远高于大隐静脉。左乳内动脉已常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应用双侧乳内动脉相比,左乳内动脉加大隐静脉被认为是远期死亡、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乳内动脉用于左侧冠状动脉时通畅率一样;原位或复合桥移植时所有的乳内动脉通畅率相同,但吻合于主动脉时通畅率降低,所以原位乳内动脉通畅率高于游离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和桡动脉宜吻合于近端狭窄严重者。双侧乳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可避免触及主动脉,最大程度地减少脑部并发症的发生。70岁以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预期寿命5年以上者,应选择双侧乳内动脉;60岁以下没有或很少合并症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可考虑全动脉化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桥血管被广泛使用且远期通畅率高,但大隐静脉移植物仍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最多的桥血管,而大隐静脉移植物术后10年通畅率大约60%。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内膜增生和粥样硬化等。防治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血管外支架。现就上述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桥血管。但是在临床中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却不尽人意,超过50%的大隐静脉在移植后10年内闭塞。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种新型的“No-Touch”技术被报道可以大大提高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在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外膜以及血管外周组织,减少器械对静脉的接触,避免高压扩张。尽管目前已有多项“No-Touch”技术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之中,但No-Touch技术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4.
大隐静脉一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最常用血管材料之一,但静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低,是目前CABG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最新文献及研究进展,就CABG后静脉桥血管可能的堵塞机制及提高静脉桥远期通畅率的几种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高于大隐静脉,多支动脉桥在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远期疗效。双侧乳内动脉、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均可作为动脉桥血管。该文介绍了各种动脉桥血管的特点、临床疗效、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序贯桥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以大隐静脉序贯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45-69岁,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1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例,于术后2年行冠状动脉螺旋CT随访。结果:37例病人中,35例全部血管桥均通畅,有2例病人乳内动脉桥路通畅,大隐静脉血管桥闭塞,未予介入或手术干预。结论:大隐静脉序贯桥中期随访通畅率良好,虽有“一闭俱闭”的风险,但大多数不会导致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中寻求动脉材料作旁路移植,减少因大隐静脉桥(SVG)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34例冠心病患者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 取乳内动脉35根,桡动脉20根,大隐静脉11根,平均移植血管1.94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2.9%。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常规方法 ,但是由于所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 ,导致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治疗常用的血管为大隐静脉 +乳内动脉为标准手术术式。然而诸多原因限制 ,有时大隐静脉不适合作为移植材料。本研究对大隐静脉与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进行比较。方法 接受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35例 ,平均年龄 77岁 ,接受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15例 ,平均年龄 75岁 ,二组之间 ,体重 ,心肌梗死病史 ,心功能 ,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平均移植血管数没有明显差别。结果 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和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之间 ,乳内动脉的五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 96 %和94 % ,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大隐静脉的通畅率为 70 % ,上臂头静脉为 4 8% ,二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 (P>0 .0 5 )。结论 通过两组间的 5年累计通畅率的比较 ,我们认为在高龄病人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效果差 ,术后通畅率低 ,但可以作为移植血管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术(OPCAB)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7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CCABG组176例和OPCAB组196例,比较两组移植血管数量、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引流量及输血量、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以及移植血管通畅率。结果 CCABG组呼吸机辅助时间长于OPCAB组,住院时间短于OPCAB组,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均大于OPCAB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OPCAB组(P0.05)。术后2周、3个月以及1年,两组移植血管〔包括左乳内动脉(LIMA)和大隐静脉(GSV)〕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ABG和OPCAB术后移植血管通畅率差异不明显,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桥有乳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3种桥血管不同的组织结构、对血管活性物质不同的反应性和血管壁平滑肌受体分布的不同,与移植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近远期通畅率密切相关,是关系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桥血管结构、功能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合适的移植血管,为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远期通畅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隐静脉仍是使用最多的移植血管。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使用的移植血管70%为大隐静脉,但术后第1年即有12%~20%的大隐静脉移植血管发生阻塞,此后每年再有约4%出现阻塞。如何抑制移植血管内膜增生成为提高CABG远期疗效的关键。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主要原因:①手术技巧及吻合方法。②早期阻塞与血管内皮损伤部位血栓形成有关。③后期阻塞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与凋亡失去平衡,形成新内膜及粥样硬化。最主要病理过程是中膜平滑肌游移至内膜并大量增殖伴有细胞外基质的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动脉作为移植材料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数量限制了它的使用。大隐静脉仍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主要移植材料,而静脉桥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其再狭窄机制一直在研究中,现就目前的一些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左前降支作为冠状动脉三大分支之一,其再血管化对于抢救患者生命、改善缺血症状非常重要,尤其是内乳动脉到左前降支的吻合至今仍是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金标准”。对左前降支进行旁路移植术,可选择的桥血管材料包括游离或原位左右乳内动脉,游离或原位胃网膜右动脉,游离桡动脉、大隐静脉等。但是不同桥血管到左前降支的吻合策略和通畅率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近30年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初步探讨不同桥血管选择策略及左前降支旁路移植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两种建立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自体大隐静脉主动脉-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和将内乳动脉缝于阻塞远段冠状动脉的内乳动脉移植术。内乳动脉移植术适用于冠状动脉太小而不能接受自体静脉移植以及患静脉曲张或大隐静脉缺失的病人。此外,从内乳动脉移植血管的早期通畅率来看,此法可以考虑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作者等至今已对175例患者施行了不用高倍放大镜的内乳动脉移植术,其中许多病人系在接受一支或多支大隐静脉傍路移植术的同时,并行内乳动脉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对比桡动脉(radial artery,RA)与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作为移植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后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患者资料,其中RA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有34例(RA组),GSV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86例(GS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并根据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合并症、心功能、EuroSCOREⅡ等基本资料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RA组和GSV组各21例入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及移植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GSV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RA组(64.8±9.1 vs 60.7±9.8,p=0.001),EuroSCOREⅡ评分显著高于RA组(1.62±1.46 vs 0.99±0.53,p=0.001)。PSM后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GSV组和RA组患者随访时间无显著差异(12.33±14.47月 vs 9.50±13.35月,p=0.513),RA的通畅率显著高于GSV的通畅率(51.7% vs 95.2%,p=0.004)。结论 RA作为移植血管用于右冠状动脉系统的通畅率显著高于GSV。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自体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桥血管,但其远期再狭窄率高,严重影响了桥静脉的使用寿命。本文将从手术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分压变化、静脉本身特点等因素出发探讨桥静脉再狭窄机制,并对其防治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乳内动脉移植后很少发生由于内膜增殖而引起的早期梗塞或后期粥样硬化性狭窄,乳内动脉的7~10年通畅率达90~95%,而大隐静脉只有46%,因此更多地应用乳内动脉移植可能会提高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存活率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及再次手术的需要。以乳内动脉作序列式移植吻合是一种增加冠状动脉旁路术吻合口数目的方法,如供血充足,技术操作可行,则对改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起重要作用。方法:本文作者自1982年2月至1983年4月共施行了31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92%  相似文献   

18.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现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5~10年内约25%~50%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2],评价CABG疗效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是桥血管近、远期的通畅率。国内外CABG采用最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由于IMA长度受限以及冠心病患者大多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以自体SV仍然是CABG术中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材料[3]。如何提高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已经成为CABG术后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桥血  相似文献   

19.
【】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 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 组,98 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 组,98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术后下肢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与CVH组相比,EVH组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CVH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集的大隐静脉质量、总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明显降低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效果满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安全的和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仍然是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自体大隐静脉是目前最主要的移植管道~([1-2]),但是移植静脉内膜增生(IH)却严重影响其远期通畅。严重的IH导致患者再次行血管重建手术,甚至出现心肌梗死或者死亡~([3])。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IH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都是一个严重的负担。移植静脉的生物学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调节机制来重构自身结构适应新的动脉环境~([1])。IH可以帮助静脉适应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