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高血压病人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69例CHD合并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伴心房颤动组(65例)与对照组(80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伴心房颤动组年龄(t=5.405 6,P=0.0000)、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t=2.0317,P=0.042 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t=2.067 1,P=0.039 0)、左心房内径(LA,t=7.997 8,P=0.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2.897 6,P=0.003 9)、左室短轴缩短率(FS,t=2.243 5,P=0.025 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性别(χ~2=0.156 9,P=0.709 3)、舒张压(DBP,t=0.404 6,P=0.685 9)、收缩压(SBP,t=1.398 3,P=0.1624)、心率(HR,t=1.187 2,P=0.235 5)、室间隔厚度(IVST,t=1.526 4,P=0.127 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χ~2=6.139 5,P=0.013 2)、LA(χ~2=7.774 3,P=0.005 3)是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LA是CHD合并高血压病人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11年2月至12月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83例,分为糖尿病组(n=138),非糖尿病组(n=345)。所有患者至少随访5年,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再狭窄和死亡。结果:随访期间,糖尿病组发生心肌梗死6例、靶血管重建16例、支架内再狭窄6例、死亡12例、总MACE事件30例;非糖尿病组发生心肌梗死3例、靶血管重建21例、支架内再狭窄10例、死亡10例、总MACE事件37例。两组之间靶血管重建率及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法预测MACE发生率(22.2%对11.1%,P0.05)和全因死亡率(8.9%对3.1%,P0.05)糖尿病组均高于非糖尿病组。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MACE发生(HR=3.02,95%CI:1.09~8.34,P0.05)及全因死亡(HR=2.06,95%CI:1.12~3.79,P0.05)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置入支架后的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影响冠心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葛根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来分析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合观察组,每组28例,治疗前后首先测定两组患者的一氧化氮与血清内皮素等指标的含量,并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两组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和心肌缺血总负荷,通过以上指标的比较来确定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内皮细胞以及心急功能的影响。结果应用葛根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之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含量大幅上升,血清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一氧化氮与血清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到的观察组患者的心肌耗氧指数心肌缺血总负荷均大幅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形成,降低患者体内LDL的含量,调节人体血脂含量,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的功瞻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葛根素有着稳定粥样斑块、抑制斑块内血脂的形成、防止血栓等效用。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扩张患者冠状动脉的作用,患者缺血区的血流情况会得到明显改善,心肌耗氧量就会降低,β受体的形成就会受到阻滞,进而抑制肾上腺素的激活作用,减小患者左心室的压力。葛根素与辛伐他汀联合起来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临床效果较好,患者血管的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保护患者的心肌不受损伤,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心血管病是发病率位居前列和引起过早死亡主要原因的全球性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民总死亡率的首位[1]。心血管病中60%~7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较正常血压人群患冠心病的概率高3~4倍。降压药种类繁多,各自独特的药理学机制决定了合并冠心病高血压人群首选降压药不同,如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特点,探讨检测血清尿酸浓度在预防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怀疑冠心病的患者430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16例,对照组114例,测定两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高尿酸血症组和非高尿酸血症组,比较两组的冠心病患病率。最后,患者按血清尿酸浓度分为4个浓度组,比较4组冠心病的患病率。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42±98.54)μmol.L-1vs.(374.42±98.54)μmol.L-1,P〈0.05]。高尿酸组中冠心病患病率高于非高尿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不同血清尿酸浓度的4组中,血清尿酸浓度越高,冠心病患病率也越高,与浓度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尿酸浓度高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较大;加强血清尿酸浓度检测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龄冠心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6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生化数据。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MDCT)冠状动脉成像评估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情况,Agatston法计算钙化积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龄冠心病伴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钙化组患者收缩压水平、血肌酐及血尿酸水平、糖尿病发生率及吸烟率均高于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2,P=0.035)、收缩压(OR=1.546,P=0.024)、吸烟史(OR=1.328,P=0.029)、血肌酐增高(OR=1.325,P=0.025)、糖化血红蛋白(OR=1.697,P=0.031)、血尿酸水平(OR=1.732,P=0.015)为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Spearman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和尿酸水平与钙化积分呈线性相关。结论:老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与其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和尿酸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房颤动并且临床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病例56 例(心房颤动组)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病例50 例(冠心病组)进行观察,分别检查血脂、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冠心病组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心房颤动组高(Ch 6.50±1.95∶5.60±1.03,P< 0.01;TG 2.03±0.63∶1.03±0.43,P< 0.001;HDL-C 1.97±0.39∶1.03±0.34,P< 0.01;单位:m m ol/L)。冠心病组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SPECT)、冠状动脉造影等结果与心房颤动组比较也有显著不同(45∶11,P< 0.001;47∶7,P< 0.001;47∶5,P< 0.001;50∶5,P< 0.001)。结论 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冠心病发病率不高  相似文献   

8.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15例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治疗,其中≥70岁75例,<70岁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08例行非体外循环CABG;107例行体外循环CABG,其中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室壁瘤切除术18例.≥70岁组有2例同期行肿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手术期情况和转归情况. 结果 ≥70岁组和<70岁组比较,手术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两组分别为17.3%和7.1%(P<0.05),不稳定心绞痛分别为91.4%和78.7%(P<0.01).吻合动脉桥数分别为(1.1±0.5)支和(0.9±0.5)支(P<0.01)应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分别为12.0%和4.3%(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3%和28.6%(P<0.01),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分别为12.0%和4.3%(P<0.05),伤口感染分别为7例和1例(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2±21.5)d和(17.5±7.4)d(P<0.0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5.3%和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9.
陈珏 《中国循环杂志》2006,21(4):314-3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高发病,其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目前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燕  黄熙 《心脏杂志》2002,14(6):530-531
冠心病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意见尚未统一。本文着重综述冠心病的分型、冠心病心绞痛的分型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肺心病患者232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观察组(合并冠心病)和对照组(不合并冠心病),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n=42)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吸烟指数较大,心功能分级(NYHA)以Ⅲ、Ⅳ级偏多,合并症较多,住院天数长,死亡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较复杂,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且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通过建立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多重危险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对CHD的致病风险。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8028例,女性2894例,男性5134例;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CH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36例),女性129例,男性207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CHD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年龄55岁、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均为CH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但各因素对女性与男性CHD的致病风险不同。女性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CHD患病风险增加2.597倍,而男性则增加1.424倍(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导致女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3.297、1.484、3.187、3.714倍(均P0.05),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现症吸烟,导致男性患CHD的风险(OR)分别为1.398、1.800、2.303、5.642倍(均P0.05)。女性患者以冠心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致病危险最高,尤其冠心病家族史最显著;而男性以现症吸烟、高血压病导致男性CHD的发病风险最高,现症吸烟尤为显著。结论血脂异常、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患者导致CHD的危险不同,在CHD的一级与二级预防中应予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慢性动脉疾病,严重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现代医学对该病主要采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其在治疗方面见效快,同时存在严重毒副作用,为有效改善这一病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中医学者不断探索与完善本病治疗。现结合近年来从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总结的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丹参酮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效果的探讨。方法抽取从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前组患者的基础上加以丹参酮实施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理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4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使用常规药物与丹参酮进行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抑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增加这些患者的死亡率,而对这些患者进行干预,能改善预后,现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传统方式是胸骨正中完全劈开切口、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大隐静脉作为主要的血管桥。存在的问题是手术创伤大,并发症比较多,医疗费用高,大隐静脉桥的远期通畅率低,且不适用于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和远端细小血管病变。近年来,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包括微创伤冠状动脉搭桥术、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术等,本文就各种新方法的手术要点、适应证和临床效果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发作性胸痛2年于2011-04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年出现发作性胸痛,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活动时出现,每年发作1~2次.入院前3个月凌晨睡眠时症状再发,持续约十余分钟,遂至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90%狭窄,回旋支100%闭塞,第一钝缘支90%狭窄,右冠状动脉斑块.因患者有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病史,拟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胸腺切除术,术前超声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闭塞,进一步行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扫描摄影术(CT)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狭窄,脾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重度狭窄,腹腔干开口处中重度狭窄,右肾动脉近段轻度狭窄,可见前纵隔占位;考虑手术风险高,放弃外科手术,规律药物治疗,患者仍有胸痛发作.既往:高血压病史19年、2型糖尿病史19年、高脂血症史1年.入院前5年患脑梗死,无后遗症.入院前2年发现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主要症状为眼睑下垂、声低、咀嚼肌易疲劳,定期随访基本稳定.入院查体:血压14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2 bpm,双侧眼睑略下垂,右侧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心、肺、腹无殊,双下肢无浮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弱.诊治经过:完善检查,低密度脂蛋白3.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1%,动脉血气分析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房38 mm,左心室5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70%;行冠脉介入治疗,于前降支、回旋支及第一钝缘支各置入Endeavor Resolute支架1枚,围术期患者未出现肌无力危象等表现,病情稳定后出院,建议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年后择期行胸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绞痛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治疗中采用人性化进行护理,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95例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得分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绞痛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及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新发糖代谢异常的情况。方法 A组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5例,B组为经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70例。两组在住院期间行空腹血糖检查,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均排除了糖代谢异常。在随访1~18个月期间,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及OGTT,明确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随访过程中确诊糖尿病3例,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12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22例;B组确诊IGT 4例,IFG 9例,无糖尿病患者。两组随访18个月时确诊糖尿病、IGT、IFG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3/65)vs.0,P<0.05;18.5%(12/65)vs.5.7%(4/70),P<0.05;33.8%(22/65)vs.12.9%(9/70),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并发糖代谢异常的风险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OGTT检查,以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并早期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