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在治疗累及S_1椎体腰骶段脊柱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5-01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的累及S_1椎体的腰骶段脊柱结核17例。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观察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65(125~170)min,术中失血量1 070(700~1 650)ml。17例均获得随访12~32个月,平均16.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ASIA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10例D级恢复至E级。术后腰骶角、L5S_1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ESR、CR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ESR、CRP较术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椎弓根钉联合髂骨钉固定治疗累及S_1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有效、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44-2147
[目的]了解L_5S_1节段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为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手术的腰骶段结核患者29例,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4岁(24~56岁),均合并腰及臀部疼痛症状。其中L_5结核6例、S_1结核3例,L_5S_1结核20例。病史平均4.3个月(3~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症状改善程度(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20±20)min,手术出血量(260±50)ml。术后3个月复查局部骨性融合者6例,6个月复查骨性融合者29例,随访1~4年[平均(1.8±0.3)年]未见局部骨不连、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观察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骶段脊柱结核病例,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及稳定性重建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及稳妥的固定,手术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可以作为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融合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或L_5滑脱症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5.71±10.37)岁。L_5S_1椎间盘突出症32例,L_5滑脱症10例。均行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VAS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如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9年,平均(7.14±0.78)年。4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平均(4.50±2.50)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79±1.0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周时(1.79±0.72)分,末次随访时(1.00±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7.30±0.54)mm,术后1周复查为(13.93±0.99)mm,末次随访为(13.70±0.80)mm,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逆行射精、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具备相关专科技术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4年10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7例腰骶段结核。男5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6岁。病程5~21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有腰骶部疼痛、下肢单侧或双侧放射性疼痛、肌力及浅感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提示L_(5)、S_(1)病变,符合结核病变表现;腰骶角16.4~28.5°,平均18.6°。红细胞沉降率为28~105 mm/1 h,平均61 mm/1 h。手术前后联合四联抗结核治疗。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70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术前3例Frankel D级患者均恢复至E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术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取骨区疼痛,1例出现上腹部不适、纳差,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3.4~34.2°,平均28.6°;根据Bridwell标准,5例植骨达Ⅰ级骨融合、2例Ⅱ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骨融合,腰骶段稳定性重建及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10月,收治13例腰骶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2~57岁,平均35岁。病程2~19个月,平均6.7个月。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B级2例、C级4例、D级5例、E级2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36.4±5.7)分;腰骶角为(20.7±0.7)°;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为(63.4±8.4)mm/1 h,C反应蛋白为(38.8±5.2)mmol/L。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ODI、ASIA分级、腰骶角及ESR;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40 min,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量420~850 mL,平均610 mL。术中未出现大血管、硬膜囊、神经根及腰骶丛损伤。3例切口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6.1年,平均2.8年。随访期间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脑脊液漏、内固定物松动断裂;8例男性患者均未出现逆行射精、勃起障碍等并发症。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4.2~9.9个月,平均6.4个月;髂骨瓣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ODI为(7.2±3.5)分,腰骶角为(31.2±0.5)°,ESR为(9.8±2.5)mm/1 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SIA分级为D级2例、E级11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3.168,P=0.002)。结论一期后路经单侧骶棘肌髂骨瓣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分析骶骨倾斜移位与L_5S_1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选取8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36例;年龄18~65岁,平均(45.39±1.30)岁;病程1~60个月,平均(12.64±2.19)个月。拍摄患者腰椎侧位X线片81张,测量腰椎曲度,L4-L5或L5-S1椎间隙的距离及腰骶角,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L_5S_1DH中女性患者的腰椎曲度明显大于男性患者[(22.18±8.62)°vs(16.17±4.97)°,P0.05]。LDH中腰椎曲度与腰骶角呈正相关性(R=0.48,P0.01,y=7.25+0.38x,P0.01);男性患者在L4,5DH中较明显(R=0.55,P0.05,y=5.80+0.43x,P0.01);女性患者在L_5S_1DH中尤为明显(R=0.74,P0.01,y=0.91x-5.30,P0.01)。L4,5DH中腰骶角与L4,5椎间隙之间呈正相关性(R=0.27,P0.05);而在L_5S_1DH中L_5S_1椎间隙与腰骶角无相关性(P0.05)。结论:骶骨倾斜移位与L_5S_1椎间盘退变之间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新的认识理念与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荆志振  宋洁富  陈斌  胡伟 《中国骨伤》2012,25(11):906-909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抗结核治疗2~3周后,采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及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结核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4.45±8.50)岁;病程8~15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1例伴下肢放射痛,2例鞍区麻木,6例伴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摄X线片,并行CT或MR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控制结核中毒症状,血沉降低到(37.2±9.6)mm/h(25~54mm/h)。术前、术后评估腰骶角、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沉变化。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核无复发,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平均(19.64±5.43)个月。腰骶角由术前的平均(12.9±5.0)°提高到术后的(21.5±6.1)°和末次随访时的(20.1±5.2)°(P<0.001)。视觉模拟评分和血沉由术前的(7.3±1.2)分和(37.2±9.6)mm/h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0.6±0.5)分和(10.5±2.3)mm/h(P<0.001)。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骨融合,平均(9.0±1.9)个月。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3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是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集23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并有后突畸形的患者,伴有椎管及椎旁脓肿形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69岁,平均(46.48±12.01)岁。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为17°~40°,平均(30.43±5.74)°。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10例,D级7例,E级4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通过研究患者ASIA分级、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1~41个月,平均(29.30±4.97)个月,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无窦道形成。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2例由B级恢复至D级,8例由C级恢复至E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7例由D级恢复至E级。术后测量后凸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8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9.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自2005-08—2009-01诊治的24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均采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钉棒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8~53个月的随访。胸腰段脊柱Cobb角术前(21.54±4.46)°,术后(3.04±2.56)°,末次随访(3.67±2.8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7.21±1.69)分,末次随访时(0.38±0.65)分。ODI评分术前(62.63±9.56)%,末次随访时(3.04±3.45)%。受累节段均在术后12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4例随访时出现内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10例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无继发性后凸畸形。所有患者无结核复发。结论采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后方结构的完整对于内固定取出后脊柱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钉棒固定治疗L5~S1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3例L5~S1结核患者采用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区腰骶角及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00~1 500(227.28±119.25)ml。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13.2±4.3)个月。血沉:术前(47.30±15.45)mm/1 h,术后3个月(10.43±4.47)mm/1 h,除5例高于正常值,其余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术前(36.01±23.60)mg/L,术后3个月(8.55±7.20)mg/L,有6例高于正常值。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VAS:由术前的(4.09±2.4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0.65±0.71)分。腰骶角:术后30.98°±2.97°较术前23.40°±2.43°恢复7.6°,末次随访30.11°±2.75°,丢失1.0°。以上各项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L5~S1结核的有效方法,术前的明确诊断、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的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非特异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腰椎非特异性感染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72~81岁,平均(75.87±2.86)岁。其中单节段椎间隙感染共13例,L_(2~3)2例,L_(3~4)4例,L_(4~5)5例,L_5S_12例;双节段椎间隙感染共2例,L_(4~5)和L_5S_11例,L_(3~4)和L_(4~5)1例。所有患者均行局麻下经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根据细菌培养给予敏感药物治疗。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VAS术前(7.867±0.743)分,术后1周(3.877±0.792)分,末次随访(1.333±0.723)分;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84.296±8.292)%,术后1周(56.592±9.196)%,末次随访(17.330±4.839)%,术前ODI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5.400±4.205)分,术后1周(17.000±3.742)分,末次随访(24.400±1.765)分,术前JOA评分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优10例(66.7%),良5例(33.3%)。结论椎间孔镜下置管冲洗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无法耐受其他治疗的高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并应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3例L5/S1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8~60岁(41.6±11.0岁);记录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症状,术前术后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评估腰骶段前凸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后1例出现逆行性射精,1例患者发生单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路手术时间为70~120min(90.0±27.5min),失血量为200~600ml(361.5±150.2ml);后路手术时间为50~70min(57.7±8.3min),失血量为50~200ml(106.9±56.9ml)。术后培养结果其中7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为大肠杆菌,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2例未见细菌生长,但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感染性病变。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16.6±7.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骨融合率100%,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VAS评分术前平均7.8±0.7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A术前4.4°±2.9°,末次随访时17.5°±2.8°,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L5/S1椎间隙感染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3月共收治1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4~77岁(43.9±18.4岁);病变节段位于L4~S1。术前抗结核药物治疗2~4周,血沉下降及结核中毒症状改善后,行手术治疗。均为一期后前路手术,即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后,前路经腹旁正中腹膜后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术后继续系统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腰椎局部前凸角(local lordotic angle,LLA)。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除的病灶组织行病理检查,均符合结核改变。手术时间165~380min(268.8±76.7min);出血量160~2500ml(627.5±640.3ml)。共有3例手术相关并发症,均发生于前路手术时,1例为静脉丛撕破,经压迫后止血;2例腹膜撕裂,术中进行修补。随访12~48个月(31.1±9.8个月),12例均获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征象,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征象。8例术前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VAS评分为7.1±1.1分,末次随访时为2.1±1.0分;术前ESR为65.8±29.9mm/h,末次随访时为15.1±8.5mm/h;VAS和ES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前LLA为3.0°±8.3°,术后即刻矫正为11.0°±6.0°,末次随访时为10.4°±5.9°;与术前相比较,术后即刻LLA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LLA无明显丢失。结论: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经腹膜后病灶清除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可以显著矫正脊柱畸形并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路经腹膜后入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谨慎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腰骶骨盆重建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腰骶段结核患者,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61岁,平均42.5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7例,D级11例,E级2例。术前腰骶角15°~28°,平均(19.5±2.1)°。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腰骶骨盆重建术,采用腰骶角测量,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来评论临床疗效。结果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 B级的患者,恢复至D级,其余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都恢复至E级。腰骶角术后为(28.9±1.6)°,末次随访时为(28.4±1.5)°,没有出现加重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均全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腰骶骨盆重建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腰骶段结核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侧前方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段结核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17~58岁.平均35.8岁.L4~L5 8例,L5 5例,L5~S1 8例,L4~S1 3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2例,E级18例.术前腰骶角为19°±3.5°.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120~180ra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500~900ml,平均700ml.无血管、神经及输尿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患者即可佩戴支具站立及下地行走.随访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融合平均时间为7.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1例B级恢复到D级,1例C级恢复到D级,2例C级恢复到E级,2例D级恢复到E级;腰骶角为26°±6.5°;结核病灶无复发,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经侧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具有矫正畸形、稳定脊柱、预防植骨块移位、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保留部分关节突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对符合选择标准的32例腰骶椎(L4~S1)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保留部分关节突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男20例,女12例;年龄17~62岁,平均43岁。病程12~48个月,平均18个月。病灶累及节段:L5、S1 19例,L4、5 13例。临床效果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腰骶角矫正情况及术后X线片骨融合Bridwell分级和CT骨融合标准)评价。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 m L。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7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均消失,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7例神经症状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由术前C级2例、D组5例均恢复至E级。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骶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植骨融合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Bridwill骨融合率分别为87.50%(28/32)和93.75%(30/32),CT总融合率分别为87.50%(28/32)和90.63%(29/32),两个时间点间植骨融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出现耐药,经调整抗结核方案1年后3例呈BridwillⅢ级融合,1例呈Ⅳ级融合。结论一期后路保留部分关节突开窗能有效清除病灶,椎体及附件间植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维持术后脊柱可靠的稳定性并获得较满意的植骨融合率,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内固定治疗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10年6月我院采取一期病灶清除、PSO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及髂骨钉内固定治疗14例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45.2岁。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脊柱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4h,术中出血平均2045ml。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4个月。术前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为17.0°±8.4°、10.0°±6.1°、11.0°±4.7°、5.3±0.5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0°±7.9°、25.0°±7.6°、4.1°±3.5°、-3.2±0.8cm,矫正率分别为(52.0±4.2)%、(61.3±5.7)%、(68.3±3.6)%、(58.0±1.4)%。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 C及D级各2例,末次随访时1例C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前VAS评分平均8.7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2分,疼痛改善率71.2%。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死亡或神经损伤并发症,2例窦道形成、1例血肿形成,对症治疗后愈合;平均7.3个月植骨节段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PSO内固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清除脊柱结核病灶,并同期完成后凸畸形矫正,可重建腰骶段稳定、恢复躯体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期后路经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360。植骨治疗腰骶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至2010年6月采取同期后路经椎弓根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360。植骨治疗下腰椎及腰骶段结核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2岁,平均35.7岁。术前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8例,E级15例。腰4-517例,L5~S111例,腰前凸变直9例,后凸畸形8例,平均Cobb角22.4°,腰骶角平均19°。结果:手术时间150-300min,平均200min;术中出血800~2300ml,平均1280ml;无大血管、神经及其它脏器损伤。随访13~35个月,平均26个月,全部病例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8个月。后凸畸形完全矫正,腰骶角25°;术后神经功能D级1例,其它均恢复到E级;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随访末期ESR、CRP正常,无结核病变复发。结论:同期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前路病灶清除360。植骨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方法,对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矫正畸形、提高植骨融合率、降低手术风险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入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2011-03-2015-05收治的26例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患者,全部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神经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测术前、术后初期(3天内)、末次随访(术后1年左右)时胸腰段Cobb角、腰背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以及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级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后下腰痛JOA评分、腰背痛VAS评分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28~58°、平均(40.28±5.66)°,术后2~10°、平均(6.12±3.76)°,平均畸形矫正率86.2%,下腰痛JOA评分标准术前评定为(10.38±1.56)分,术后评定为(22.76±2.23)分,腰背痛VAS评分术前5~8分,平均(6.72±0.33)分,术后2~4分,平均(2.93±0.64)分,以上指标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6例C级5例改善至E级,1例为D级,16例D级15例改善至E级,1例仍为D级;至末次随访,Cobb角矫正丢失角度不明显(1~3°),平均(1.85±0.68)°,平均矫正丢失率3.8%,与术后初期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左右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脊柱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可重建胸腰段矢状面生理曲度,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