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成都市成华区艾滋病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管理系统,收集成华区2004-2016年的成年艾滋病患者的基础、随访、治疗及转归信息,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1 431例成华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其中死亡53例,病死率为3.7%,患者在第1~5年的累计生存率为0.97、0.96、0.96、0.95、0.93,6年以上患者累计生存率为0.9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显示相对于入组治疗年龄<30岁者,30~39岁、40~49岁及≥50组患者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796(95%CI:0.351~1.804),1.698(95%CI:0.784~3.680),2.513(95%CI:1.260~5.013);相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者,基线CD4细胞计数100~199个/mm3与≥200个/mm3组患者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602(95%CI:0.313~1.156),0.186(95%CI:0.094~0.365)。结论 成华区以社区为核心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效明显,降低抗病毒治疗门槛,及早发现并开展治疗,加强对高龄患者的关注,对延迟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抗病毒治疗成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苏州市2005—2015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苏州市2015年12月31日前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数据,分析其治疗后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1 885例接受治疗者纳入分析,58例(占3.1%)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第1、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08%、94.55%、94.5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经同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病死风险是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的30%(HR=0.309,95%CI:0.13~0.71);纳入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50/mm3、50~199/mm3的患者病死风险分别是≥200/mm3的20.01倍(HR=20.01,95%CI:6.84~58.53)、5.28倍(HR=5.28,95%CI:1.69~16.49)。结论苏州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山西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的治疗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降低艾滋病病死率提供合理建议.方法 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山西省2004年6月~ 2013年12月之间治疗死亡病例的数据资料,并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死亡病例315例,平均年龄(43.73±12.65)岁,男女性别比1.7∶1,已婚或同居占69.21%(218/315),经血传播途径占58.10%(183/315),73.33%(231/315)的病例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64.13% (202/315)的病例接受治疗时已进入艾滋病WHO临床Ⅲ期和Ⅳ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44个/μL,52.15%(158/303)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 个/μL;死亡病例治疗生存时间中位数218天,37.78%(119/315)的病例在抗病毒治疗开始的3个月内死亡.影响死亡病例治疗生存时间的因素有:艾滋病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传播途径.结论 山西省艾滋病患者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及艾滋病临床感染分期较高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加大检测覆盖面同时提倡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成年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3-2009年全省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问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24 669例有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其中存活18 683例,死亡5986例.艾滋病患者总病死率从2003年的20.1/100人年降到2008年的5.1/100人年.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不同、合并机会性感染情况不同的感染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是:基线CD4+T淋巴细胞<50 cells/μl(HR=4.4)、CD4+T淋巴细胞在50 ~ 199 cells/μl(HR=2.0)、血红蛋白<90 g/L的中度贫血(HR=1.8)、基线合并机会性感染症状数多者死亡风险高(HR=1.7).其他影响艾滋病治疗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男性、未婚或离异、谷丙转氨酶值较高、性传播或注射毒品传播(HR值分别为2.2、1.6、1.5、1.3、1.2).影响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开始抗病毒时间较早(HR=0.8)和抗病毒治疗前配偶也是HIV感染者(HR=0.8).结论 河南省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需要进一步监测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及机会性感染情况,及时开展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湖北省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并研究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开始接受HAART时间在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艾滋病患者,年龄≥15岁,有完整的基线及随访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累积生存率;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间的生存时间差异并做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接受HAART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响因素。结果共计10 065例,其中男性7 449例(74.01%),女性2 616例(25.99%)。在观察期内有1 048例(10.41%)患者死亡,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有646例(61.64%),治疗开始后6个月内死亡的有471例(72.91%),治疗第1年死亡的有497例(76.93%);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95.03%下降到第10年的86.97%;家政及服务业(HR=1.33,95%CI=1.09~1.62)死亡风险大,高中/中专(HR=3.26,95%CI=1.72~6.18)的死亡风险较初中及以下大。基线机会性感染数越多(≥3个HR=0.73,95%CI=0.58~0.93)、WHO临床分期越高(HR=0.59,95%CI=0.49~0.70)、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1个/μL HR=5.83,95%CI=1.84~18.54)、开始治疗时年龄越大(≥50岁HR=0.70,95%CI=0.58~0.85)的艾滋病患者接受HAART后死亡风险大。结论湖北省2006—2015年接受艾滋病HAART的患者治疗后累积生存率较高;基线机会性感染数越多、WHO临床分期越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开始治疗时年龄越大者接受HAART后生存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建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下载抗病毒治疗历史卡片,回顾性收集治疗2014-2018年重庆市中老年人群艾滋病病人基线和随访数据,以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为结局变量分析治疗生存状况。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寿命表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病人13 726例,平均年龄(62.5±8.4)岁,男性占70.7%,异性性接触传播占88.8%。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1 379例,病死率为5.6/100人年。治疗第1年至第5年生存率分别为93.1%、89.1%、85.7%、82.9%和81.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基线CD4值、感染途径、初始治疗方案、合并肺结核感染等因素与治疗病人死亡风险相关(P0.05)。结论重庆市中老年患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风险相对较高,生存时间受多个因素影响,建议针对性强化中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生存情况,探讨影响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12月—2017年12月3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CDC)关爱门诊首次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2 174例患者信息,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研究对象的死亡概率、生存概率和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 174例患者开始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35.35±12.38)岁,平均观察时间为(64.34±47.63)个月,截止观察终点14年生存率为89.79%,总病死率为0.978/100人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58.27(95%CI=156.46~160.08)个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治疗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CD_4)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广西CDC关爱门诊抗病毒治疗患者累积生存概率较高,开始治疗年龄30岁,CD_4细胞计数200个/μL,感染途径为同性性行为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建议加强对这类病人的临床诊疗和医学随访。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成年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4-2013年全市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4 445例有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治疗前体检信息等,其中存活4 159例,死亡286例。艾滋病患者总体的病死率为3.16/100人年。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不同、基线血红蛋白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是:基线CD4+T淋巴细胞低(RR=1.280;95% CI:1.157~1.403)、血红蛋白<90 g/L的中度贫血(RR=1.561;95% CI:1.343~1.779),其他影响艾滋病治疗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为注射或吸毒传播;影响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为已婚或者同居。结论 乌鲁木齐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问;提高抗病毒治疗时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并获得家庭的支持,及时开展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大竹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管理系统收集大竹县2007-2019年艾滋病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随访、治疗等信息,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概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 899例,629例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21.7%),平均生存时间为9.05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男比女:HR=1.312,95%CI:1.086~1.584)、感染途径(同性传播比异性传播:HR=0.299,95%CI:0.111~0.806;注射毒品比异性传播:HR=1.716,95%CI:1.413~2.085;其他途径比异性传播:HR=2.215,95%CI:1.097~4.474)、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比初中及以上:HR=1.215,95%CI:1.023~1.443)、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200个/mm~3比100个/mm~3:HR=0.534,95%CI:0.424~0.672;200个/mm~3比100个/mm~3:HR=0.271,95%CI:0.226~0.325)、抗病毒治疗(接受比未接受:HR=0.262,95%CI:0.218~0.315)。结论基线CD4+淋巴细胞数、抗病毒治疗情况是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应及早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状况;并应当重点关注注射吸毒感染且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四川省西昌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病死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管理"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和随访用药表,筛选出2009-2012年西昌市开始参加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466例参加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年龄中位数为35岁(四分位数间距:29~42岁),男性占83.9%(391/466),已婚或同居48.3%(225/466),静脉吸毒传播52.2%(243/466),异性性传播43.6%(203/466),开始抗病毒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72个/μl(四分位数间距:191~326个/μl)。截至2013-12-31,累计死亡36例,病死率为4.0/1 0 0人年。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主要的死亡风险是抗病毒治疗前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或症状(HR=2.9,95%CI:1.4-5.7)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2 0 0个/μl(HR=2.3,9 5%CI:1.1-4.6)。结论四川省西昌市的艾滋病患者开展抗病毒治疗有效地降低病死率,早期及时地开始抗病毒治疗是降低艾滋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西省南昌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绘制累积生存率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南昌市1994—2018年5月纳入的2 996例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2 996例HIV/AIDS患者中,914例因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死亡,平均死亡率为2.4/100人年;截至观察终点时,中位数生存时间为2.3年,抗病毒治疗组1、2、5、7、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0%、92.0%、86.0%、82.0%、74.0%;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0岁年龄组死亡风险是20岁年龄组的1.27倍(95%CI=1.03~1.63),男性患者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27倍(95%CI=1.03~1.56),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缺失组死亡风险是200个/mm3组的1.24倍(95%CI=1.02~1.50),未治疗患者死亡风险是抗病毒治疗患者10.44倍(95%CI=8.71~12.50)。结论确诊时年龄、性别、本地出生、初诊CD4值水平、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可能感染途径等是HIV/AIDS生存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及早进行艾滋病检测、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长HIV/AIDS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湖北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老年患者基本情况及生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年龄≥50岁的艾滋病患者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和生存情况,并以年龄<50岁艾滋病患者为对照,进行相关分析,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年龄≥50岁和<50岁两组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果 ≥50岁的艾滋病患者有2 643例,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58.49±7.1)岁,年龄<50岁的艾滋病患者有7 725例,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34.43±8.68)岁。两组艾滋病患者主要以男性、已婚或同居、异性性传播、初中及以下文化、基线CD4值在0~200个/μl之间、WHO临床分期为Ⅰ期、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司他夫定 + 拉米夫定 + 依非韦伦/奈韦拉平为主;寿命表法显示年龄≥50岁组老年艾滋病患者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82.06%下降到第10年的53.63%,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累积生存率从第1年的97.48%下降到第10年的94.2%。Log-Rank检验显示年龄≥50岁组的死亡风险高于<50岁组(χ2=209.7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文化程度、WHO临床分期、基线CD4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WHO临床分期、基线CD4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年龄<50岁组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湖北省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率低,应结合本省特点,根据老年人群的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措施,降低老年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德宏州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入组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且年满16周岁的所有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3103例艾滋病患者开展了抗病毒治疗,平均年龄(36.0±9.9)岁,62.4%是男性,感染途径以经异性性传播为主(66.2%).病例平均随访治疗时间为21.7个月,绝大部分病例依从性>90%,即平均每月漏服次数不足1~5次.抗病毒治疗后,第1、2、3、4、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5、0.94、0.93、0.92和0.9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因素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以及传播途径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个/mm3之间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艾滋病患者低(HR=0.16,95%Cl:0.09~0.28)、经母婴传播等途径(不包括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患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经静脉注射毒品途径感染HIV者低(HR=0.35,95%Cl:0.13~1.00).结论 免费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较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有望取得更好的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盐城市2005-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盐城市2005-2015年HIV/AIDS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 结果 共有67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截止到研究结束时,有48例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占7.16%。抗病毒治疗后患者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3、0.91、0.91、0.88和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确诊HIV阳性时年龄25~<50岁组的死亡风险低于年龄≥50岁组(HR=0.350,95%CI:0.196~0.625,P<0.001),相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50~<200个/mm3组、≥200个/mm3组的病例死亡风险均降低(HR=0.447,95%CI:0.216~0.925,P=0.030;HR=0.286,95%CI:0.148~0.552,P<0.001)。 结论 首次确诊HIV阳性时的年龄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影响HIV/AIDS的生存时间,提示扩大HIV监测检测覆盖面,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凉山州昭觉县成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昭觉县2005年1月1日~2017年3月20日入组参加抗病毒治疗的成年HIV/AIDS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生存死亡信息,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截止观察日止,2 216例研究对象中仍在治疗者1 528人(68.95%),因艾滋病死亡者222人(10.02%),平均生存时间为17.64月,中位生存时间13月,治疗时间少于12月者99人(44.59%)。第1~5年的累计生存率为0.93、0.90、0.88、0.86、0.8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基线CD4+T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入组治疗时是否存在艾滋病相关疾病或症状是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均有P<0.05)。结论 昭觉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对患者生存状况,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纳入治疗能有效提高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抗病毒治疗数据资料,对湖南省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9月-2006年10月共有2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其中有40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40例死亡病例中,37例(92.5%)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例(5%)死亡原因不明,1例(2.5%)意外死亡;接受治疗前CD4细胞计数CD4细胞最小值为2个/μl,最大值为242个/μl,平均为45.5个/μl,并且已经有了机会性感染;从接受治疗到死亡的时间间隔最小3d,最长975d,30例(75.0%)的治疗时间小于180d。结论湖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开始治疗时CD4水平过低及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陕西省商洛市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生存率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2018年在商洛市首次接受HAART治疗的≥18岁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寿命表法分析HIV/AIDS病例的生存率、死亡率和中位数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AART治疗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86例HIV/AIDS病例,因AIDS死亡27例。治疗后1年内、4年和8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3.95%、89.71%和88.3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接受HAART治疗时年龄≥30岁(RR:4.208~24.095,95%CI:1.219~79.491)比18~29岁组死亡风险高;AIDS患者(RR=38.590,95%CI:15.451~96.382)比HIV感染者死亡风险高;同性性接触感染(RR=3.425,95%CI:1.385~8.470)和其他途径感染(RR=10.299,95%CI:3.602~29.446)比异性性接触感染死亡风险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200个/μL (RR:0.133~0.170,95%CI:0.048~0.604)比200个/μL死亡风险低。结论商洛市HAART治疗HIV/AIDS病例生存率较高;首次接受治疗时年龄、病程、感染途径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影响HIV/AIDS病例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数据,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 ,对2001—2015年报告的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或接触史有母亲艾滋病病毒(HIV)抗体阳性、且现住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用Kaplan-Mel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940例,中位观察时间为2.39人年,死亡207例,死亡率为7.79/100人年。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治疗情况与研究对象死亡有统计学关联。经控制混杂因素后,首次CD4细胞计数为500~351个/μL、350~200个/μL、200个/μL的死亡风险是500个/μL的1.72倍、2.64倍和3.74倍;来源于医院就诊检测的死亡风险是检测咨询的2.13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62倍,2者的生存率曲线分布有统计学意义(X~2=386.705,P0.001)。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母婴传播艾滋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尚存在较大空间,首次CD4细胞计数、报告来源和治疗情况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接受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病例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丰台区2005—2020年参加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例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 417例,因艾滋病引起相关死亡40例,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第1、3、5、10、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9.24%、99.02%、98.83%、97.05%、97.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15~29岁年龄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相比,≥50岁(HR=3.46,95%CI:1.00~11.90)、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HR=12.71,95%CI:1.70~95.25)是参加ART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005—2020年北京市丰台区参加ART的艾滋病病例生存率较高。但仍需继续加强早发现、早治疗工作,重点关注高年龄段病例,加强治疗效果的相关监测,进一步降低艾滋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南充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1995-2019年现住址为南充市的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寿命表计算生存率,运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4 863例HIV/AIDS患者观察期内平均生存时间(3.02±2.77)年,估计最大生存时间平均为(12.98±0.14)年,1、5、10和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74%、85.12%、77.99%和77.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死亡风险高于女性;文化程度越高死亡风险越低;同性传播、其他途径感染者死亡风险均低于异性传播;AIDS患者死亡风险是HIV感染者的4.519倍;CD4细胞计数水平350个/mm3死亡风险是≥350个/mm3的2.593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是治疗者的13.743倍。结论应进一步加强男性、低文化水平者的HIV抗体检测、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加大异性传播途径的防控力度,切实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和有效率,遏制或延缓HIV感染者转为AIDS患者,延长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