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对近半年院前运送时间超过60min的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进行院前溶栓,旨在尽可能缩短AMI治疗延误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微小RNA-221(miR-221)和微小RNA-127(miR-12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重症肺炎患儿151例作为重症肺炎组,根据在院期间患儿预后分为死亡组(16例)和存活组(13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实验组为我院收治42例AII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人群,抽血化验血浆中D-dimer,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对比分析血浆中的D--dimer定量对AMI诊断以及D-dimer诊断AMI的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实验组D--dimer,CR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血浆D--dimer诊断AMI的阳性率92.1%,敏感性为90.7%和特异性为80.1%,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dimer的检测对于AMI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DisMod校正法判断天津市2007 — 2015年发病监测系统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报告的完整性。 方法 收集天津市2007 — 2015年发病监测数据和死因登记数据中的AMI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健康测量评估研究所公布的AMI缓解率,应用DisModⅡ模型估算校正后的AMI死亡发病比(M/I),对DisMod法和直接法计算的M/I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并根据DisMod法估算的发病率估计现有发病检测系统的漏报率。 结果 天津市2007 — 2015年AMI的M/I值经DisMod法校正后为0.49~0.97,均 < 1;在 ≥ 65岁人群中,直接法计算AMI的M/I值均较DisMod法计算的M/I值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DisMod法校正估算的总发病数与原始发病数比较,平均每年DisMod法校正估算的发病数(11 837例)大于原始发病数(8 563例),尤其在 ≥ 65岁人群;按照DisMod法校正发病死亡的关系后,发病监测系统每年的平均漏报率在26.4 %,≥ 65岁人群平均漏报率为42.9 %。 结论 天津市AMI发病监测系统可能存在一定漏报,尤其是 ≥ 65岁人群,可采用DisMod校正法来判断AMI发病/患病监测系统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周丽娜 《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02-102,10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AMI行PCI术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2例AMI行PCI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S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AMI行PCI术患者焦虑状态,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病情复杂,并发症发生率高,因而,合理正确的药物治疗,配合措施得当的康复护理,将会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机会或缩短病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浆中miR-221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0例正常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80例就诊我院的CRC患者(病例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浆miR-221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结果:(1)血浆miR-221含量在CRC组织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升高(P<0.001),并随着duke分期的发展呈现递增的趋势(P<0.01)。(2)患者入院后均符合手术治疗条件,并于术后第7天复查miR-221含量,发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3.对入院时CRC患者根据血浆miR-221相对值进行分组,miR-221高值组术后2年内发生癌复发的发生率高于低值组(P<0.001)。结论:血浆miR-221的测定有助于CRC的诊断,并对病情的估计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误诊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科急症.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典型病例临床早期诊断并不困难,但特殊表现的AMI容易误诊.我院自1992年以来,共遇到60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伟宁 《现代医院》2006,6(9):68-68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并不难,但对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因为首发症状不典型,且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早期常容易误诊。近年来我科收住了22例误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现将其误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AMI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心肌缺血预适应能明显减少AMI后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降低住院死亡率,对老年人AMI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PCI术后标准治疗,观察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rhBNP)。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PCI术后72h以及3个月复诊时血浆醛固酮(Aid)、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程度。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浆Ald、NT—proBNP及左心室肥厚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72h、3个月时,观察组血浆Aid、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PCI后3个月时,观察组IVsT、PwT、LVMI水平均降低,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LVD未见显著性变化(P〉O.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新活素有效抑制了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逆转或改善了左室重构,对PCI术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老年人AMI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由于老年患者常表现出非典型症状而被忽视甚至延误治疗,增加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分析老年人AMI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及时诊治老年AMI,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并导致猝死。一些研究已证实[1]AMI后QT离散度(QTd),T离散度(JTd)的变化来评价再灌注状态,并预测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就此作用进行观察。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来源中山医院1994年3月...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多于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为26%-58%,非糖尿病患者约为15%。现总结1992-2004年收治的AMI患者共278例,分为合并糖尿病组(A组)和非合多铺脲病组(B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两组的不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游斌权  苏唏  周炜  王琳 《中国医师杂志》2005,7(9):1285-1286
本文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的影响。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后随机接受胺碘酮(胺碘酮组,n=31)或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组,n=45)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QTd及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前者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可明显降低QTd。后者则不降低QT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快速检测cTnT全血试剂条对58例AMI患者进行动态血清cTnT观察,同时测定CK-MB。结果cTnTAMI在梗塞后2h内阳性率为63.3%,8h-5d阳性率为100%,7、14、21d分别为91.8%、53.1%、2.04%,而CK-MB在梗死后2h内的阳性率为14.3%,8h~2d阳性率为100%.而3、4、5、7d分别为79.2%、34.6%、14.8%、0。结论 cTnT定性检测对AMI诊断有早期、特异性高、时间窗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危重症,病死率极高。心律失常是AMI急性期死亡,尤其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院前就地抢救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预后。本文总结了在院前AMI 836例中,伴发心律失常440例的抢救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1月-2004年11月院外救治AMI伴发心律失常440例。2.资料与病例选择所有患者均有AMI典型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改变,符合欧洲心脏病协会2000年AMI诊断标准。各种心律失常均有心电图证实。3.患者从发病到得到治疗的时间见表1。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脂变化及早期他汀类降脂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9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脂变化及早期他汀类降脂疗效。结果表明,AMI后定期检测血脂变化有助于准确评价血脂水平;AMI后早期他汀类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其危险因素诱导发病的原因,以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选自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9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制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入院前、入院后的不同时期,实行健康教育以及护理干预.结果:在心功能障碍、再梗死发生率上,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在发生率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比常规功能制护理方式,及时的护理干预能够起到延长病人寿命,以及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方法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目前仍呈上升趋势,并出现逐渐年轻化态势,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150万AMI患者,AMI总的病死率为5%~30%,其中半数死亡(主要由于心室颤动)出现于患者得到治疗前,25%的院内死亡发生在最初的48h。因此,AMI治疗关键是尽早、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使梗死区域的心肌获得充分灌注,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维护左心室功能。早期再灌注治疗不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改善AMI患者的急性期和远期预后。我们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方法及预后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