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地区5~9年级留守儿童1 672人,以症状自评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量表测试阳性率为27.8%(95%CI=25.62%~29.9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寄宿情况、父/母是否有固定工作、务工地点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留守儿童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OR=0.669,95%CI=0.461~0.972)、有固定工作(OR=0.5529,5%CI=0.317~0.962)为保护因素;寄宿(OR=1.710,95%CI=1.054~2.772)为危险因素。结论男生和住宿学生更易发生心理问题,父亲受较高教育,父母有固定工作,打工地点离家近等有利于降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探讨潜在类别分析在四川省资中县农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模式研究中的应用,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对四川省资中县2所乡镇中学2 805名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应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8类健康危险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留守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分为4类:高危险行为组有69人,占4%;高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组321人,占20%;中等危险行为组479人,占30%;低危险行为组727人,占46%.非留守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也分为4类:高危险行为组62人,占5%;高缺乏体育锻炼、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组78人,占6%;高意外伤害行为388人,占32%;低危险行为组681人,占56%.结论 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高危险行为在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聚集方式不同,发生概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黄颖  冯伟  沈凡含 《现代预防医学》2023,(12):2184-2190
目的 探讨奉化区小学生视力不良相关行为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人口学特征识别高危人群,为视力保护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奉化区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5 101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其人口学特征。结果 潜在类别4为奉化区小学生视力不良相关行为最佳分类,根据条件概率分别命名为视力相关行为健康组、读写姿势习惯差组、视屏习惯差组、读写姿势及视屏习惯皆差组;潜在类别概率分别为0.455、0.267、0.142、0.136。相比视力相关行为健康组,居住在农村更易进入视屏习惯差组(OR=1.532,95%CI=1.275~1.840)、读写姿势及视屏习惯皆差组(OR=1.440,95%CI=1.191~1.740);父母近视更易进入读写姿势习惯差组(OR=1.141,95%CI=1.043~1.248),不易进入视屏习惯差组(OR=0.847,95%CI=0.755~0.951);高年级更易进入读写姿势及视屏习惯皆差组(OR=1.235,95%CI=1.075~1.419)。结论 应用潜在类别分析能够综合了解奉化区1~...  相似文献   

5.
了解小学生心理虐待发生率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基于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为主的儿童虐待干预项目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北京市4个区4所小学的850名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家长,进行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家长版)和父母教养行为量表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关联.结果 在过去6个月,有79.5%的小学生至少经历过1种形式的轻度心理虐待;小学生重度心理虐待发生率男生(25.4%)高于女生(17.4%)(x2=8.0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0.62,95%CI=0.42~0.91)、父母敌意教养(OR=1.89,95%CI=1.61~2.21)和过度反应教养行为(OR=1.30,95%CI=1.09~1.54)是儿童重度心理虐待的影响因素.结论 小学生心理虐待发生率较高,父母敌意和过度反应教养行为显著影响小学生心理虐待的发生.应重视未来开展以改善父母教养行为的儿童虐待干预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江苏省南京市12~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3—5月,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南京市2 339名12~16岁儿童进行调查,应用逻辑回归分析影响儿童行为因素。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体阳性检出率为17.6%,其中男生为18.5%,女生为16.8%;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暴力型家庭教养方式(OR=3.776,95%CI=1.436~9.930)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而母乳型喂养方式(OR=0.611,95%CI=0.448~0.833)、较同龄儿发育无差别(OR=0.446,95%CI=0.268~0.743)或发育好(OR=0.511,95%CI=0.285~0.917)、学习成绩非常好(OR=0.261,95%CI=0.073~0.935)、民主型教养方式(OR=0.485,95%CI=0.371~0.633)为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行为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宁波市外来儿童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现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所城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1~9年级学生共7 60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溺水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年外来儿童在无成人陪伴时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为27.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30,95%CI:1.99~2.65)、高年级(OR=1.23,95%CI:1.18~1.27)、未成年人陪同上下学(OR=1.26,95%CI:1.06~1.51)、会游泳(OR=2.09,95%CI:1.77~2.46)和学校/家周围500 m内有开放性水域(OR=1.75,95%CI:1.52~2.00)是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防范溺水知识知晓率高(OR=0.99,95%CI:0.98~0.99)、正向信念持有率高(OR=0.99,95%CI:0.98~0.99)、同学相处融洽(OR=0.69,95%CI:0.51~0.95)和家人相处较好(OR=0.33,95%CI:0.24~0.46)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外来儿童的溺水高危行为发生率高,男生、会游泳可能会增加儿童溺水高危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永州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测量永州市农村3 710名学生身高、体重,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营养状况,并对营养问题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营养不良检出率留守儿童(43.57%)高于非留守儿童(13.67%)(■=395.672,P0.001);营养过剩检出率非留守儿童(10.63%)高于留守儿童(7.82%)(■=8.71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学历(高中及中专OR=0.633,95%CI:0.490~0.817)、早餐(每天吃OR=0.420,95%CI:0.223~0.791)、女生(OR=0.558,95%CI:0.391~0.796)、父亲学历(大专及以上OR=0.375,95%CI:0.153~0.915)是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保护因素,瑶族(OR=4.692,95%CI:3.795~5.800)、13~14岁(OR=2.129,95%CI:1.300~3.487)、有肥胖家族史(OR=1.112,95%CI:1.023~1.208)是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危险因素。人均月收入(1 500元及以上OR=0.608,95%CI:0.474~0.779)、上体育课意愿(积极OR=0.484,95%CI:0.332~0.703)是非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保护因素,瑶族(OR=2.208,95%CI:1.635~2.982)、寄宿(OR=2.373,95%CI:1.491~3.776)是非留守儿童营养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永州市农村留守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发生营养不良,问题以消瘦为主,应加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的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陵山区土家族与苗族12~17岁农村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于2014年11—12月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抽取4个县8所农村中学1974名学生,其中土家族1020人,苗族954人。采用"中国农村12~17岁中学生忽视评价常模"中的量表和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忽视率和忽视度反映儿童受忽视的频度和强度,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忽视的相关因素。结果土家族与苗族12~17岁农村儿童总忽视率为67.83%(1339/1974),男生70.42%(631/896)高于女生65.68%(708/1078)(χ~2=5.053,P<0.05)。总忽视度为(54.96±10.31),12~14岁组儿童(55.45±9.51)高于15~17岁组(54.54±10.95)(t=1.980,P<0.05)。医疗层面忽视率、忽视度女生均高于男生(χ~2=10.233,P<0.01;t=2.139,P<0.05),教育层面忽视率、忽视度及安全层面忽视度男生均高于女生(χ~2=3.969,t=1.989,t=2.014,P<0.05);除教育忽视层面外,土家族与苗族农村儿童其余层面的忽视率、忽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医疗层面忽视率留守儿童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6.267,χ~2=4.040,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OR=1.292,95%CI 1.062~1.573)、孩子与父母关系一般(OR=1.344和1.475,95%CI 1.009~1.791和1.063~2.046)、父母之间关系一般(OR=1.396,95%CI1.042~1.870)、在家无单独房间(OR=0.577,95%CI 0.464~0.719)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忽视。结论武陵山区土家族与苗族农村儿童忽视状况严重,影响儿童受忽视的主要因素为在家是否有单独房间、孩子与父母及父母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山西省中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校园欺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4—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9 905名中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9 905名中学生中,过去30 d卷入欺负行为、欺负、被欺负、欺负–被欺负行为的流行率分别为8.8%、4.2%、6.8%和2.3%,卷入欺负行为流行率在不同性别、学校类别、目前在家和谁一起居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学习压力及负担、不上学的社会朋友数、和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当前是否饮酒、是否有儿童期虐待(情感、躯体及性虐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1.983,95%CI=1.683~2.336)、初中生(OR=2.168,95%CI=1.671~2.813)、拥有社会上的朋友数≥3个(OR=1.435,95%CI=1.170~1.759),和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差(OR=5.466,95%CI=2.538~11.770;OR=2.624,95%CI=1.654~4.162)、目前在家和母亲一起居住(OR=1.369,95%CI=1.004~1.867)、父母偶尔吵架(OR=1.301,95%CI=1.100~1.539)、当前饮酒(OR=1.787,95%CI=1.453~2.197),儿童期情感、躯体和性虐待(OR=2.333,95%CI=1.899~2.865;OR=2.389,95%CI=1.760~3.243;OR=3.857,95%CI=3.159~4.709)经历均是中学生卷入校园欺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648,95%CI=0.437~0.961)和学习压力没有–较小(OR=0.677,95%CI=0.526~0.872)是中学生卷入校园欺负的保护因素。结论山西省中学生校园欺负行为发生较为普遍,应从个人、学校及家庭等多个层面应对校园欺负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状况,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南省11所中学3 300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239名中学生最近1年内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总报告率为16.50%和3.80%;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但自杀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单亲和再婚家庭孩子自杀风险比是正常家庭的2.32和4.27倍;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虽然在自杀意念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自杀行为中,父母均外出比父母均不外出自杀风险高1.74倍;具有精神病家族史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分别是无精神病家族史的2.99和4.87倍。结论自杀意念、父母均外出、父母离异、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精神病家族史等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双亲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4—7月,在湖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506名双亲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Olweus欺凌问卷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湖南省双亲留守儿童遭受、实施校园欺凌检出率分别为20.39%和5.64%,遭受言语欺凌为湖南省双亲留守儿童最常见受欺凌类型(17.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2.116,95%CI=1.471~3.045)、经常玩暴力游戏(OR=1.624,95%CI=1.040~2.536)、很少或从未与外出父母联系(OR=1.528,95%CI=1.066~2.189)、父母或主要监护人经常相互吵架(OR=3.127,95%CI=1.659~5.895)、无学校安全感(OR=1.876,95%CI=1.290~2.728)、感知班级氛围不和谐(OR=1.604,95%CI=1.138~2.261)是双亲留守儿童校园遭受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 湖南省双亲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情况较为普遍,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干预应从个人、家庭、学校多个层面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危险行为的聚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积极老龄化提供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以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Mplus 8.3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探索中老年人健康危险行为聚集的潜在类别数,采用多项无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潜在类别分组影响。结果 中老年人健康危险行为可分为低风险组(16.2%)、中风险组(50%)和高风险组(33.8%)3个潜在类别。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男性(OR = 1.747,95%CI:1.578~1.934)、农村(OR = 1.677,95%CI:1.506~1.868)、自评健康较差(OR = 1.830,95%CI:1.605~2.086)、无残疾史(OR = 1.262,95%CI:1.087~1.464)、文化程度较低等是进入中风险组的危险因素。未患有慢性病(OR = 1.375,95%CI:1.191~1.589)是进入高风险组的危险因素。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多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聚集,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自评健康、残疾史、慢性病种类是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洋  徐晓阳  钟朝晖  刘晨煜  闫菊  陶永梅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050-1052,1055
目的 了解重庆农村留守中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为针对性地生殖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重庆农村地区4所农村中学,每个中学初一至高三各抽取2个班共2 08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85名留守中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23.5%)低于非留守中学生(29.1%) (x2=8.470,P=0.004);初中和高中留守中学生中女生知晓率(17.6%,34.4%)高于男生(9.4%,24.1%)(P值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1.390)、低年级(OR=0.531)、父母离异或再婚(OR=0.668)、较少或未开展生殖健康教育(OR=0.693)均是留守中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低认知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留守中学生生殖健康知识认知水平低于非留守中学生,女生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总体优于男生,知识结构存在性别差异,应加强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改善生殖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5岁儿童家长喂养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8-1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辽宁省、上海市、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共计10所幼儿园,使用《看护人喂养方式问卷》对1057名3~5岁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和多项Logistic回归法分析家长喂养行为的家庭人口学特征差异。结果4种喂养方式中,不良的喂养行为独裁型占比36.1%,纵容型占比35.8%,忽视型占比17.8%;较好的喂养行为权威型仅占10.3%。5岁年龄组家长更易采用纵容型喂养方式(OR=2.60,95%CI 1.60~4.22);父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更易采用独裁型喂养方式(OR=2.77,95%CI 1.39~5.52)和纵容型喂养方式(OR=3.79,95%CI 1.86~7.72);母亲为主要看护人的更易采用独裁型喂养方式(OR=2.48,95%CI 1.06~5.83),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要看护人更易采用纵容型喂养方式(OR=3.49,95%CI 1.54~7.91)。结论3~5岁儿童家长采用独裁型、纵容型和忽视型不良喂养方式的比例较高,其中母亲为主要看护人更易采用独裁型不良喂养方式,祖辈父母为主要看护人更易采用纵容型不良喂养方式,父亲文化程度较高的更易采用独裁型和纵容型不良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1180名6~16岁儿童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结果6~11岁组男孩活动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9,P=0.011),12~16岁组男孩社交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4,P<0.001);6~11岁组男孩强迫性、体诉(检出率均为1.84%,5/272),女孩抑郁、性问题、攻击性(检出率均为1.71%,5/293),12~16岁组男孩体诉、分裂样、攻击性、多动(检出率均为1.98%,5/253),女孩焦虑强迫、抑郁退缩、违纪、攻击性、残忍(检出率均为1.93%,7/362)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行为问题儿童在活动能力(t=-44.264,P<0.001)、社交能力(t=-36.274,P<0.001)方面均差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独生子女(OR=1.753,95%CI:1.014~3.031)、性格内向(OR=2.725,95%CI:1.482~5.010)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和父母关系和睦(OR=0.076,95%CI:0.019~0.296)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期行为问题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建议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探讨6~15岁肥胖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肥胖儿童行为问题分析及其家庭环境构建提供研究证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简氏中文版,对北京市2 376名肥胖儿童(肥胖组)和2 376名体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肥胖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21.12%)高于对照组儿童(15.53%)(x2=24.93,P<0.01);6~11岁肥胖组女生、12~15岁肥胖组男生、12~15岁肥胖组女生的家庭环境总分均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44,-2.98,-3.38,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6~11岁的肥胖儿童,母亲教育程度高(OR=0.78,95%CI=0.69~0.88)、家庭凝聚力高(OR=0.75,95%CI=0.67~0.84)和家庭冲突少(OR=0.81,95%CI=0.75~ 0.87)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性相关;对于12~15岁的肥胖儿童,家庭凝聚力强(OR=0.79,95%CI=0.70~0.90)和家庭冲突少(OR=0.78,95% CI=0.71 ~ 0.86)与行为问题的发生呈负性相关.结论 未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应关注家庭环境对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减少家庭冲突可能有助于减少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6所农村小学的952名留守儿童及952名正常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农村留守儿童SCL-90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为隔代监护(OR=3.25,95%CI:1.25~8.49)、寄宿(OR=2.45,95%CI:1.47~4.09)、神经质(OR=2.10,95%CI:1.33~3.33),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34,95%CI:0.12~0.97)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20.
探讨影响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拟问卷和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唐山市城区1 642名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唐山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36.4%,总忽视度为(43.32±7.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儿童年龄小(OR=1.149,95%CI=1.032~ 1.279)、儿童性格内向(OR=1.846,95%CI=1.240~2.747)、父亲性格内向(OR=2.207,95%CI=1.403~ 3.473)、母亲性格内向(OR=1.907,95%CI=1.147~3.168)、家庭成员关系冷淡(OR=1.926,95%CI=1.376~2.696)、教育态度不一致(OR=1.487,95%CI=1.166~ 1.897)、长期寄养(OR=1.667,95%CI=1.031 ~ 2.696)是儿童受忽视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儿童忽视度的因素有儿童年龄、儿童性格、父母性格、家庭类型、人均住房面积、家庭成员关系、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及儿童长期寄养(P值均<0.05).结论 唐山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受忽视状况严重,影响因素涉及儿童、父母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