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浸润性乳腺癌(BCNF)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分析17例BCNF患者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及超声表现特征。结果:17例BCNF中,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癌(CWND)15例,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2例,声像图多表现为平行方位(100%)的低回声团块(82.4%),边缘成角或毛刺(76.4%),病灶内多为穿支或粗大扭曲的血管(64.7%),血供Adler II~III级(64.7%)。超声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88.2%。结论:BCNF病理组织学以CWND为主,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边缘成角或毛刺的富血供实性团块,因此应多切面观察病灶边缘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FVPTC 患者的超声表现,并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8例(21%),具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5例(39.5%),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3)Ⅲ型15例(39.5%),声像图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结合38例FVPTC的超声表现,其镜下结构特征也可相应分为3类:(1)Ⅰ型8例,病灶无明显包膜,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2)Ⅱ型15例,病灶有包膜,形态不规则,病灶对包膜侵犯明显,局部突破包膜,周边可见卫星病灶;(3)Ⅲ型15例,病灶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形态规则,病灶对包膜无明显侵犯或累及程度和范围很小。依据病灶有无包膜情况,病理诊断Ⅰ型为非包膜内型FVPTC(8/38,21%),Ⅱ、Ⅲ型为包膜内型FVPTC(30/38,79%),以上两者的形态、边界、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等超声特征的显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淋巴结累及等超声特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VPTC 的超声表现兼具滤泡性肿瘤和普通乳头状癌的特点,其超声表现的不同与其病理亚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包膜内滤泡型乳头状癌(EFVPTC)的超声表现,分析其超声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EFVPTC患者的超声表现,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1例EFVPTC患者的超声表现可分为两种:①Ⅰ型15例(48.4%),表现为境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②Ⅱ型16例(51.6%),表现为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31例中有6例(19.4%)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内可见微小钙化及囊性变。超声提示甲状腺恶性肿瘤9例,误诊22例,诊断符合率为29%。结论甲状腺内单发的分叶状病灶及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对提示诊断EFVPTC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6例FVPTC患者的超声表现,其超声特征与43个甲状腺良性结节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6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6例(16.7%),具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可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5例(41.7%),表现为境界较清晰的等回声或低回声结节,其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微小钙化较少见;(3)Ⅲ型15例(41.7%),声像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为均匀中等回声.与43个甲状腺良性结节对比,FVPTC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52.8%)、实性结节(97.2%)、微小钙化(19.4%)以及可探及肿大淋巴结(25%),上述超声特征的显示率要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的FVPTC超声表现有很大差异,需要充分了解其声像图特征,方能提高对FVPTC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声像特征及其与不同病理组织类型之间的关系,提高乳腺黏液癌的超声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2例23个乳腺黏液癌病灶的声像特征,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超声BI-RADS要求分析肿块的声像特征等并于术前进行BI-RADS分类诊断;根据病理组织类型进行超声声像图分析.结果 病理组织学分类包括15个单纯型和8个混合型,前者包括7个富细胞型,8个少细胞型.所有患者均存在无假包膜的实性肿块,86.7% (13/15)的单纯型病灶境界清楚,内部回声等于或略低于皮下脂肪回声;93.3%(14/15)的单纯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所有单纯型肿块方向平行于皮肤.75.0%(6/8)混合型肿块边界较模糊并细小毛刺边缘,内部回声更低(P<0.01),混合型较单纯型更具恶性特征.总体65.2%(15/23)的病例疑恶性,提示BI-RADS 4级或5级,其中单纯型9例(60.0%),混合型6例(75.0%).结论 乳腺黏液癌尤其单纯型不具备典型乳腺癌恶性肿块的声像特征,单纯型常表现良性肿块声像改变,但均无假包膜这一良性肿块声像特征,混合型肿块较单纯型更具有恶性声像特征,建议超声以BI-RADS4级来提示乳腺黏液癌以避免延误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9例ACCB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 9例ACCB病灶均为单发,纵横比1,7例为类椭圆形,2例呈分叶状;均表现为边界欠清晰的囊实性结节,其中6例为实性为主型,病灶最大径均值1.43cm,3例为囊性为主型,病灶最大径均值3.17cm;彩色多普勒显示ACCB血流信号以Ⅰ~Ⅱ级为主(8/9),为分布于病灶边缘并向内部走行的条状血流或病灶实性成分内的点状血流;病理上6例为筛状型,3例为实体型,其中5例行ER、PR、Ki67、Her-2检测,ER、PR、Her-2均为阴性,1例Ki67为阳性。结论乳腺单发的囊实性结节,并以实性为主型多见,伴有自病灶边缘穿入的条状血流,可能为ACCB较具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本研究ACCB病理上以筛状型多见,ER、PR、Her-2为三阴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评价依据超声征象判断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33例,超声可显示病变132例。超声显示病灶的形态类型分为:毛刺型、分叶型、不规则型、类圆形;记录病灶大小,超声形态类型,有无微小钙化,后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及超声诊断结果。分析评价超声诊断准确率,进行超声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相关性分析以及超声形态类型与组织学分级构成比差异分析。结果 ①在133例患者中,超声显示病变132例,病变直径0.7~4.1cm,平均(2.3±0.8)cm。浸润性导管癌(IDC)110例,非浸润性导管癌23例。超声诊断准确率87.12%,性质待定12.12%,误诊率0.76%。②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形态:毛刺型30例,分叶型45例,不规则型34例,类圆形1例。IDC后方回声增强7例,后方回声衰减103例。非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形态:毛刺型3例,分叶型4例;不规则型10例;类圆形4例。管腔内型1例,未显示病变1例。③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Ⅰ级29例;Ⅱ级66例;Ⅲ级15例。分叶型组织学分级以Ⅱ级为主。对浸润性导管癌毛刺型、分叶型、不规则型三组超声类型进行组织学分级构成比差异分析。经χ2 检验,χ2=10.243,P=0.006。各组间组织学分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后方回声衰减与病灶病理组织成分相关;IDC的超声形态征象对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恶性肿瘤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结合病理及相关文献,分析其声像图特点。结果 13例腮腺恶性肿瘤病理包括:腮腺导管癌3例(23.08%),鳞状细胞癌3例(23.08%),淋巴瘤3例(23.08%),黏液表皮样癌1例(7.69%),嗜酸细胞癌1例(7.69%),腺样囊性癌1例(7.69%),腺泡细胞癌1例(7.69%)。13例病例常规超声均表现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10例(76.92%)边界不清,3例(7.69%)边界清晰;Alder血流分级12例(92.31%)表现为Ⅱ~Ⅲ级;1例(7.69%)为Ⅰ级;超声造影12例(92.31%)表现为高增强,1例(7.69%)表现为低增强;13例均表现为增强后边界不清且无增强环;9例(69.23%)表现为不均匀增强,4例(30.77%)表现为均匀增强。结论腮腺恶性肿瘤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存在一定特征表现,加强对本病声像图认识,能帮助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乳腺黏液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乳腺黏液癌的超声、X线等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组织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患者(22个病灶)的超声、X线特征及与病理组织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病理组织学分类包括14个单纯型(6个富细胞型,8个少细胞型)和8个混合型病灶.超声:所有病例均存在实性肿块,85.71%(12/14)的单纯型肿块境界清晰,回声等或略低于皮下脂肪,92.86%(13/14)的单纯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75.00%(6/8)的混合型和14.29%(2/14)的单纯型肿块边界较模糊并细小毛刺,内部回声较脂肪回声低.超声和X线片术前怀疑恶性的比例均为63.64%(14/22).恶性X线表现包括肿块(10个)、局限性不对称致密影(2个)、结构扭曲并恶性钙化和单纯不定性钙化(各1个).肿块主要为高密度,单纯型边界清楚或呈浅分叶状,混合型边界不规则和毛刺改变.81.82%(18/22)的病灶被超声或X线之一疑诊恶性,45.45%(10/22)的病灶术前超声和X线均疑为恶性.结论 乳腺黏液癌尤其单纯型影像学特征不典型,超声和X线诊断均可能诊断为良性病变;肿块边缘特征是鉴别良恶性的重要依据,混合型肿块较单纯型更具有浸润性特征;超声和X线联合诊断有利于避免误诊,两者之一怀疑恶性时,即应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varian sclerosing stromal tumor,OSST)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1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OS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着重对其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2例OSST患者中,8例主诉为月经不规律,6例患者性激素水平异常,4例CA125升高。OSST均呈单侧发病,病灶声像图特点:12例(100%)病灶边界清晰;10例(83.3%)呈典型分叶状;7例(58.3%)为囊实性以实性为主结构,4例(33.3%)为实性结构;8例(66.7%)实性部分表现为低回声;12例(100%)病灶实性部分回声不均;10例(83.3%)内部散在细条状高回声;11例(91.7%)病灶后方回声衰减;10例(83.3%)病灶呈丰富规则的血流信号,多为周边及内部规则血流,内部血流呈轮辐状向心分布是其特征性表现。 结论  OSST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有着与其病理特点相对应的典型超声图像特征,超声检查对于术前明确诊断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诊断及组织病理分型的对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单纯性ILC病灶的超声表现,包括观察病灶方位(与皮肤平行或不平行)、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等,结合其病理基础,将所有病例的超声征象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理诊断经典型60例,实性型10例,腺泡型6例,多形性型1例,小管小叶型1例,混合型38例.大多数ILC灰阶声像图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呈低回声(可夹杂高回声)的肿块,可有钙化,后方回声可衰减、不变或增强.结论 浸润性小叶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但无特异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FVPTC)的超声表现。方法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FVPTC患者30例,分析其超声表现,观察并记录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微小钙化及颈部淋巴结受累情况,同时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0例FVPTC的超声表现可分为3种类型:(1)Ⅰ型6例(20%,6/30),具备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典型超声表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呈极低回声,可见微小钙化;(2)Ⅱ型14例(47%,14/30),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缘可见成角或分叶,境界较清晰,内部呈等回声或低回声,较少见微小钙化;(3)Ⅲ型10例(33%,10/30),声像图表现形似腺瘤,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光整,内部呈均匀中等回声。30例FVPTC患者的镜下结构特征也可相应分为3类:(1)Ⅰ型6例,病灶无明显包膜,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2)Ⅱ型14例,病灶有包膜,形态不规则,病灶对包膜侵犯明显,局部突破包膜,周边可见卫星病灶;(3)Ⅲ型10例,病灶有较为完整的包膜,形态规则,病灶对包膜无明显侵犯或累及程度和范围很小。包膜内型(Ⅱ、Ⅲ型)和非包膜内型(Ⅰ型)FVPTC患者形态、边界、有无声晕、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微小钙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而包膜内型和非包膜内型FVPTC患者有无淋巴结累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 FVPTC的超声表现兼具滤泡性肿瘤和普通乳头状甲状腺癌的特点,其超声表现与不同的病理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联合乳腺断层摄影(DBT)及超声所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征象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192例IDC经病理证实,其中8例组织学分级Ⅰ级、116例Ⅱ级、68例Ⅲ级;回顾性分析其FFDM联合DBT及超声表现,记录病灶大小、边界、形态、毛刺、恶性钙化、纵横比及有无可疑淋巴结转移,分析FFDM联合DBT以及超声所见与IDC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FFDM联合DBT对病灶形态不规则、毛刺、恶性钙化的检出率高于超声;超声对可疑淋巴结转移更敏感。组织学Ⅰ级、Ⅱ级IDC较Ⅲ级IDC更易出现毛刺征;超声更易检出组织学Ⅲ级IDC淋巴结转移。结论IDC影像学征象与组织学分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联合应用FFDM、DBT及超声观察IDC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组织学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ovarian sclerosing stromal tumor, OSST)的超声图像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至2013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OS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着重对其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2例OSST患者中, 8例主诉为月经不规律, 6例患者性激素水平异常, 4例CA125升高。OSST均呈单侧发病, 病灶声像图特点:12例(100%)病灶边界清晰; 10例(83.3%)呈典型分叶状; 7例(58.3%)为囊实性以实性为主结构, 4例(33.3%)为实性结构; 8例(66.7%)实性部分表现为低回声; 12例(100%)病灶实性部分回声不均; 10例(83.3%)内部散在细条状高回声; 11例(91.7%)病灶后方回声衰减; 10例(83.3%)病灶呈丰富规则的血流信号, 多为周边及内部规则血流, 内部血流呈轮辐状向心分布是其特征性表现。  结论  OSST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有着与其病理特点相对应的典型超声图像特征, 超声检查对于术前明确诊断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甚高频超声在儿童毛母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超声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高度怀疑为毛母质瘤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甚高频超声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儿童毛母质瘤的甚高频超声诊断要点及其特征表现。结果:68例疑似患儿经手术病理明确诊断毛母质瘤49例,皮样囊肿6例,皮脂腺囊肿8例,良性结节5例。甚高频超声对儿童毛母质瘤的灵敏度为91.84%(45/49),特异度为89.47%(17/19),准确率为91.18%(62/68)。49例毛母质瘤的甚高频超声表现为边界较为清晰的实性低回声病灶,形状呈椭圆形45例,不定形4例,平均纵横比为(0.571±0.138),病灶直径0.2~4.0 cm不等,平均直径(1.55±0.71) cm;病灶位于真皮深层与皮下脂肪层交界处的脂肪层内;44例患儿病灶边界显示较清晰,5例边界欠清晰,39例病灶周围有低回声晕;40例病灶内部及边缘可见钙化灶,其中31例病灶内有散在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灶,后方伴或不伴声影,5例病灶边缘可见弧形钙化伴宽大声影,4例病灶内部无钙化,呈低回声或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患者的超声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经病理或肿块穿刺证实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组)和乳腺癌患者110例(乳腺癌组)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肿块的位置、边界、形态、内部回声、血流等情况。结果:乳腺癌超声图像特点病灶边缘成角,肿块呈“直立”状,病灶向边缘浸润呈“蟹足样”或“毛刺样”改变,肿块内部见微粒样钙化,肿块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流以Ⅱ~Ⅲ级血流为主。非哺乳期乳腺炎声图像特点肿块边界不清晰,形态不规则,肿块内部多呈低回声或无回声,部分肿块内液化可见细弱样点状回声或絮状低回声,加压可见流动,内部血流以Alder 0~Ⅰ级血流为主。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患者在微粒样钙化征、肿块边缘成角、后方回声衰减及血供特点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0.01)。结论:微粒样钙化征、肿块边缘成角、后方回声衰减等超声征象及肿块血供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超声能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在囊实性甲状腺癌内部实性成分及强化边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囊实性甲状腺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以病理证实的78例(95个)甲状腺囊实性良性病灶作为对照,比较甲状腺囊实性癌及良性结节在常规超声及结节内部和边缘超声造影特征的差异。结果 35例囊实性甲状腺癌内部呈中低回声且偏心的31例(88.6%),伴微钙化23例(65.7%),边缘不规整23例(65.7%),超声造影内部呈强化不均的低增强29例(82.8%),强化边缘不规整33例(94.3%)。甲状腺囊实性癌及囊实性良性结节比较,两者在实性部分回声、微钙化、偏心结构、超声造影内部和边缘强化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实性甲状腺癌结节内实性成分具有自身的特点,综合分析超声造影内部及边缘强化特征可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不同乳腺病变在超声弹性成像和灰阶超声两种方法中的测值差异,探讨测值增大征象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灰阶超声中病灶的边界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308例患者332个乳腺病变,术前经常规超声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病变的灰阶超声边界特征,在病灶最大切面上分别进行灰阶超声和弹性图病灶测量.全部病变均获得手术病理.结果 332个乳腺病变中,良性166个(50.0%),恶性163个(49.1%),交界性3个(0.9%).弹性成像病灶测值增大的病变共99个,其中恶性病变91个(91.9%),良性病变8个(8.1%),该征象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55.8%,特异性为96.9%,准确性为75.7%,阳性预测值91.9%,阴性预测值68.7%.以乳腺病灶的手术病理大小为金标准,弹性成像相比灰阶超声更易高估病变(t=-11.0,P<0.05).测值增大组中,边界模糊、边缘成角以及毛刺的比例均高于测值减小组和测值不变组(P<0.05).结论 弹性成像测值增大对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高.灰阶超声表现边界模糊、边缘成角以及毛刺的病变,更易出现弹性成像病灶测值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肾透明细胞癌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46例(52个肿瘤)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资料。结果肾透明细胞癌超声声像表现较复杂,病灶表现为均匀性实性低回声16个,均匀性实性高回声14个,杂乱混合回声11个,单纯囊性4个,多房囊状并分隔厚薄不一7个;依据超声造影表现将病灶分为Ⅰ型32个,Ⅱ型9个,Ⅲ型11个。结论超声造影对诊断肾透明细胞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少见的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C)的超声与MRI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OCCC患者的临床、超声、MRI及病理资料,依据OCCC的超声与MRI影像特征分为3型(囊性肿块伴乳头状突起、囊实性和实性肿块型),总结其特征性的超声与MRI影像表现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15例OCCC超声与MRI影像分型:Ⅰ型7例,表现为附件区囊性肿块伴乳头状突起;Ⅱ型4例,表现为附件区囊实性肿块;Ⅲ型4例,表现为附件区实性肿块。15例均单发,肿瘤最大径约为(10.25±4.18) cm,边界清晰13例,边界欠清2例;形态规则11例,形态不规则4例。超声特征性表现:15例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结节均呈等或稍低回声;囊性成分呈磨玻璃回声5例,呈低回声10例;CDFI显示病灶血流信号丰富7例,病灶内较少血流信号8例。MRI影像特征:15例实性成分或乳头状结节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囊性成分T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