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自杀已成为许多国家青少年的主要死因之一,青少年自杀不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根据目前青少年自杀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分类、特征、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述,为预防青少年自杀和指导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自杀行为是危害健康的社会公共问题,也是大学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杀意念是自杀潜在的危险因素[1-2].因此,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自杀率显著高于同龄的非大学生人口,而家庭环境因素[3]、抑郁情绪[4 ]等均与自杀意念相关.该研究拟在了解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流行现况的基础上,探讨曾经的自杀、自伤行为以及家庭环境、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共同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大学生群体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和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为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深圳市5所中学3 071名中学生,使用自杀意念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以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分别为29.5%和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计划和尝试自杀的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年龄的条件下,对自杀意念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受到的学习压力、主观支持为男、女中学生共同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忍耐和幻想否认为中学男生特有的影响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发泄情绪为中学女生特有的影响因素。结论中学女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较男生高,男、女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州市8所高校中抽取大学生2564名,用白编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近1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不同性别、专业、生源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校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208,P=0.004);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消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等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因素。结论从可改变的社会因素人手,消除危险因素,提高保护因素,可以最大限度预防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5.
4325名女大学生自杀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目前女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温州市四所大学4325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应用SPSS在计算机上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有自杀观念的比率为12.6%,在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因素中,人格因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学习成绩、经济条件、人际关系、恋情情感、专业满意、就业前景等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恋情情感方面。结论学校要建立更多的心理支持体系和帮助体系,加强大学生心理抗压训练及时化解和有效应对各种负性情绪,以减少自杀观念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特征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相关行为条目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3所中学的7 12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最近1年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检出率分别为23.9%、10.6%、3.0%。女生自杀意念(27.7%)和自杀计划(12.2%)的检出率高于男生(分别为21.2%和9.6%,均P0.001)。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均P0.050),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均P0.100);寻求社会支持和合理解释是自杀计划的保护因素(均P0.100),忍耐、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是自杀计划的危险因素(均P0.010)。结论加强中学生的应对方式教育,可能对自杀相关行为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自杀意念问卷,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1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近1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19%。不同性别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学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积极应对、家庭和谐、性格外向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儿童期被忽视、人际关系紧张、记忆中有深刻的自杀印象(媒体报道或亲眼目睹)、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西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值得关注。消除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提高其保护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熳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31-132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初中学生2 625名和高中学生2 49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5.35%,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年龄、性别、地区有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为父亲文化程度高、与父亲交流时间少、家庭成员关系不融洽、自觉学习上有压力、认为父母在学习上施加压力、饮酒、使用过成瘾性药物等。结论江苏省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较高,应引起社会与家庭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是生理和心理经历最具挑战的时期之一.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限制,该群体对死亡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虽然近年来有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自杀率有所下降,但自杀仍是我国青少年因伤害致死的第3位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实施前强有力的预测因素[2].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的产生是一个连续性的心理变化过程,排除与生理因素有关的影响外,与个人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3].本研究于2015年6月抽取南昌市5所高中高一、高二的884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杀意念发生特征,探究自杀意念与其他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早期识别和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方法 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及中文版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对1 577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高中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8.90%(n=298)。22.82%(n=68)的有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且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困难总分、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有自杀意念组中,女生情绪问题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高二学生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P<0.05)。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和控制性是有自杀意念高中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论 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家庭环境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育和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蚌埠地区抽取在校大中学生7104名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过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28.4,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0.3。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198名自杀未遂者中,自杀次数为1次的占67.2;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有59.1的为放弃;17.1的学生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达50~74,9.6的青少年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75。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习阶段、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躯体亚健康状况、心理亚健康状况、焦虑、抑郁状况以及述情障碍等9个因素;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状况、焦虑、抑郁以及述情障碍等6个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针对青少年自杀的原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降低青少年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12.
对某医药大学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医药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探讨与自杀态度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自杀态度问卷(QS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以及自杀意念等测评.结果 主要影响因素为自杀意念、社会支持利用率、家庭经济状况和客观利用度(β=0.19,0.11,-0.10,0.09);对自杀者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自杀意念和社会支持度(β=0.15,0.08);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主观支持和家庭经济状况(β=-0.10,0.09);对安乐死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学习压力和性别(β=0.13,-0.11).结论 提示提高社会支持有利于预防大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13.
自杀意念是指由于心理冲突偶尔或经常产生一种自我毁灭行为的想法。由于社会的进步与竞争,有极少数人群因人际关系紧张、经济窘迫、心理防御机制不完善,萌生解脱痛苦和绝望的办法,产生自杀意念。自杀意念者是自杀的最重要的高危人群之一。为了解医学大专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6年10月对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869名医学大专生的自杀意念情况进行调查,剖析形成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为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引导与管理学生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大学生尝试自杀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尝试自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自编调查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专题小组讨论的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近1a内尝试自杀报告率为6.0%,不同性别、学校、专业的学生尝试自杀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学生尝试自杀报告率为6.6%,高于农村学生的4.2%(x^2=4.71,P=0.032)。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朋友和家人有过自杀行为、消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等是尝试自杀的危险因素,获得社会支持是尝试自杀的保护因素。定性访谈发现,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自杀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绝大部分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中立态度。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提高保护因素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中的抑郁症和自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涉及传统社会中抑郁症和自杀的3方面问题。1)抑郁症与自杀的关系怎样?2)抑郁症是否遍布全世界?3)我们对传统社会中的自杀了解得怎样?作者同意杜尔凯姆的经典结论:社会中自杀的发生率与精神疾病的流行和精神疾病的不同类型之间并无明确的关系.有一些研究表明在传统社会中存在着抑郁综合症.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症状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对疾病概念不同的结果。传统社会中的自杀率通常是非常之低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0%经常有自杀念头[1]。大学生自杀除了与人格特征、精神疾病或认知等个体内在因素有关外,还与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外在社会因素密切相关[2]。本研究探讨与大学生自杀倾向密切相关的社会影响因素,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全面完善自杀行为预防与危机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自杀的社会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尤其是西方对自杀行为与社会因素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就失业,婚姻危机,内和社会纠纷及暴力,社会和政局的动荡与自杀行为的关系作了客观的描述,同时对自杀的预防和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铁路工地流动人口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对合肥市铁路施工单位943名在外施工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终生发生率分别为3.18%和0.9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为近一个月与家人的关系好坏。结论未婚、高中及以上文化、工作环境/条件差、与家人的关系差者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出现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需投入更多的关注以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本讲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侧重于从经济和社会关系上探讨与健康学有关的问题。经济是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指社会制度(经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深圳市罗湖区青少年故意自伤和自杀等负性事件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其发生发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 008名罗湖区中学生进行横断面研究,以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与自杀、自伤等行为的单因素关联性分析与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及故意自伤的报告率分别是25.81%、8.33%、3.66%、38.21%。参与校园欺负、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是17.50%、37.30%和22.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自杀、自伤有显著相关性因素有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度、睡眠时间、吸烟、饮酒、网络成瘾、电子游戏成瘾、打架、参与校园欺负、焦虑、抑郁等。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显示显著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度、焦虑、抑郁、受校园欺负等,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也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初中生的校园欺负参与率高于高中生,也更容易有自杀计划。 结论 预防青少年负性事件需重点优化其家庭和学校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同学及家庭关系,并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