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深低温间断停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6例患者均在深低温分次停循环下经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切开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清除段肺动脉开口以上视野可及范围内全部血栓内膜。结果 1例因术后急性灌注性肺水肿死亡,5例术后存活。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88~110 mmHg(1 mmHg=0.133kPa)下降至42~52 mmHg,同位素扫描肺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1级。结论 深低温间断停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例患者均在深低温分次停循环下经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切开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清除段肺动脉开口以上视野可及范围内全部血栓内膜。结果1例因术后急性灌注性肺水肿死亡,5例术后存活。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88~110mmHg(1mmHg=0.133kpa)下降至42~52mmHg,同位素扫描肺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报告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了连续8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手术要点、围术期处理以及近中期结果。结果8例均存活。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101±24)mmHg降至术后的(39±15)mmHg、动脉血氧分压由(59±11)mmHg升至(92±7)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由(0.89±0.06)升至(0.98±0.01),均有显著改善。随访显示患者心功能为纽约心功能协会分级标准(NYHA)Ⅰ级(3例)或NYHAⅡ级(5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TEPH )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7年 3月~ 2 0 0 2年 6月 ,共对 15例CTEPH患者行PTE ,14例存活出院。其中 13例随访时间平均 4 0 (17~ 77)个月 ,1例失访 ;随访项目包括心功能状态、血气分析和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随访期内 13例患者均存活 ,其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Ⅲ、Ⅳ级 ;术后 12例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1例Ⅲ级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由术前的 (5 8 1± 8 6 )mmHg上升至(90 8± 6 0 )mmHg (P <0 0 1) ;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 (90± 5 ) %上升至 (96± 1) % (P <0 0 5 ) ;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 (97 1± 2 2 4 )mmHg下降至 (4 2 6± 10 7)mmHg (P <0 0 1)。结论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对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 ,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纳入手术治疗慢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方法学质量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自身前后对照试验,2967例慢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术前比较,术后平均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下降,心指数上升;NYHA心功能分级I、2级所占比例上升,6分钟步行实验好转。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能改善慢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认识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4年10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104例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EPH患者中男性多见,男:女为1.97:1,平均年龄46.4±16.7岁,病史37.0±19.6月。临床主要表现有活动性呼吸困难/气促、胸闷、胸痛及咯血等。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均示肺动脉高压,其他表现有右心室扩大、三尖瓣返流、主肺动脉内占位性病变等。而血管超声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占68.3%。患者确诊均通过肺动脉造影(PPA,CTPA或MRPA)。入院时54例被误诊,误诊率为52%。41例给予内科治疗,63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死亡6例,总手术死亡率9.5%。57例成功手术者,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93.2±35.8mmHg降至术后的51.2±14.1mmHg,动脉血氧分压由52.8±7.9mmHg升至86.4±9.2mmHg,二组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EPH临床上比较少见,容易被误诊。UCG和CTPA有较大诊断价值。内科治疗效果欠佳,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30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临床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告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结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连续30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手术要点、围术期处理以及近中期结果。结果:共行PTE术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45.7岁,平均病史48.0个月。术前心功能为纽约心功能协会分级标准(NYHA)Ⅳ级者12例,Ⅲ级者18例。手术均在深低温间断停循环下完成肺动脉血栓及机化内膜剥脱术。围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3.3%)。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3.3%),再灌注肺水肿7例(23.3%),肺内出血1例(3.3%)。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1.1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95.1 min,平均停体外循环时间47.7 min。术后平均拔除气管插管时间85.1 h。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91.4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术后的48.3 mmHg、动脉血氧分压由56.2 mmHg升至88.9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由0.90升至0.97(P均<0.01-0.05),均有显著改善。随访26例,平均随访时间36.8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2例,Ⅱ级3例,Ⅲ级1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PTE术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手段,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病例,彻底剥离肺动脉血栓和机化内膜,正确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PTE)的麻醉方法.方法:通过对19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状况,手术方式、麻醉管理、术后状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探索可行的麻醉经验.结果:治愈12例(63.2%);好转3例(15.8%);术后早期死亡2例(1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至2016-11本中心56例CTEPH患者PEA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对患者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用药调整、围手术期血管活性药物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机械辅助装置的使用以及其他特殊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等。结果:56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2例(3.6%)患者出现灌注肺,2例(3.6%)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患者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右心导管测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85.05±22.40)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术后末次(36.83±17.21)mmHg,肺血管阻力从术前(773.84±342.95)dyn·s·cm~(-5)降低至术后末次(293.59±214.95)dyn·s·cm~(-5)。所有患者术后指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的(85.03±25.78)mmHg降低至随访时(39.44±19.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CTEPH患者,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有利于改善其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针对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为提高慢性肺动脉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总结3例由作者进行的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成功经验。结果3例均术后存活至今,术后肺动脉压力由术前的90~100/30~40mmHg(1mmHg=0.133kPa)降至40~50/20~30mmHg,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至I级。结论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肺动脉栓塞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自然预后极差的疾病,疾病早期容易误诊或漏诊.目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该手术效果明显,术后早期可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患者生活质量.术前评估患者是否已存在严重的继发性肺小血管病变至关重要.术中建立正确的内膜剥离层面和完整的剥离血栓及机化内膜是外科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04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PEA的CTEPH患者76例,其中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以提高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今9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在低温停循环或间断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取出及内膜剥脱术。结果全组9例无一例近期(3个月)死亡,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部分病例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取出术和内膜剥脱术是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PTE)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 :总结连续 6例 PTE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术后机械辅助通气 ,在维持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利尿 ,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前列腺素 E维持肺动脉压 ,给予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辅助心功能。  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存活 ,术后 2周时均无肺水肿征像及肺动脉高压 ;其平均肺动脉压力为 3.6± 1.1k Pa(1k Pa=7.5 mm Hg) ,动脉血氧分压为 12 .1± 0 .6 k Pa。术后平均随访 17.3个月 ,肺动脉栓塞症状消失。  结论 :PTE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是防治肺动脉高压和血栓剥离后肺再灌注引起的肺水肿。前者的防治给血管扩张剂充分镇静 ,后者的防治则为机械辅助通气和加强利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04年1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PEA的CTEPH患者76例, 其中发生PEA术后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7例, 9例采用BPA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PEA及BPA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 超声心动图、WHO功能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数据, 并在末次BPA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A术后残余/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22.4%(17/76)。9例残余/复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在PEA术后进行了BPA治疗, 其中男6例, 女3例;年龄(52.6±10.8)岁, 年龄范围为36~71岁。PEA术后与BPA治疗前的间隔时间为(54.9±64.5)个月, 进行BPA次数为(2.7±1.1)次。末次BPA后与首次BPA治疗前相比, mPAP从(41.1±9.1) mmHg降...  相似文献   

16.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一种可能被治愈的肺动脉高压,部分患者可通过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达到治愈。但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不适宜行该手术,或手术后仍有持续性或复发性肺动脉高压,对于这些患者,利奥西呱是惟一具有适应证的靶向药物。然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与肺动脉高压(PAH)两者临床与病理表现有相似之处,临床上也有应用其他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并且部分药物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也显示其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后残存堵塞肺段数对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87例本中心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并接受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先根据术后CT提示残存堵塞肺段数将患者分为0~2段组、3~4段组、5~6段组和7~8段组;再根据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的残存堵塞肺段数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肺血栓残存过多组及肺血栓残存理想组。分析肺血栓残存程度对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总结影响肺血栓残存程度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残存堵塞肺段数在0~2个为理想的残存堵塞肺段数,其能为患者带来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改善结果。86例术后存活患者中共66例(76.7%)患者为肺血栓残存理想组,20例(23.3%)患者为肺血栓残存过多组,肺血栓残存理想组在改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及三尖瓣反流方面均明显优于后者(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年份(OR=0.905,95%CI:0.825~0.994,P=0.037)及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OR=0.261,95%CI:0.089~0.768,P=0.015)是影响肺血栓残存程度的主要保护性因素。多因素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影响剥脱肺血栓残存分组的主要保护性影响因素(OR=0.289,95%CI:0.096~0.868,P=0.027)。结论:对于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往往能在术后获得理想数量的残存血栓。而对于手术开展时间不长的中心,在收治无明显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需谨慎安排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术前实施自体血小板分离的心血管手术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总结该技术的操作要点和患者麻醉管理经验。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本部实施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的全部心血管手术患者,记录血小板分离操作的相关数据、患者麻醉管理方法及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大血管手术患者15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46例,大血管合并瓣膜手术患者9例。分离所得富血小板血浆量为(182.3±74.3)ml,总操作时间为(26±11.3)min,术后24小时胸液量为(500±360.4)ml。70例患者中,输注异体血液制品35例(50%),二次开胸止血4例(5.7%),肾脏替代治疗3例(4.3%),死亡1例(1.4%)。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作为一种新的血液保护方法,可由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运用于心血管手术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的麻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的麻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麻醉平稳,无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毕安全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全身情况及心功能差,充分的术前准备、平稳的麻醉诱导及维持、良好的容量控制及强心利尿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心病伴严重肺动脉高压矫治术患者围术期监测及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方法选32例肺动脉平均压〉70mmHg的患者,采用主肺动脉置管法持续测压,并通过主肺动脉导管持续泵入前列腺素E1(5μg·kg^-1·min^-1),观察转流后和术后第3天的肺动脉压。结果肺动脉压出院时[(43.90±12.42)mmHg]与术前[(85.88±13.26)mmHg]比较,P〈0.01;术后第3天[(29.40±13.41)mmHg]与术中[(36.10±16.20)mmHg]比较,P〈0.05。结论以动力性为主的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虽经外科治疗降低了肺动脉压力,但仍需在麻醉处理上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治疗肺血管阻力的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