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下腔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下腔静脉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资料,重点分析下腔静脉显示是否达到诊断要求,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结果 142例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检出下腔静脉变异19例,血栓31例,癌栓40例,布加综合征29例,外压性狭窄6例,支架置入17例;142例中下腔静脉闭塞26例。结论 MSCTA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下腔静脉的无创性成像,对下腔静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3D DCE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已为人们所共知,但尚未见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1例经血管造影诊断为BCS的病例分为三型,分析各型CT表现。结果Ⅰ型:共20例,均可见下腔静脉增宽及奇静脉、半奇静脉扩张,5例可见副肝静脉增粗,3例可见下腔静脉肝上段钙化。Ⅱ型:共9例,7例见肝脏弥漫性增大,肝脏密度普遍性降低,增强扫描见以肝门区和尾状叶为中心的斑片状强化,8例可见腹水。Ⅲ型:共2例,1例见下腔静脉长段闭塞,1例见下腔静脉血栓。结论CT能准确反映各型BCS的下腔静脉及肝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对BCS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容积采集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四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4D-CE-MRA)活体动态监测兔YX2肌肉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行性,分析肿瘤血管的生成与肿瘤生长的关系,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新西兰白兔右后腿肌肉内接种VX2肿瘤细胞1 ×107,接种后第4、7、10、13、16天(每个时间点n=6)进行容积采集CT、MRI成像和3D-CTA、4D-CEMRA扫描,然后处死动物取出肿瘤标本.测量肿瘤不同生长时间点的长、短径及体积,并与大体标本比较;比较3D-CTA及4D-CE-MRA所显示肿瘤血管的最小直径;计数并统计不同时间点3D-CTA、4DCE-MRA所显示肿瘤血管的分支数目;动态观察并描述肿瘤血管生成的形态变化规律及特点.结果 (1)CT、MRI及大体标本所测算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D-CTA及4D-CEMRA所显示肿瘤血管的最小直径分别为(0.68±0.07)mm、(0.85±0.12)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075,P=0.005).(3)肿瘤接种后第4、7、10天3D-CTA及4D-CE-MRA所显示新生血管分支数目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第13、16天3D-CTA所显示肿瘤血管分支数目多于4D-CEMR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肿瘤血管生成具有从单一细小的胚芽到增多、增粗环绕肿瘤,直到形成扭曲、紊乱的肿瘤血管团的规律.结论 容积采集CT、高场强MRI可实现对肿瘤生长的活体监测,3D-CTA和4D-CE-MRA的方法能动态观察肿瘤血管生成的形态学变化.3D-CTA的空间分辨率优于4D-CE-MRA,但时间分辨率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多种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BCS患者32例,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 T1WI/TFE IP)、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附加频率选择性脂肪抑制(TSE T2WI/SPIR)、平衡式稳态进动磁化准备超快速场回波序列(B-FFE)及三维动态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 DCE MRA)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TSE T1WI/TFE IP、TSE T2WI/SPIR、B-FFE、3D DCE MRA对32例BCS的检出率分别为56.7%、59.4%、87.5%和93.7%。结论:B-FFE、3D DCE MRA对BCS的定位、定性准确率较高,综合应用MRI多种成像技术是诊断BCS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椎动脉变异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CTA诊断为椎动脉变异患者的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分析椎动脉起源、走行变异及椎动脉内径变化特点.结果:117例椎动脉变异中1例椎动脉起源异常(0.9%),17例椎动脉走行异常(14.5%),62例椎动脉发育不良(53%),6例椎动脉部分缺如(5.1%),2例椎动脉窗式变异(1.7%),5例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4.3%),24例同时发生两种或3种变异类型(20.5%).结论:CTA可以清楚显示各类型椎动脉变异,对椎动脉变异的相关疾病诊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高血压病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3DCTA对于临床疑有血管病变的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的显示和高血压病因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准确无创地检测肾静脉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RVT)至关重要。文中以CT血管成像为参照标准,评价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3D-CE-MRV)诊断RVT的价值。方法 2010年12月到2012年3月,对3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肾静脉的CT血管成像和3D-CE-MRV,时间间隔0~5 d。以患者和血管(左肾静脉、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为分析单位分别记录RVT的有无。以CT血管成像的分析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3D-CE-MRV检测RV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32例患者中,CT血管成像共检测17例患者22条血管有RVT,包括右肾静脉5条、左肾静脉14条,下腔静脉3条。3D-CE-MRA检出16例患者21条血管有血栓,包括右肾静脉5条,左肾静脉13条,下腔静脉3条。以CT血管成像结果为参照标准,以患者和血管为分析单位,3D-CE-MRA检测RV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1%、100%,95.5%、100%。结论 3D-CE-MRA与CT血管成像在检测RVT方面有较高的价值,推荐在临床怀疑RVT时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21例经手术证实的动脉瘤患者进行了SCTA检查,成像技术为遮盖法(SSD)和最大强度法(MIP),其中7例同时做了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1例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结论]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SSD较MIP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基本取代了传统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CT增强扫描诊断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及其它改变.结果:18例患者累及76支肺动脉及其分支,其CT表现部分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轨道征、完全性堵塞.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快捷、有效的检查方法,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海兵  黄汉琴  李君  曾凡勇 《西部医学》2011,23(8):1566-1568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门脉高压组)与15例非门脉高压症患者(对照组)的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7例中36例(门脉高压组21例,对照组15例)显示清晰的门静脉图像。肝内门脉灌注情况依据Nordlinger分级,肝硬化组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16例,Ⅳ级2例,而对照组分别为,12、2、1、0例,两组间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门脉主干(PV)、脾静脉(SV)及肠系膜上静脉(SMV)管径的测值(cm):门脉高压组分别为1.64±0.13、1.35±0.21、1.28±0.16,对照组为1.14±0.12、0.95±0.10、0.83±0.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脉成像是评价门静脉高压症的一项快速无创的技术,有助于外科医生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在下肢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Tim技术、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方法 对85例疑下肢动脉狭窄患者,行3D DCE-MRA检查。延迟时间采用Test-bolus法,对靶血管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行后处理重建。其中35例行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检查。结果 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为95.3%。与IADSA对照,3D DCE-MRA对于狭窄程度≥50%的大腿动脉节段显示的敏感性96.8%、特异性93.5%、准确性95.2%;对小腿及足部动脉显示的敏感性88.8%、特异性82.3%、准确性87.5%。结论 Tim技术、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方法 3D DCE-MRA对大腿动脉狭窄的诊断可靠,但对细小血管(尤其小腿及足部)的分辨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对显示肺隔离症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检查。18例肺隔离症中,14例为肺叶内型,4例为肺叶外型。病灶12例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CT平扫示降主动脉后方或右肺下叶软组织密度肿块11例,囊肿样病变7例,病灶周围伴有肺气肿。增强CT显示了13例供血动脉。而血管造影明确显示了16例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自发于胸主动脉10例,腹主动脉3例,冠状动脉1例,肋间动脉2例。此与术中所见的血管起源、走行和形状基本一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此有利于确诊该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PSPH患者均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olumer endering VR)、血管生长技术(Addvessel AV)进行血管重建,分析脾静脉闭塞后侧支循环血管开放及曲张情况。结果 18例PSPH均表现为脾静脉闭塞、中断。⑴胃冠状静脉(GCV)未受累及15例中,胃冠状静脉12例、胃短静脉(GSV)15例、胃网膜静脉(GEV)15例、胃结肠干(GCT)10例可见静脉曲张,脾-肾静脉交通1例;⑵胃冠状静脉受累及3例中,均出现GCV、GSV、GEV及GCT曲张,脾-肾静脉交通2例。结论 MSCTA能清晰显示PSPH中脾静脉狭窄、闭塞及周围侧支循环血管曲张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CT影像资料,对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动态增强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12例病例动态增强CT表现,原发病灶均为单发,呈软组织密度,3例见假包膜,5例有分叶,肿瘤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7例,内部可见线状、小片状坏死或星芒状纤维灶,坏死区一般较小,边缘光整,1例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皮髓期肿瘤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实质期强化明显低于肾实质,瘤体≤7 cm×6.5 cm的均未见转移. 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属膨胀性生长、少血供、低度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和坏死程度有关,其动态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发现、术前临床评估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3年5月至2009年6月间,对经螺旋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经CT明确诊断并手术证实,其中16例可见肠系膜根部漩涡征或同心圆征,18例可见十二指肠呈"Z"字走行或呈鹰嘴样改变,13例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换位征或垂直排列,23例右下腹未见正常回盲部及结肠.结论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螺旋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2例患者先行64排螺旋CT检查,然后通过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包括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等,判断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或狭窄程度、长度及斑块性质;并与彩色超声多普勒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照。结果:本组12例病例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全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6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的狭窄部位、长度、程度,做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100%,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评价无名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方法,尤其对判断斑块性质有重要帮助,有助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r三维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结合多平面重建,并与手术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结果作对照。结果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其特异性、灵敏性与准确性与DS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3D—CTA是一种新的微侵袭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特征和与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临床、CT及手术资料齐全的肠梗阻患者,其中21例为单纯CT平扫,36例在平扫基础上行增强扫描,其中三期动态增强12例,将CT原始数据进行MPR冠状、矢状重建,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CT诊断梗阻56例,符合率98%;确定梗阻部位48例,符合率88.9%;确定梗阻原因47例,符合率82.5%;10例血供障碍患者,CT检出7例,符合率70.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肠梗阻的有无、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对确定有无血运障碍也具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临床、CT及手术资料齐全的肠梗阻患者,其中21例为单纯CT平扫,36例在平扫基础上行增强扫描,其中三期动态增强12例,将CT原始数据进行MPR冠状、矢状重建,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CT诊断梗阻56例,符合率98%;确定梗阻部位48例,符合率88.9%;确定梗阻原因47例,符合率82.5%;10例血供障碍患者,CT检出7例,符合率70.0%.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肠梗阻的有无、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对确定有无血运障碍也具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