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左金丸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与配方颗粒剂中吴茱萸碱和次碱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测定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并对含量测定的方法进行了考察。结果:HPLC测定吴茱萸碱和次碱在传统汤剂中总质量分数为0.738 0 mg.g-1,在复方颗粒剂中总质量分数为1.379 0 mg.g-1,在配方颗粒剂中总质量分数为0.225 9 mg.g-1。结论:左金丸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配方颗粒剂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总质量分数差异较大:复方颗粒剂>传统汤剂>配方颗粒剂。  相似文献   

2.
薄层扫描法测定吴茱萸颗粒剂中吴茱萸次碱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一种吴茱萸颗粒剂中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吴茱萸颗粒剂经过氯仿超声提取,提取液通过氧化铝柱吸附洗脱,以氯仿定容戍样品供试液,点样于硅胶G板,以石油醚(30~60℃)-氯仿-丙酮-甲醇-二乙胺[6:3:1:O.2:O.1]为展开剂,上行展开,检测波长λs=280nm,反射,中速,线性扫描。外标两点法回归计算吴茱萸次碱斑点峰面积。结果:吴茱萸次碱在O.102~O.51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568.53 6813.82X,r=O.9994,最低检出限为O.051μg,加样平均回收率为100.02%,RSD=1.44%。结论:方法简便,分离度较好,结果准确稳定,可作为吴茱萸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吴茱萸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方法 按照传统煎煮方法制备15批吴茱萸标准汤剂,测定其出膏率。采用薄层色谱法以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对照品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计算其转移率。结果 15批吴茱萸标准汤剂出膏率均值为27.75%,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分离度好,比移值适当,可同时鉴别小极性和大极性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平均转移率分别为26.10%、2.82%、3.76%。结论 建立了吴茱萸标准汤剂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全面、准确,可为吴茱萸配方颗粒和含吴茱萸的中药经典名方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殷佳  潘晔  蔡雪朦  高杉  于春泉 《中草药》2017,48(18):3871-3875
中药剂型的发展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汤、酒、茶、散、膏、丹、丸等剂型,近年来配方颗粒剂取得了迅速发展。通过对中药传统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价格因素、储存条件、便捷性、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剂型均具有优点和制约自身发展的劣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剂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玛诺西汤传统汤散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浸出物、相对密度的异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浸出物及相对密度测定法,对两种汤剂进行测定。结果:玛诺西汤传统汤散剂和配方颗粒汤剂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需要加强传统汤济和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以及等效性研究,建立和完善藏药汤剂和配方颗粒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保证两种饮片形式都能更好的服务于藏医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黄连解毒汤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中盐酸小檗碱、巴马亭、药根碱、黄芩苷和栀子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250×4.6 mm);流动相:水-甲醇-0.05%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345 nm、280 nm和238 nm.结果建立了同时对黄连解毒汤中的5个成分进行定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结论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饮片汤剂的色谱图基本一致,配方颗粒汤剂5个主要成分含量均比传统饮片汤剂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汤剂在化学成分、药效和临床疗效三方面的比较研究,优化工艺制备中药配方颗粒剂可与汤剂相媲美,并有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地白头翁汤颗粒剂和汤剂进行了鉴别比较,并测定了颗粒剂和汤剂中小檗碱及七叶甙的含量。结果表明,精制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小檗碱与七叶甙的含量,精制颗粒明显高于传统汤剂。  相似文献   

9.
补阳还五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定性定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补阳还五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进行定性定量比较。方法采用TLC进行定性比较,采用HPLC进行定量比较。结果TLC结果显示,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中化学成分的类型无明显差异,但传统汤剂的斑点更明显;建立了补阳还五汤中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和回收率等进行了考察;测定了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中芍药苷的含量,配方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约为传统汤剂中的1/6。结论两种剂型中化学成分的类型基本相同,但芍药苷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对白头翁汤颗粒剂和汤剂进行了鉴别比较,并测定了颗粒剂和汤剂中小檗碱及七叶甙的含量。结果表明:精制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小檗碱与七叶甙的含量,精制颗粒明显高于传统汤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独活寄生汤传统汤剂与其配方颗粒汤剂组方药物的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二者内在质量的异同。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独活寄生汤传统汤剂与其配方颗粒汤剂处方中的独活、桑寄生、当归、川芎、茯苓、白芍、秦艽、甘草8种饮片相关成分进行对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芍药苷含量进行对比。结果 薄层色谱显示传统饮片汤剂中8种饮片相关成分的斑点明显多于配方颗粒汤剂的斑点,传统汤剂中芍药苷含量为29.37 mg·g-1,同等比例配方颗粒中芍药苷含量为2.59 mg·g-1。结论 独活寄生汤传统汤剂的成分含量高于配方颗粒汤剂,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茵陈蒿汤复方合煎配方颗粒(合煎),单味分煎配方颗粒(分煎)和传统煎煮汤剂对四氯化碳(CCl4)造成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影响。方法:9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联苯双酯滴丸组、合煎高、中、低剂量组(17.16,8.58,4.29 g·kg~(-1)),分煎高、中剂量组(17.16,8.58 g·kg~(-1)),传统汤剂组(4.29 g·k~(-1)),共9组。除空白组和模型组每日灌胃蒸馏水,其余7组预防性给药7 d。第7天灌胃结束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0.05%CCl4,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18 h后,眼眶取血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总胆红素(TBIL)活性。取小鼠肝脏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并取肝脏匀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简单对比3种不同方法制备茵陈蒿汤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变化。结果:合煎高、中、低剂量,分煎高、中剂量、传统汤剂均能降低CCl_4致肝损伤程度。合煎高剂量组效果优于高、中剂量组和传统汤剂组(P0.05,P0.01)。结论:茵陈蒿汤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具保护作用,合煎配方颗粒可能由于合煎过程中的各有效成分溶出率不同,效果较单味分煎配方颗粒好;与传统汤剂比较,由于煎煮工艺优化有效成分含量更高,效果更好。其保护肝脏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小青龙汤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中芍药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 该测定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78%,RSD=0.85%。结论 两种剂型中芍药苷的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SPE-HPLC测定方法,并用于透皮给药后的药动学研究.方法:Kromasil C_(18)(4.6mm×250 mm,5μm),以乙腈-水-四氢呋喃-冰醋酸(51:48:1:0.1)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25 nm,柱温35℃,以氯氟舒松为内标溶液,崮相萃取后采用HPLC法测定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血浆浓度.结果:透皮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吴茱萸碱主要药动学参数Ka 224 h~(-1),Ke0.114 h~(-1),C_(max).0.211 mg·L~(-1),L~(-1),T_(peak)6.132h,吴茱萸次碱主要药动学参数K_a0.220 h~(-1),Ke0.118 h~(-1),C_(ma)×0.272 mg·L~(-1),T_(peak)6.102 h.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鼠透皮给药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总结了过去20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化学成分分析、临床、药理药效、质量控制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综述了业内较为关注的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和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等效性研究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色谱分析已成为配方颗粒的常用质控方法,动态提取、浓缩新工艺、冷冻干燥、一步制粒等新技术新工艺已用于配方颗粒生产;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还需要更多设计科学的系统深入研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需要反映其整体质量,质量控制方法的科学选择是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的关键,为确保配方颗粒质量稳定有效需要建立基于全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正确计算浓缩比,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应该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传统汤剂(TD)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而其制备不便等弊端严重制约其应用。中药配方颗粒(DGCM)改进了其诸多弊端,但长期未能有效推广,根本原因之一是DGCM汤剂(DGD)与TD的差异规律等基础研究薄弱。应根据中医药理论,化繁为简,以相须药对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获取LC—MS指纹图谱、血清指纹图谱、药效学等多层次指标信息,基于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多层次结合、横纵向结合、主客观结合(权重)、图形化与抽象化结合的定性定量对比,从而综合判别其是否可等效替代,并提出不等效时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DGD和TD的共性差异规律,凝练其初步的药性特点,为汤剂改革及DGCM的科学合理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