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建立了能够同时测定丹参注射剂中6种无机阴离子(氟离子、甲酸根、氯离子、亚硝酸根、溴离子和硝酸根)含量的离子色谱方法。方法:采用IC-2100离子色谱,Ion Pac AS11-HC阴离子色谱柱(4 mm×250 mm),KOH梯度淋洗,电导检测器检测6种无机阴离子含量。结果:6种无机阴离子基本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在0.999 5~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在90.1%~106.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实用,可用于丹参注射剂中6种无机阴离子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离子色谱法建立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血液乳酸根离子、甲酸根离子、溴离子、磷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测定方法,并用该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了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血液中这5种阴离子含量的变化。方法:金黄地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血症模型组各3组,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第10天、20天、30天处理正常组和模型组各一组,眼眶取血,分离得到血清、血浆,酶法测定血清血脂4项值,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过Dionex On GuardⅡRP柱和0.22μm微孔滤膜后,取续滤液进样,使用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建模20 d后,相比于正常组,模型组血清总胆固醇(CHO)、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显著升高,金黄地鼠高脂模型建立;至第30天,模型组总胆固醇(CHO)、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显著高于正常组,且基本稳定在一个较高的范围。血液中5种阴离子达到基线分离,r在0.999 1~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RSD2.0%)合格。高脂血症发病过程中,血液中乳酸根含量不断下降,磷酸根含量偏高,硫酸根含量降低,溴离子、甲酸根变化不大。结论:建立的离子色谱法可以同时测定血液中5种阴离子的含量,方法稳定、快速、可参考性高,可为高脂血症等疾病发生过程中乳酸根、甲酸根、溴离子、磷酸根、硫酸根含量变化的研究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使干燥过程中丹参根有效物质含量损失降到最低,比较原料前期不同干燥处理,得出一个最优工艺。方法:采用四种不同的干燥处理方法对丹参根进行一个外形和目标物含量测定的实验。结果:丹参根原料经过不同方式的前处理,以隐丹参酮的含量为考量标准,60℃烘干处理的丹参材料隐丹参酮的含量最高,为丹参最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与采收季节猕猴桃根中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猕猴桃根多糖,以半乳糖为对照品,采用苯酚-硫酸显色法,测定不同产地与采收季节猕猴桃根的多糖含量;结果:选定检测波长为487nm,标准曲线为Y=0.0101X+0.0163,r=0.999,显色时间、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考察的RSD均符合要求,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4%,RSD为1.51%,不同产地的猕猴桃根中多糖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以安徽冬季和福建冬季出产的猕猴桃根多糖含量最高;结论:建立的猕猴桃根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可行,不同产地猕猴桃根中多糖含量差异很大,采收期以冬季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丹参栽培品、野生品及其不同产地丹参药材性状和显微组织差异比较。方法:药材性状比对,根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测量和比对。结果: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在药材性状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根有数条,长圆柱形,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常呈鳞片状剥落。丹参栽培品根多分枝,表面砖红色或红棕色,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显微组织方面差异为:丹参野生品木质部导管有直径较大和较小的相间排列形成的导管束;有的产地样品皮层有石细胞。丹参栽培品无石细胞;导管径向或切向排列,未见导管束。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不同,其根较粗壮肥实,直径可达1.2 cm;质坚实,断面黄褐色,略呈角质样;根横切面木质部导管稀疏,径向排列,维管束19~24束,木纤维少。结论:丹参野生品与栽培品、道地药材川丹参与其他产地丹参在材性状与显微组织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药材外观形态、根横切面维管束的排列方式等特征鉴别。  相似文献   

6.
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栽培丹参质量评析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德辉  赵海燕  严秀贵  孙晓东 《中草药》2004,35(12):1426-1428
分析了影响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主要因素:根茎的生长期与部位;产地与品种;施肥种类和方式;加工炮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栽培丹参的丹参酮含量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改善栽培丹参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分析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铅、汞、砷的含量.方法: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双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分别测定泰山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根中铅、汞、砷的含量.结果:栽培的泰山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根中铅含量都略微超标,汞和砷的含量均在行业规定的范围内.结论:从铅、汞、砷测定结果分析,泰山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应种植在环境中铅、汞、砷含量低的地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变化规律,寻找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并收集了1997年以来不同产地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数据,进行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丹参野生药材中丹参酮ⅡA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近50%栽培品丹参酮ⅡA低于0.2%;数据的统计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引起数据差异较大,其中以四川产地的数据分歧最大;野生丹参的变异系数低于栽培品,不同产地栽培丹参的变异系数不同,反映出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不同;市购样品的变异系数大于自采样品;加热回流提取法得到丹参酮ⅡA结果偏低。  相似文献   

9.
丹参根段不同处理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根段扦插栽培的最佳处理措施。方法采用不同根段长度、根段部位、生根粉浓度、扦插方式的处理方法,比较对丹参根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根段长度、生根粉浓度与扦插方式对丹参根性状的影响较大,处理组以根段长6 cm、生根粉浓度200 ppm的处理效果较好,扦插方式以微露较好;而丹参根不同部位对丹参根性状的影响不大。结论丹参采用根段繁殖时,将丹参根剪成约6 cm的根段,然后在200 ppm生根粉溶液中醮一下,扦插至微露,能提高丹参根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滇龙胆中阴离子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同时为滇龙胆合理施肥和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离子色谱(UAE-IC)法快速、准确测定了滇龙胆不同年限、不同部位中F-、Cl-、NO2-、NO3-、PO43-5种离子。结果:所测定的滇龙胆样品中除NO2-未检测出外,其余离子含量NO3->PO34->F->Cl-;NO3-、PO34-、F-、Cl-4种离子在1.5年时含量最高,2年生含量最低,2~3年生呈上升趋势。NO 3-和Cl-离子含量随根、茎、叶、花4个部位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O43-和F-在四个部位中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各离子加标回收率为96.47%~117.2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结果可靠,测定滇龙胆中无机阴离子含量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肝癌优化配伍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研究。方法:以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为研究对象,人正常肝细胞L-O2为对照,采用CCK-8法以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和正常肝细胞保护作用为筛选指标,正交设计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肝癌有效组合,确定优化配伍;应用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TCA DP)检测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对肝癌细胞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O2增殖的影响,并进行时效关系考察;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经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HCS)检测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对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影响。结果:丹参-人参组分配伍抗肝癌SMMC-7721细胞的优化组合为丹参总酚酸、人参总皂苷和人参多糖,其配伍剂量分别为10,10,5 mg·L-1;优选的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呈现时间依赖性,而对正常肝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对正常肝细胞的凋亡无显著影响。结论: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具有潜在的特异选择性抗肝癌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丹参药材指标成分及浸出物含量与外观色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对18批丹参药材中有效成分(丹酚酸B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方法对丹参药材的浸出物进行测定,使用色差仪测定丹参粉末甲醇溶液的色度值,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有效成分、浸出物含量和色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丹参中有效成分含量越高,浸出物含量越高,a*(红绿分量值)越大,外观红色越深,药材质量越好;有效成分含量越低,浸出物含量越低,a*越小,外观红色越浅,药材质量越差。结论:通过丹参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关联度分析,确立了一种可用于判断丹参质量的简便方法,验证了传统鉴别经验"色红者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丹参药材农药残留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并为制定丹参农残含量标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建立检测144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85种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所收集的来源于安徽、山西、河南、河北及四川省的40批丹参样品中农药残留量,并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丹参项下含量测定的规定对其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应用SAS 8.2软件分析研究丹参农药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40批丹参样品中有20批检测出有农药残留,均为非禁用或限用农药。其中19批检出草克净/嗪草酮,3批检出氟乐灵,8批丹参样品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成分含量不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草克净/嗪草酮的残留量与丹参酮类、丹酚酸B均没有相关性。结论:丹参药材栽培过程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农药使用情况,使用地区广泛,农药的种类趋于一致。草克净/嗪草酮的使用对丹参中丹参酮类、丹酚酸B的生成和代谢没有影响。该研究为全国范围内丹参农药残留现状及为丹参农残含量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丹参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功能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和论证丹参业已失传的潜在功能,以利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全面梳理丹参在历代本草学中的流传情况,考察历代本草记载的丹参功用。同时,借助《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检索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的分布和构成,在归类基础上提炼出丹参古代整体功用,进而与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比较分析,发现古今功能主治的异同,发掘丹参潜在功能,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加以论证。结果:古代本草学中丹参功效可概括为13类: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凉血消痈、清热泻火、和血调经、安胎、祛风除湿、止痛、理气、平肝息风、止痒和壮骨。古代含丹参复方治疗病证分布和构成显示其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痹病、痈疽疮疡、疥癣瘙痒、脚气、虚损等29类疾病,除与《中国药典》记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相吻合的功能主治外,丹参还应用于中风、痹病、骨痿、水肿、诸热、咳嗽、胎动不安等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显示丹参具有保护脑组织、调节神经递质紊乱、促进成骨细胞分裂和增值、抑菌等作用。结论:通过古今比较,及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佐证,确认平肝息风、止痉、利水消肿、壮骨、祛风除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止咳、安胎为丹参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芪和丹参提取物配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成功构建大鼠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芪组、丹参组、黄芪-丹参配伍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黄芪、丹参及黄芪-丹参配伍组大鼠,均按20 mg· kg-1灌胃,其中黄芪-丹参配伍组,黄芪、丹参提取物按照1∶1配伍;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1灌胃.8周后测定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HE染色分析左心室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蛋白激酶D1(PKD1)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黄芪组-丹参组及黄芪丹参配伍组心脏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曲线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均显著升高(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显著降低(P<0.01),与丹参组相比,黄芪丹参配伍组LVSP,±dp/dt均明显升高(P<0.05).HE染色分析,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坏死严重,成纤维细胞增多,伴有炎症细胞浸润;黄芪、丹参单体组,细胞形态略显模糊,核肥大,成纤维细胞轻度增生,炎症细胞减少;黄芪-丹参配伍组细胞形态较清晰,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少见.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以胶原组织为主,各治疗组大鼠以红色心肌组织为主,间杂以胶原组织.免疫组化分析表明,模型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极其明显(P<0.01);和模型组相比,黄芪-丹参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但仍清晰可见;和黄芪、丹参单体组相比,黄芪-丹参配伍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下调(P<0.05).结论:黄芪-丹参配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组织的病理学病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提取时间、碱处理、转化时间等因素对丹参中酚酸类成分水解转化规律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考察了丹参饮片在不同加热时间、p H及反应时间下的丹参酚酸类成分峰面积变化规律。结果:在加热的6 h内,丹酚酸B在受热30 min峰面积最大,随后丹酚酸B开始发生降解,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A是终产物。丹酚酸A进一步在碱性条件下又发生降解,生成丹酚酸C和异丹酚酸C一对同分异体。结论:揭示了丹参在受热、p H条件下中丹酚酸类成分的转化规律,为丹参在中药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肝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治疗肝病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构建数据库,进而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茯苓、丹参、茵陈、白术、柴胡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丹参、茯苓","白术、茯苓","丹参、赤芍"等;置信度为0.6以上的关联规则包括"黄芪-丹参","白术-茯苓","黄芪-茯苓","党参-茯苓"。结论:纳入研究治疗肝病的处方多用健脾渗湿、凉血活血、养阴柔肝、疏肝解郁之品,配伍精巧,符合中医标本兼治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A549增殖、凋亡和骨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组分配伍抗肿瘤研究是近年来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向。该研究通过正交设计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肺癌A549的有效配伍,并探讨其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和骨架的影响。研究发现,正交设计优选出丹参-人参组分配伍抗肺癌的最佳组合为丹参总酚酸、人参总皂苷和人参多糖的最佳配伍剂量为5,10,5 mg·L-1。并利用CCK-8法结合实时细胞分析技术检测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细胞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结果显示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显著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和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分析丹参-人参组分配伍对肺癌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够显著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和显著降低肺癌A549细胞骨架的面积,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综上表明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具有治疗肺癌的应用前景,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减少微丝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为酒丹参配方颗粒及其他酒丹参相关产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酒丹参饮片15批,制备酒丹参标准汤剂,建立HPLC指纹图谱,测定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含量;采用已知对照品为参照,对指纹图谱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明确酒丹参标准汤剂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计算出膏率,5种丹酚酸类成分转移率和溶液p H,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来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制备工艺的稳定性。结果:酒丹参标准汤剂的主要成分为酚酸类成分,5种酚酸类(丹参素钠、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成分质量分数分别为0. 21%~0. 37%,0. 03%~0. 10%,0. 08%~0. 18%,0. 07%~0. 13%,2. 68%~4. 34%,转移率分别为71. 8%~85. 4%,50. 0%~71. 4%,68. 2%~81. 0%,66. 7%~84. 6%,67. 5%~79. 6%;出膏率45. 1%~55. 3%; p H 5. 91~6. 05; 15批酒丹参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相比,相似度均 0. 98,图谱显示有12个共有峰,其中7个指认为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结论:建立的系统评价酒丹参标准汤剂的质量方法稳定可行,为酒丹参水煎剂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丹参精准煮散饮片进行质量评价,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方法:应用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丹参进行鉴定,采用化学指纹图谱表征药材化学组成,评价丹参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相似度,测定指标成分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标定指纹图谱共有峰。采用标准汤剂煎煮法比较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煎煮效率,对煮散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ITS2序列对丹参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原饮片及煮散饮片煎出成分基本无变化,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很高,达到0.99以上,但是煮散饮片煎煮效率明显增高。按标准汤剂煎煮法,煮散饮片出膏率增加30%,迷迭香酸及丹酚酸B的煎出率均约1.7倍,其余化学成分的煎出率为原饮片的1.2~2.2倍;且精准煮散饮片差异明显小于原饮片批间差异。结论:丹参精准煮散饮片能提高原饮片的煎煮效率及均一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