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MP)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喘息;4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肺部听诊喘鸣音于两侧47例,单侧13例伴有少许中细湿性啰音夭?X射线摄片:单侧或两侧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伴斑点状阴影31例;斑片状或云雾状浸润影,右下肺19例,左下肺6例,双侧4例。结论: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需要与RSV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婴幼儿哮喘相鉴别,要结合临床特点并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MP)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以喘息为突出表现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喘息,痰液为白色粘液状,不易咳出;3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肺部听诊喘鸣音于两侧9例,单侧32例,13例伴有少许中细湿性口罗音。胸部X线摄片:单侧或两侧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伴斑点状阴影25例;斑片状或云雾状浸润影,右下肺11例,左下肺2例,双侧3例。结论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需要与RSV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婴幼儿哮喘相鉴别,要结合临床特点并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章礼真 《安徽医学》2010,31(1):35-36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96例有喘息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及99例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检测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并进行比较。结果96例喘息患儿血MPAb阳性为36例,阳性率为37.5%;而99例对照组患儿血MPAb阳性为20例,阳性率为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同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检测IgE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对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随诊,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的关系及其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的53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IgE测定及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喘息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5例有喘息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随访中29.41%(25例)均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应性体质表现及家族过敏史与患病密切相关.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翟莺莺  周蕾  邹亚伟  陈德晖  陈福雄 《吉林医学》2012,33(20):4270-4272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点、血像、MP-IgM抗体检测、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大部分病例出现喘息(65%),且大多为第一次喘息发作(75%);肺部体征明显,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本组资料显示MPP肺外表现主要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病变类型以肺间质浸润为主,58%病例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大多累及右中下肺(24%),多数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60%);本组40%的病例病初1周内检测血清MP-IgM水平不高,需要进行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来诊断。所有病例均使用阿奇霉素治疗,采用序贯疗法,总疗程不少于3周;经治疗,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MP感染全年均有散发,好发于冬春季。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对于3岁以下首次喘息发作的患儿或反复喘息发作的患儿,要充分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规范治疗,防止其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喘息发作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间在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哮喘患儿113例,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喘息患儿51例作为观察组,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喘息患儿6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儿入院时的基本资料,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咳嗽、肺部炎症及肺外合并症发生状况,同时随访治疗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哮喘病程、咳嗽及肺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喘息发作时间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02±3.18)d、(3.41±2.67)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发热情况方面,对照组体温37.3℃~38℃为23例,体温38℃~39℃为29例,体温>39℃为10例,观察组体温37.3℃~38℃为12例,体温37.3℃~38℃为17例,体温>39℃为22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小儿喘息初期伴有轻微咳嗽,4~5 d后转为剧烈咳嗽,伴有明显阵咳且痰液呈白色黏稠状,干咳剧烈且相当持久;对照组听诊可闻及干啰音、喘鸣音,双肺X片可见纹理增多、模糊,观察组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双肺X片可见大片阴影,少数可见胸腔积液;两组间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C-反应蛋白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喘息采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预后良好.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患儿喘息存在明显发热症状,伴剧烈咳嗽及肺部炎症表现,喘息持续时间久,血常规感染明显,采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效果显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喘息发作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病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住院呼吸道疾病患儿肺炎支原体病原学检测结果,为临床儿童呼吸道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尤其是喘息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依据.方法 选择2003~2007年呼吸道疾病患儿,查血MP-IgM抗体检测肺炎支原体,对检测标本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42份标本中,非喘息性疾病1524例,喘息性疾病718例;肺炎支原体阳性标本232例,占标本例数的10.4%,其中喘息性疾病患儿MP阳性154例,占标本例数的21.5%,非喘息性疾病患儿MP阳性78例,占标本例数的5.2%;而且喘息性疾病患儿MP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结论 MP可能是2003~2007年南阳市喘息性疾病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而且具有年龄和病种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的特点、MP-Ig M抗体检测结果、血常规、治疗等情况。结果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急,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多数患儿出现喘息症状;患儿的肺部体征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患儿肺外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显示以肺间质浸润为主,60%的患儿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多数累及右中下肺;60%患儿外周白细胞总数正常;40%的患儿初次检测血清MP-Ig M抗体水平不高,需进行双份检测诊断。患儿经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是肺炎支原体,对于3岁以下初次喘息发作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应充分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导致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小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雄  黄章琼 《广西医学》2000,22(4):822-823
不少致病原呼吸道感染可诱发喘息性疾病,为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我院于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对住院的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了支原体检测,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儿科于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喘息性疾病患儿85例,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1岁21例,~3岁47例,>3岁17例。毛细支气管炎1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28例,支气管哮喘23例,喘息性支气管肺炎21例。  相似文献   

10.
唐燕妮  许琦 《吉林医学》2013,(29):6027-602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在诊治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应用。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126例患儿,分为喘息组(A组)83例和非喘息组(B组)43例,进行血MP-IgM抗体检测(被动凝集法)。结果:126例患儿中,A组MP-IgM抗体阳性21例(25.3%),B组MP-IgM抗体阳性2例(4.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的重要病因之一,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应想到支原体感染可能性,并及时进行血清MP-IgM抗体检测,避免误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及过敏的关系。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142例、反复喘息患儿138例、普通肺炎患儿134例,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B型(InfA、InfB),副流感病毒1、2、3型(Pinf1、Pinf2、Pinf3),人类偏肺病毒(hMPV)8种病毒和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检测,同时进行食物过敏原筛查(fx5E)和吸入过敏原筛查(phadiatop)及过敏性疾病史收集。结果毛支组和反复喘息组RSV和hMPV阳性率均高于肺炎组;反复喘息组MP、CP阳性率高于毛支组和肺炎组;反复喘息组食物过敏原和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以及有特应性体质和(或)特应性家族史的比例显著高于毛支组和肺炎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RSV、hMPV、MP、CP感染是诱发婴幼儿喘息的主要病原;MP、CP感染与过敏是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并收集特异性体质的表现及家族史,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3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89例喘息患儿随访中,有68.91%的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异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经统计分析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但是否发展为哮喘主要与特异性体质及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热、咳嗽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症状;婴幼儿伴发喘息的较多;影像学检查以肺内单侧斑片状阴影为多见;阿奇霉素及红霉素治疗有效。结论: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高,早期症状较重,体征较轻,胸部X线阴影明显。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尤其是阿奇霉素,安全、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分析5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结果,并与38倒反复呼吸道感染,无喘息症状的支气管炎患儿和32例健康体检患儿对比,探讨喘息症状与M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58例患儿中14例MP - IgM检测呈阳性,阳性率24.1%,对照组38例患儿中4例MP - IgM呈阳性,阳性率10.5%,x2 =25.44,P<0.05,32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中1例MP - IgM呈阳性,阳性率3.1%,x2=28.08,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具有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傅霞 《海南医学》2014,(12):1753-175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根据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比较三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婴幼儿组患儿临床特征以咳嗽、咳痰以及喘息为主,分别占80.56%和52.78%,69.44%的患儿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肺外表现以胃肠道表现较为多见,发生率为36.11%,77.28%的患儿胸片提示出现支气管肺炎;学龄儿童组76.92%的患儿可出现体温>39℃的表现,仅有28.57%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症状,5.49%的患儿出现喘息,20.88%的患儿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肺外表现以皮损较为常见,发生率为13.19%,而胃肠道表现不甚明显,发生率仅为7.69%,仅有25.27%的患儿胸部X线片提示为支气管肺炎;学龄前儿童组的临床特征介于婴幼儿组与学龄儿童组之间。三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血CRP水平等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例MP感染患儿中有44例出现单份血清MP-IgM≥1:80,以学龄前儿童出现最多,24例,占32%;128例出现双份血清MP-IgM阴性转阳性,婴幼儿组出现28例,占77.78%;30例出现MP-IgM增高至少4倍情况,以学龄儿童出现最多,20例,占21.98%。结论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主要可能是由于肺部损伤机制的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27例(48.2%),3-5岁14例(25%),5岁以上15例(26.8%)。婴幼儿以发热、肺部表现为主,其中表现为喘息者16例(59.3%)。有肺外损害是本病的特点29例(51.8%),并多见于年长儿,主要损害消化、心血管、神经、血液、泌尿等系统,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心力衰竭、脑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肾炎等。结论:婴幼儿感染MP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各异,有肺外表现者可涉及多个系统,提示对以喘息和肺外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儿,应警惕MP感染,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及早诊断和治疗,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如何及早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27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较年长儿起病急,症状重,以咳嗽、喘息为主要症状,肺部细小湿啰音、哮鸣音多并与X线表现呈正相关;胸部X线表现以小斑点状阴影为主;肝功能异常、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是最常见的肺外损伤表现。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出现晚,滴度低,合并细菌、病毒感染多,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结论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确诊为MP感染的婴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支原体肺炎以发热、肺部表现为主,其中表现为喘息者38例,有肺外症状者52例.结论:婴幼儿支原体肺炎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肺外表现多见,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俞飞云 《当代医学》2007,(13):41-42
目的 了解婴幼儿、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支原体肺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支原体肺炎26例,患儿均起病急,以频咳、喘息为主症,部分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临床特点.结论 以喘息、频咳为主症的病人要高度重视支原体感染,临床需做相关化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学,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王灵 《中国热带医学》2005,5(3):547-54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喘息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116例喘息性疾病患儿血清中MP特异性抗体IgM(MP-IgM)。同时设无喘息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8例为对照组。结果喘息组MP-IgM阳性33例,阳性率为28.4%,对照组阳性10例,阳性率为9.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MP感染与小儿喘息性疾病关系密切,对反复喘息患儿一定要注意到MP感染的可能,及时做MP-IgM检验及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