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川芎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川芎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建立川芎提取液及川芎提取液灌胃后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川芎提取液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川芎提取液灌胃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结果:川芎提取液灌胃后从血中发现了7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代谢产物;3个为原型成分。结论:川芎入血成分主要为川芎嗪和阿魏酸,其血清药物化学表征可以为阐明川芎药理作用及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目的:对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方法:建立六味地黄丸及口服六味地黄丸后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色谱分析方法;分析比较六味地黄丸、缺味处方、单味生药以及各组分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口服六味地黄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口服六味地黄丸后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成分为六味地黄丸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虽为地黄中所含成分的原型,但其它两种药材也能代谢产生,对其体内的量变有共同的贡献。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将成为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其来源生药为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柴芩清肝汤口服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方法 采用HPLC - UV法建立柴芩清肝汤体外样品和灌胃前后大鼠血清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三者之间的比较确定柴芩清肝汤血中移行成分.结果 检测了大鼠血中移行成分14个,8个为柴芩清肝汤中原型成分,6个为代谢产物.结论 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柴芩清肝汤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UPLC-HDMS技术的生脉散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鉴定口服生脉散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揭示生脉散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应用UPLC-HDMS 技术建立生脉散以及大鼠口服生脉散后含药血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空白血清、含药血清的成分异同,确定大鼠口服生脉散后的血中移行成分,并利用质谱数据表征血中移行成分的结构。结果:大鼠口服生脉散后(12g·kg-1)在血中分析鉴定了18 个血中移行成分,其中5 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3 个成分为生脉散的原型成分。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可能为生脉散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生脉散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提取物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雷公藤提取物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雷公藤提取物、大鼠灌胃给予雷公藤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空白血清、雷公藤对照品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图谱中各成分相对保留时间(RRT),分析雷公藤提取物入血成分及各成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雷公藤提取物给药后24h内血中先后出现了8个移行成分,其中5个为雷公藤提取物所含成分的原形,2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个为血清固有成分。雷公藤内酯醇为8个移行成分之一。各成分入血时间不同,但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浓度趋势。结论:对雷公藤提取物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可初步筛选出其在体内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复方贞术调脂胶囊(FTZC)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HPLC建立FTZC给药后大鼠血清指纹图谱,通过比较FTZC原药、给药血清及空白血清的HPLC图谱,结合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分析,确认灌胃FTZC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并通过对照品对部分原型成分进行鉴定。结果:FTZC给药后血清中发现有28个药源性成分,其中10个为原型成分,18个为代谢产物。结论:28个血中药源性成分可能是FTZC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7,(4)
目的:对广地龙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超高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建立广地龙及其含药血清样品的分析方法;比较体外样品、空白血清及含药血清分析结果,结合Peakview 2.0和Metabolite Pilot 1.5数据分析软件鉴定和表征广地龙血中移行成分。结果:从大鼠含药血清中发现了13个移行成分,包括10个原型成分和3个代谢产物。结论:初步确定了广地龙的血中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有助于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研究荷叶生物碱部位大鼠给药后血中的移行成分。方法:建立荷叶生物碱部位大鼠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HPLC分析方法;比较荷叶生物碱部位,给药后所得血浆样品及空白血浆样品色谱图,初步指认出荷叶生物碱部位大鼠血浆中的移行成分。结果:在实验条件下,检测到16个血中移行成分,其中3个为原型成分直接入血,13个为代谢产物。紫外图谱显示的各峰最大吸收波长与原型物质最大吸收波长比较结果提示,7个代谢产物最大吸收波长与原型相同,表明其基本骨架未发生变化,6个代谢产物最大吸收波长变化较大,表明结构变化较明显。结论:通过对荷叶生物碱部位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可初步推测其代谢产物的结构,并将有助于对其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谢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乌蕨活性部位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分析其体内入血成分。方法:采用UPLC-Q-TOF-MS/MS技术,通过对比浸膏、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的图谱差异,解析乌蕨活性部位浸膏经大鼠灌胃后血清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结果:从血清中鉴定了30个吸收入血成分,其中3个为原型成分,27个为代谢产物。结论:该研究较为全面的阐释了乌蕨抗炎活性部位在大鼠血中的移行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芩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黄芩水煎液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寻找黄芩给药后的入血成分。方法:通过HPLC图分析比较空白血清,含药血清和水煎液的成分异同,确定灌服黄芩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结果:多次重复后,确定了处理血清的方法。黄芩给药后血中出现了15个移行成分,且有12个成分与水煎液的HPLC图在相同保留时间出峰,光谱类似,其他成分可能为代谢产物。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为黄芩的体内作用基础,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为进行黄芩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在前期六味地黄丸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分离并鉴定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方法:以血清色谱指纹图为指导,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RP-C18柱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对11种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2-糠酸(A)、莫诺苷(B)、獐牙菜苷(C)、马钱子苷(D)、2-羟基-苯乙酮-4-葡萄糖醛酸苷(E)、4-甲氧基-5-磺酸基苯乙酮-2-葡萄糖醛酸苷(F)、2,4-二羟基-苯乙酮(G)、(H)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其中5-羟甲基-2-糠酸(A)为熟地、山茱萸和泽泻中的成分代谢形成;莫诺苷(B)、獐牙菜苷(C)、马钱子苷(D)为山茱萸所含成分直接入血而形成;2-羟基-苯乙酮-4-葡萄糖醛酸苷(E)、4-甲氧基-5-磺酸基苯乙酮-2-葡萄糖醛酸苷(F)、2,4-二羟基-苯乙酮(G)、(H)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为丹皮酚的代谢产物。结论: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引入到化合物的分离制备领域中,成功地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相似文献   

12.
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血中移行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喜军  张宁  孙晖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81-1884
目的:首次进行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知柏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的血中移行成分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角度初步阐明地黄丸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利用RP-HPLC建立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给药后的大鼠血清色谱指纹图,比较分析,确定各复方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而通过单味药样品的对照,鉴定出衍生方与主方的差异血中移行成分及生药来源。结果:六味地黄丸及类方出现了14个共有血中移行成分,另外,知柏地黄丸产生了5个血中移行成分,桂附地黄丸产生了2个特有血中移行成分。结论:血中移行成分的数目与状态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层面上反映了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功效上的异同,提示从经典方剂及其类方的体内成分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将是阐明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地黄饮子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尼莫地平组(1 mg·kg-1)和地黄饮子高、中、低(32,16,8 g·kg-1)剂量组,每组10只,用药7d后造模.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地黄饮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20 min后血清、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0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脑组织SOD,CAT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地黄饮子能显著抑制模型大鼠血清、脑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力的降低及MDA含量的升高.结论:地黄饮子可通过减轻自由基损伤、提高脑组织抗氧化能力达到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ICR小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组(8只)、AD模型组(32只),采用D-半乳糖复合给药造模25 d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AD模型组(13只)、地黄饮子组(13只),地黄饮子组连续灌胃25 d(16 g/kg),采用水迷宫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黄饮子组与模型组潜伏时间相比P=0.024,给药组与模型组经过目标象限次数相比P=0.009 8,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地黄饮子能缩短潜伏时间,增加经过目标象限次数。结论:地黄饮子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学习记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阐明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总组分组、混合组分组、5-羟甲基-2-糠酸(5-HMFA)组、丹皮酚组和六味组共7个实验组,按5 mL/kg体重连续9 d分别灌胃给予蒸馏水、蒸馏水、总组分药液、混合组分药液、5-HMFA药液和丹皮酚药液;第5~9天,除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按5 mL/kg体重每天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5 mg/kg,于实验的第10天测定体重等10项评价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动物的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子苷的混合物组作用最显著。结论:初步确定所分离得到的六味地黄丸的血中移行成分是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以莫诺苷,獐牙菜苷和马钱子苷的作用最为明显,是补肾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16.
唐峥  尹然  毕开顺  朱鹤云  张晓书  毛新娟 《中草药》2014,45(23):3377-3382
目的 对栀子大黄汤(Zhizi Dahuang Decoction,ZDD)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建立口服ZDD后大鼠血清的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指纹图谱;通过比较ZDD、缺味方、单味药以及各组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初步确定口服ZDD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及其来源生药.结果 口服ZDD后在大鼠血中发现了21个入血成分,其中12个为代谢产物,9个为原型成分;经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3个原型入血成分,分别为京尼平苷、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结论 初步确定了ZDD的入血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黄附子汤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辉  刘晓  蔡皓  李嬛  吴丽  蔡宝昌 《中草药》2013,44(5):528-531
目的 对大黄附子汤进行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通过分析入血成分探讨该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建立大黄附子汤及大鼠ig给予大黄附子汤后血清HPLC指纹图谱,通过分析比较分别给予大黄附子汤、单味生药所得血清样品,初步鉴定大黄附子汤在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结果 大鼠ig给予大黄附子汤后,血清中发现18个入血成分,其中14个为代谢产物;4个为原型成分.结论 大黄附子汤入血成分主要来自大黄和附子,复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深入阐述大黄附子汤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加减方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地黄饮子加减方的抗衰老作用。方法:①采用7月龄ICR雄性小鼠40只为研究对象,采用D-半乳糖腹腔注射制备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VE组、模型地黄组,每组保证10只,并设置正常组10只为对照。②利用跳台实验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③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形态改变。④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指标数值。结果:①模型组经地黄饮子加减方干预后,学习能力测试,小鼠跳台实验的错误次数减少(P0.01);记忆能力测试,小鼠跳台的错误次数减少(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地黄饮子加减方能够有效缓解小鼠脑组织病理损伤状况。③与模型组比较,地黄饮子加减方能够使小鼠血清中SOD及GSH-Px含量显著提高(P0.01),使血清中AchE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地黄饮子加减方能够改善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模型小鼠脑组织神经元脱失状况,提高抗氧化能力,从而起到减缓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