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与量化分析,为颈静脉孔区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的头颈标本,20侧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与测量,显微镜下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包括颈静脉孔的分隔、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及解剖关系.结果 7侧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其中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5%)或骨桥(15%)形成的不完全分隔;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结论 颈静脉孔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该区域影像诊断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依次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依次选择Ⅰ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段、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Ⅰ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Ⅰ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Ⅰ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段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人路。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人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交感千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 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入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分别选择A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臂、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A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段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入路和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A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臂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颈静脉孔应用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学特点,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 本研究利用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采用颞下窝入路(A型)对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结果 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Ⅸ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腔隙,X、Ⅸ神经和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X、Ⅸ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面;4例标本中颈静脉孔划分成前、中、后三部位,Ⅸ神经位于前腔隙,X、Ⅸ神经位于中腔隙  相似文献   

6.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的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的行程及形态特征。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Fisch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头颈标本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颈静脉球及临近颈内静脉接受来自乙状窦、岩下窦、椎静脉丛、舌下神经管静脉丛、髁导静脉及岩斜下静脉的静脉回流。结论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可分为岩部、颈内部(或神经部)和乙状窦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的不同神经纤维束在整个行程中彼此独立,副神经仅由脊髓根构成。  相似文献   

7.
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髁后入路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神经内镜应用于远外侧入路,为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应用神经内镜及手术显微镜对10例4%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大小多变。在保留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前提下,可以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内外口。颈静脉孔区的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对颈静脉孔区结构进行良好地显露。  相似文献   

8.
探讨CT与MRI在颈静脉孔区各型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或MRI资料。对CT与MRI显示颈静脉球瘤(2例)、神经鞘瘤(3例)、脑膜瘤(2例)、脊索瘤(1例)及中耳癌(1例)在颈静脉孔改变,病灶的内部结构、病灶生长侵犯方向与范围进行分析。CT与MRI在颈静脉孔区各型肿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静脉窦开口的特点及与神经的毗邻关系。方法统计分析30例颅骨标本中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静脉窦开口的位置、数量、最长径及其与颅神经的关系。结果全部标本均可观察到岩下窦开口,60%(18/30)为多个开口,90%(27/30)有一较大开口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壁,且与第IX、X、XI颅神经关系密切。60%(18/30)标本中可见后髁导静脉的开口,94.4%(17/18)为单个开口,常位于颈静脉球底壁或静脉球与乙状窦交界处。颈静脉球内侧壁可见数量不等的边缘窦、枕窦及岩骨穿支静脉的开口。结论颈静脉球及近颈静脉球的乙状窦、颈内静脉内存在多个静脉窦的开口,行此区手术时应充分止血并仔细检查各个开口,避免肿瘤残留,处理前内侧岩下窦开口时应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后组颅神经(IX、X、XI)。  相似文献   

10.
头颈外科     
20010351颈静脉孔应用显微解剖及其临床价值/蒋卫红…刀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一200(),6(3)一151一154 目的:深入了解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如何充分显露颈静脉孔结构。方法:利用10例(2()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采用颗下窝入路(A型)对颈静脉孔区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14侧颈静脉孔可划分为前、后两部分.研神经位于颈静脉孔前腔隙,x、习神经和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x、双神经位于颈静脉球的内侧面;4侧标本中颈静脉孔划分成前、中、后三部分,仪神经位于前腔隙,x、习神经位于中腔隙,颈静脉球位于后腔隙;2侧颈静脉孔…  相似文献   

11.
高位颈静脉球及术中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慢性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高位颈静脉球(HJB)的发生率及HJB裸露并发术中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8月287例慢性中耳炎行鼓室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合高分辨率CT(HRCT)所见及术中处理加以分析。结果:287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中,HRCT检查发现HJB65例,左侧14例,右侧31例,双侧20例。术中发现颈静脉球顶部骨壁缺损5例,其中1例发生颈静脉球出血,占0.35%(1/287)。以胶原蛋白海绵片封闭静脉裂口,再以合适大小颞肌肌瓣填压后出血控制效果好。发生颈静脉球出血者经止血后,顺利完成了清除病灶、听骨链重建等全部手术步骤。结论:鼓室成形术术前需注意颈静脉球情况,手术中遇到HJB,尤其在颈静脉球与下鼓室间骨壁缺损时易发生颈静脉破裂出血时,颞肌肌瓣及胶原蛋白海绵片是较好的止血材料,同时短暂控制性低血压及术中冷静、及时、恰当的处理也是减少出血、保证安全的重要措施,并可继续完成既定手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侧进路颅底手术和颈静脉孔手术的开展,熟悉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已显得十分重要,以往教科书中所描述的远不能满足当今手术的需要。该作者对40个经福尔马林处理的及5个新鲜的,包括颞骨、中、下斜坡及颈上部神经、血管在内的颅底标本经侧进路进行解剖,测量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后半规管壶腹、面神经、乙状窦之间的距离范围,观察和记录岩下窦向颈静脉球或/和颈内静脉的回流径路,岩下窦与第Ⅸ~Ⅺ颅神经间几种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舌下神经管的走向及管内静脉丛的引流途径,及与Ⅹ、Ⅺ颅神经的关系等。颈静脉孔一般被骨或纤维组织或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临床颈静脉孔区影像学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例颈静脉孔区及相邻结构制成3个方位(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各重要神经、血管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 在横断面上颈静脉孔连续5-6个层面显示,冠状断面连续7-8个层面显示,矢状断面连续10-11个层面显示。双重要层面的结构作了描述。结论 生物塑化薄片对颈静脉及相关神经、血管能够连续显示并准确分辨,对颈静脉孔区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颈静脉孔区常见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指导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998年4月~2011年5月38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8例颈静脉孔区肿瘤中神经鞘瘤25例,颈静脉球瘤8例,脑膜瘤5例,38例均行颅底CT、MRI平扫增强检查及显微手术治疗。主要首发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颈静脉球瘤呈典型的“盐椒征”、强化明显,颈静脉孔扩大、边缘极不规则;神经鞘瘤常呈不均匀强化、部分囊性变,颈静脉孔扩大、边缘规则;脑膜瘤“脑膜尾征”典型,颈静脉孔扩大不明显、边缘骨质增生硬化较不规则、偶可见钙化。结论颈静脉孔区不同类型肿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相邻结构改变,有利于神经外科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9年12月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32例患者均行颞骨薄层CT和头颅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2例怀疑颈静脉球瘤患者于术前24dx时内行血管造影和肿瘤供血血管栓塞。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有31例行肿瘤全切手术,1例怀疑颈静脉球瘤患者因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导致患者反复发热未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颈静脉球瘤21例,神经鞘瘤10例。结果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为侵蚀性骨质破坏及“盐和胡椒”征:神经鞘瘤表现为压迫性骨质改变、多发囊变并中度强化。结论CT与MRI的合理结合应用,有助于病变的临床诊断和鉴别,有利于下一步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定量研究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各手术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模拟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长度.结果 颞下岩前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为(370.86±123.46)mm2,切除颞下颌关节,移位颈内动脉后显露面积显著增加(P<0.05).向前移位颈内动脉后,对颈内动脉前壁、侧壁的显露分别增至(13.69±4.54)mm和(12.64±3.84)mm,与切除颞下颌关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自侧前方显露颈静脉孔区,前移颈内动脉后可显露颈静脉孔前缘,并显著增加对岩斜坡区和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17.
从颈静脉孔脑神经发生的雪旺氏(Schwann)瘤不常见,虽然这些肿瘤不少表现为真正的颈静脉孔综合征,但第Ⅸ、Ⅹ及Ⅺ脑神经瘫痪却不多见,故常误诊为颈静脉球瘤或听神经瘤。近年来,由于放射学的进展大大地提高了准确鉴别这些病变的可能性及手术径路的设计。由于手术径路的改善致使过去认为位于颅底和岩尖不可能手术的病损已可予以去除。本文报告了7例颈静脉孔神经鞘瘤,并对其诊断和手术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本病在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文献中报告不到100例,故诊断与治疗的经验都不多。肿瘤于颈静脉孔起源的部  相似文献   

18.
与侧颅底手术有关的颈静脉球区解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为了提高对侧颅底手术中颈静脉球空间形态的认识。方法对20具成人尸头40侧颈静脉球高度、顶部骨质气化、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发现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67±1.23mm(0~4.62mm),左右侧无显著差异;与鼓室最小间隔为右侧3.12±1.46mm(0~6.16mm),左侧4.86±2.04mm(1.02~9.26mm),P<0.05;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7.5%(7/40),右侧为30%(6/20),左侧为5%(1/20),P<0.05;右侧颈静脉球高度为9.29±1.78mm(6.58~14.26mm),左侧为6.04±2.98mm(0~11.84mm),P<0.001;颈静脉球顶部骨质硬化时其高度为5.33±3.21mm(0~9.54mm),非硬化时高度为8.90±2.08mm(2.68~14.26),P<0.001;颈静脉球到内耳道最短距离为右侧5.82±1.64mm(3.16~8.62mm),左侧8.02±2.38mm(4.26~17.12mm)P<0.05。结论正常人左、右侧颈静脉球区解剖有一定规律及差异,熟悉颈静脉球解剖,有助于侧颅底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颈静脉球异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颈静脉球异常因症状和体生及影像学检查与颈静脉球瘤类似,故易误诊而行不适当手术。为了对颈静脉球异常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手术,对这类病例进行部结。方法 通过4例临床病例报告,逐一分析其诊治经过和疗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结果 4例中2便误诊为颈静脉球瘤,1例术前考虑颈静脉球异常行扩大手术,另1例伴有生人高压综合征。,因对后者缺乏认识而行不当手术。4例的诊断和治疗均存在缺陷,致命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迷路径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处理颈静脉球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由同一术者经迷路径路手术治疗的7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中对颈静脉球的处理和效果。结果72例患者中颈静脉球高位的出现率为29.2%(21例)。术中所有颈静脉球均予清楚暴露。为充分显露桥小脑角,降低50例颈静脉球的高度,其中颈静脉球破裂4例,均为高位颈静脉球(3例使用双极电凝止血,1例通过止血纱布和骨蜡填塞止血)。肿瘤直径为(2.4±1.5)cm,手术全切7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72例,均未出现后组脑神经功能异常。术后一年随访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面神经功能HB-I~II 66例(91.7%),HB-III~IV 6例(8.3%)。结论经迷路径路手术中恰当处理颈静脉球,可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同时降低颈静脉球破裂和误伤后组脑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