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7,(8):1045-1046
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吻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在小儿包皮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200例小儿包皮过长或包茎患儿分成两组各10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一次性包皮吻合器行包皮环切术,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水肿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随访90天,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术后包皮外观自然美观的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包皮过长或包茎患儿采用一次性包皮吻合器治疗效果显著,患儿家属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硒可通过表达硒蛋白来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硒蛋白有抗氧化作用,如胞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酶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研究硒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能反映硒蛋白在易于发展为动脉硬化的脉管的内皮细胞中表达的模型系统。通过^75Se-亚硒酸盐标记和硒酶测定对硒蛋白在人的不同脉管分离的内皮细胞和在牛、猪主动脉的内皮细胞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在来源于人类的冠状动脉、人类脐静脉、人类脐动脉的内皮细胞以及人内皮细胞EAhy926系中,硒蛋白的表达和活性只有很小的差别。猪和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硒蛋白表达和人类相比有明显差别。研究确立了HUVEC(以及可能的EAhy926细胞系)作为研究在冠状动脉硬化发展过程中硒对内皮功能影响的模型的适宜性和一致性。猪和牛的内皮细胞作为研究硒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包皮环扎术的优缺点.方法 将施行包皮环扎术5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552例施行包皮环扎术的患者手术时间(6.83±3.12)min,术中无出血,术后出血量(0.11±0.02)ml,结扎环脱落时间(424.23±27.81)h,术后发生感染3例(0.54%),术后疼痛强度尚可,外观光滑、流畅、无瘢痕形成.结论 包皮环扎术安全、有效,若无禁忌证时,施行包皮手术应首选包皮环扎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钙结合蛋白D28k(Calbindin—D28k,CaBP)在肾脏中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探讨其与增龄的关系及其表达量的变化。方法从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老年组织库选取24例中老年人尸检右肾组织标本,按年龄分为40-54岁中年组.70~101岁老年组:对老年组进一步分为70—79岁组、80~89岁组、≥90岁组。采用HE染色观察肾脏的组织学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观察肾脏中CaBP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增龄的相关性。结果(1)HE染色观察到正常人肾脏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及老年人肾脏的组织形态学改变。(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三组老年人肾脏中远曲小管、集合小管、近曲小管的CaBP表达有差异,肾脏皮质CaBP表达的累计光密度(IOD)值:中年组为572.3±233.8,老年组为364.4±175.4,70±79岁组为511.50±136.52.80~89岁组为243.34±112.37,≥90岁组为430.30±173.65。统计学分析显示:老年组肾脏皮质CaBP的表达低于中年组(P〈0.05),进一步分析80~89岁组CaBP表达低于70~79岁组(尸〈0.05),也低于≥90岁组(P〈0.05);70-79岁组与I〉90岁组比较。CaBP表达无差异(P〉0.05)。(3)在70~89岁,老年人肾脏皮质CaBP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r=-0.869,P=0.001)。(4)肾皮质中CaBP的表达高于肾髓质(P〈0.05)。结论肾脏皮质中CaBP的表达随增龄而减少,肾皮质CaBP的表达高于肾髓质,CaBP与细胞内Ca^2+浓度息息相关.CaBP表达的变化必然引起Ca^2+浓度的变化,从而导致正常生理功能的改变以及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与探讨包皮除去塑料套环在门诊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执行小儿包皮环切术的儿童共15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包皮环套术,对照组采用包皮环切术,对比两组儿童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伤口疼痛程度、水肿程度以及外观差异。结果通过对两组儿童的术中与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可得,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伤口疼痛程度、水肿程度以及术后外观差异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儿童包皮除去塑料套环进行包皮环切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儿童耐受性强、术后切缘美观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索心理护理在小儿包皮手术治疗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方法 100例小儿包皮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手术治疗,实验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可使实验组的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地促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应急机动卫勤分队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傅朝平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2):91-92
在信息化高技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大背景下,探讨了与战争形态相一致的军队医院应急机动卫勤分队和地方卫勤力量联合一体化卫勤保障趋势,包括:应急机动卫勤分队在预见性战场方向上军民兼容的医疗保障方式;各种突发事件中平战结合的卫勤保障模式等等,进而在新军事卫勤变革中继承和发扬人民战争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其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和MGMT蛋白在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标本中的表达,并选取60例子宫内膜正常的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P53蛋白和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并探讨P53蛋白和MGMT蛋白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53蛋白和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5.60,P<0.05;χ2=5.275,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χ2=9.818,P<0.05)及肌层浸润深度(χ2=12.23,P<0.05)有相关性;MGMT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χ2=14.67,P<0.05)和肌层浸润深度(χ2=16.90,P<0.05)也有相关性。结论:P53蛋白和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的病理特征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改良新型一次性使用包皮吻合器在包皮环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医院收治的包皮环切术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新型一次性使用包皮吻合器,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愈合时间、水肿程度、外观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2±1.3)min,平均出血量(0.9±0.2)ml,吻合钉及皮圈自行脱落时间(14.3±2.5)d,术后1个月中度水肿1例、轻度水肿1例,外观满意度为97.92%。结论包皮环切吻合器的出现使得包皮环切手术变得简单、高效,改进后的新型一次性使用包皮吻合器的操作更加便捷,患者术后痛苦更小,并发症更少,且患者对外观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包皮组织中a-Actin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98例3~25岁男性包皮组织中Actin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15岁前男子包皮表皮细胞中a-Actin的表达水平较高并保持恒定,包茎和单纯包皮过长的小Actin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15岁后单纯包皮过长的表皮细胞中的a-Actin表达明显下降,也较同年龄组的包茎明显降低。结论 性成熟前男子中包皮表皮细胞中a-Actin的表达水平较高,可能是一种参与男子外生殖器发育成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整形外科学原则对包皮环切术进行整形改良并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的优缺点做比较,从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治疗单纯包皮过长.方法 包皮环切过程中保留阴茎浅静脉及浅筋膜,仅环形切除内外板之间过长包皮皮肤,且对阴茎系带处采取V形切口,减少包皮系带的损伤,最后内外板切口连续对位缝合.结果 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治疗580例单纯包皮过长患者,手术后无出血和血肿、术区疼痛轻微、系带处无明显水肿感觉良好、包皮外形自然美观,部分病例随访3~6个月,延长射精潜伏期而性生活更加美满.结论 选择大于17周岁的单纯包皮过长患者,进行包皮环切整形改良术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妇幼保健》2017,(22)
目的研究Nrf2蛋白随小鼠卵巢增龄性改变后的表达和定位差异,探索Nrf2蛋白与卵巢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rf2蛋白在不同周龄小鼠卵巢组织中的定位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不同周龄小鼠卵巢组织中Nrf2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Nrf2蛋白主要表达在次级卵泡和窦卵泡的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中,其在生育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幼龄期和近绝育/绝育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凋亡蛋白Caspase3在育龄期小鼠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幼龄期和老龄期,抗凋亡蛋白Bcl-2在幼龄期小鼠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周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rf2蛋白可能参与了卵巢储备功能的调节,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性成熟前后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男性性成熟前后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对95例3~30岁的包皮标本中触觉小体的差异进行研究,观察和统计每个标本中触觉小体的密度,用卡方检验对各年龄组之间触觉小体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15岁前包皮中触觉小体密度达到最高,其后开始下降。各年龄组包皮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184,P=0.000)。结论15岁前男性包皮中触觉小体的发育与性成熟过程明显同步。其后,触觉小体密度逐渐减少,说明该小体在男子性成熟早期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a food guide’s shape on its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to convey nutritional information.MethodsA 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by manipulating the graph’s shape (circle, pyramid, or rainbow). Nutrition task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and eye-movement data (number/duration of fixations) to examine the efficiency of the formats. The data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chi-square, ANOVA).ResultsThere were no over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ats regard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Howev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ats in effectiveness regarding 3 of the 5 nutrition tasks (χ2s ≥ 7.044, Ps < .05). Furthermore, viewers' attention was drawn to different parts of the graph, depending on the format.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oosing different formats for practical nutrition communication does not play a major role in effectiveness or efficiency of this communication. However, different parts of the graph are more salient in various food guide formats.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比较青年人及老年人不同性别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后。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8例,分为青年组及老年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危险因素、症状特点、冠脉造影特点及预后。结果吸烟、饮酒是青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冠脉造影以单支病变或造影正常为多见。而老年人以多支病变为主,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预后差。结论针对不同年龄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包茎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20~29岁年龄组包皮标本62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包茎组28例和包皮过长组34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组包皮内板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统计每个标本二个区域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总数,对二区域触觉小体密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皱褶区中触觉小体密度分别为33.5%和20.4%.芋畀有极显著意义(P=0.003);光整区触觉小体密度分别为9.5%和9.2%,与同组皱褶区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26)。结论 包茎内板触觉小体多分布于皱褶区,其密度比包皮过长高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Forty smokers and forty nonsmokers were matched for age over the range from 21 to 76 yr. The battery of tests included: optometric refraction for near vision, scotopic sensitivity, simple and choice reaction time, visually 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s to targets flashing at 1 and 16 times/sec, EEG, and a perimetric test of color detection. Roughly the same number of smokers and nonsmokers required spectacle corrections, but smokers tended to require more plus correction. The mean scotopic sensitivity of the smokers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that of the nonsmokers. Reaction time tended to be poorer for the smoker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n the perimetry test and in the EEGs of the smokers and nonsmokers, an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visually evoked responses to either 1 or 16 flashes/sec. There was virtually no evidence of an increas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ith increasing ag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