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提出的。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者为纲,来分析归纳伤寒病的发展变化的一种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2.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4):22-22
1、八纲辨证的“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四对性质截然相反的证候。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阳主气,阴主血,两者相依而不相离。气虚无以化生则血少,气寒无以温煦则血凝,气少无以统血则亡血,气滞无以推动则血瘀;血虚无以载气则气少,血少无以濡养则气化火生燥,血脱气无依附则亡阳。故气病需察血,血病宜审气,气血多同病。  相似文献   

4.
1.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各种辨证都离不开脏腑。辨证的前提是要先确定病位.也就是疾病所在的脏腑。 2.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的病理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病位、寻求病因、推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9,(11):22-22
1.脾胃为仓廪之官.主纳饮食。化水谷.司中气。气虚表现为倦怠无力、行动气短、懒言、嗜卧。气滞则表现为脘腹胀满。  相似文献   

6.
7.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9,(10):22-22
1.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移热于小肠可见小便淋浊,或涩或痛,舌尖红,苔黄,脉数。  相似文献   

8.
1.肝为风木之脏,既能储藏有形之血,以血为体,又能疏泄无形之气,以气为用。2.肝血虚可表现为面黄唇淡,爪甲不华,目眩,脱发,手足麻木,筋惕肉,消瘦,舌质淡,脉细等。  相似文献   

9.
边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3):22-22
1、中医的辨证是指医生把经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加以分辨区别.进行归纳、综合.从而在致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趋势等方面作出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1、寒证或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证化热多见于外感病。例如患者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苔白等表寒证,寒邪入里与正气相争,进而化热,表寒证消失。出现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苔黄等里热证。  相似文献   

11.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11,(10):22-22
1.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桂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另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代表着外感热病在发展传变过程中。病邪逐渐由表入里,病位逐渐由浅入深,病情逐渐自轻而重的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6):22-22
1、阴虚证可见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诸症.阳虚证则见阳气不足、寒象蜂起诸症。 2、肾阴不足可表现为:颧赤唇红、口燥咽干、耳鸣、心烦、眩晕、骨蒸盗汗、五心烦热、噩梦遗精、腰肢酸软、便秘溲赤、舌红无苔少津、脉数无力等。  相似文献   

13.
1.清代医家吴塘在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温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的变化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   

14.
1.痰与饮的区别在于。饮清稀而痰稠浊。脾胃素虚。中阳不足,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倦七情等因素。使饮食之湿停而不消,化而为饮。  相似文献   

15.
1.督脉行于背部的正中,怠督一身阳经之经气,故称“阳脉之海”。可调节阳经的气血,充养脑髓。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1.津液能起到滋润濡养作用,流行于体内滋养脏腑,输注于孔窍濡养眼耳口鼻,流注于关节使之柔润滑利,渗于骨空填精补髓、养骨充脑。津液为病可概括为津液不足与津液不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1.奇经八脉,是指在十二经脉之外"别道而行"的8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 2.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人体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除带脉环腰一周、冲脉有一分支向下行走外,其余诸脉都是从下肢或少腹部向上行走。  相似文献   

18.
1.人体的经络联络脏腑与周身各处,具有运行气血的作用。 2.人体外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脏腑疾病也往往在所属经络的循行部位出现相应症状。  相似文献   

19.
1.肝为罢极之本,肝病患者易疲乏,不耐劳。肝内藏相火,火逆则头胀,面热,目赤,口干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