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和频发室性早搏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控制室性心律失常,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治疗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0.48%(38/42),利多卡因治疗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0.95%(34/4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胡倩 《中国实用医药》2014,(10):111-111
目的及时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并进一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观察,探讨相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0例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治疗药物包括:采用的溶栓药物、受体拮抗剂以及联合阿司匹林、急性心梗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波立维,并辅助使用中药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结果通常采用的溶栓药物、受体拮抗剂以及联合阿司匹林,并辅助使用中药对心肌梗死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较好,治疗后有160例患者完全康复,只有20例患者治疗无效。结论经过相关的治疗,医师合理的选用药物可以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预后,使患者的梗死部位相关血管再次畅通,心肌梗死得到有效的再灌主,并且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心肌梗死时各种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早期、晚期及各种治疗手段过程中均可并发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其发生和程度均不可预知,既可以是暂时性、无症状性,不用治疗,又可以是致死性、来势凶险.故长期以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究,心电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心脏埋藏式除颤仪治疗的初步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机制和治疗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种类、机制、治疗及近年来重要的大型临床试验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速室颤后急诊PCI的救治过程,研究急诊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13例中11例患者在急诊PCI后室性一tD律失常终止,2例在PCI后1d内又有室速的发生,通过加强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后室速消失,经随访1~12个月全部患者无再发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速室颤患者应尽早血流重建,开通罪犯血管,急诊PCI是终止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由于左室重构往往导致心肌重量的改变,通过药物干预可以抑制左室重构的发生及左室重量的改变.本文通过观察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药物干预治疗后的左室重量的变化,旨在探讨该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l)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23例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9例患者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6%.溶栓后冠脉再通时间为47~72 min,平均时间(53.6±15.7)min.冠脉再通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及其类型:19例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的19例患者中17例(占89.5%)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在0.5~2 h内,平均时间(1.2±0.74) h.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12例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3~18rain后绝大多数自行缓解,2例转为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缓解,其中9例为前壁或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出现下壁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对症处理后缓解;室颤1例,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00 mg后转复窦性心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肌梗死的部位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桐玲 《河北医药》2007,29(6):541-541
急性心肌梗死(AM1)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需积极控制,以减少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机会.本文总结了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胺碘酮治疗AM1并室性心律失常28例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5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持续的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结论制定完备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实施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有其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后改口服药治疗.结果 21例患者用胺碘酮治疗有效率达95.2%,Q-T间期轻度延长[治疗前(384±50)ms,治疗后(426±46)ms,P>0.05],有1例患者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低血压后改用利多卡因治疗,无T3、T4增高,无间质性肺炎及肝、肾功能损害,未发生尖端扭转室速.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后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后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再住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药物治疗后,治疗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内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聪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14-215
目的分析探讨18导联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间确诊的1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悉并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1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52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19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5例;38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2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附加右室和后壁导联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应常规加做右室导联和右胸导联v7、V8、vg。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杨波  樊冰 《云南医药》2001,22(2):80-8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抗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11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肌缺血预适应史与116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缺血预适应相比非缺血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心肌酶峰值低(P<0.05)、复杂室性早博发生率低(P<0.005)、病死率低(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及抗心律扮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药物再灌注治疗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0月医院AMI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进行药物溶栓,治疗组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比较再灌注后24h、7d QTd及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溶栓24h、7d后2组患者QTd比较,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24h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患者,可以减小QTd,减少心律失常起到心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破伤风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疾病的危急症之一.基层医院由于缺乏大型介入设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士配合医生做好药物的观察与护理尤显重要.笔者结合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的急性心肌梗死67份病历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多年在心内科的临床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过程中的用药观察与护理进行了总结,以期提高同级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治疗Ⅰ组(单独阿司匹林治疗组)30例和治疗Ⅱ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30例.结果 治疗Ⅱ组室性期前收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均优于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治疗Ⅰ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各项指标改善明显,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18导联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间确诊的3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悉并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3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04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6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0例;76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4发生室性心律失常,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附加右室和后壁导联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应常规加做右室导联和右胸导联V6、V7、V8。  相似文献   

17.
《抗感染药学》2016,(6):1411-1413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内科2014年2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治疗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77.50%高于对照组为47.50%(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较为显著,优于利多卡因,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及抗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112例心肌梗死前有心肌缺血预适应史与 116例无心肌缺血预适应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比非缺血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 (P <0 0 1)、心肌酶峰值低 (P <0 0 5 )、复杂室性早博发生率低 (P <0 0 0 5 )、病死率低 (P <0 0 1)。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有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手段日臻完善,冠状动脉造影等微创检查及治疗手段日益成熟,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意外,究其原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死亡首要原因,因此从心电图来寻找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兆十分必要。作者旨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者心电图出现缺血性J波,同时伴有电交替者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糖升高。方法对发病前无糖尿病病史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对该类患者未用降糖药物治疗,但随着心肌梗死的治疗,病情的好转,其血糖于8d后降至正常。结论血糖升高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