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约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可把疾病遗传给他们的后代。表现为双侧视网膜瘤或多灶性单侧瘤,有些病例为单侧单焦瘤或为无症状的基因携带者。约9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位点最先定位于人体染色体13q14。因有许多含有此臂而构成染色体缺失者发展成肿瘤。这种定位由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位点与酯酶D位点之间连锁的发现而得到证实。酯酶D是一种生物功能尚不清楚的酶,它存在于许多人的细胞内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肿瘤,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B 基因双拷贝突变也可产生 RB。携带RB 易感基因个体其它肿瘤发病率明显增加。RB 基因定位于13q14并已分离出来。已弄清RB 基因 DNA 顺序,可用 PCR 扩增二个多态位点周围侧翼顺序,对 RB 家系进行连锁分析。以往用基因内 DNA 探针对 Rb 进行产前和产后筛查,仍然有10~15%家庭或没有相关探针资料,或无关键成员 DNA 样本。本文报道一个家系,其特征是患儿几年前死于继发性肿瘤。用于扩增的 DNA 是从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报道两个家系4例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NPP),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4例神经均行详尽的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例1、例3及例4临床表现为反复牵拉、压迫、外伤后肢体无力和麻木;例2为例1的父亲,无临床症状体征;例4为例3的儿子.4例电生理检查均有广泛性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HNPP的重要筛查手段,及时诊断,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外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建立稳定有效的杂交系统,是对所有分子遗传学实验室的最基本的要求。经典的杂交系统,即Denhardts-Dextransulfate系统,配方复杂,成本昂贵,而且结果并不稳定。我们根据国外一些实验室的经验,同时对国内一些实验室的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磷酸盐杂交系统,经近100次实验证明,效果理想,而且成本低廉,实用性广,快速方便等都优于经典的杂交系统。  相似文献   

7.
建立稳定有效的杂交系统,是对所有分子遗传学实验室的最基本的要求。经典的杂效系统,即Denherdts-Daxtran sulfate系统,配方复杂,成本昂贵,而且结果并不稳定。我们根据国外一些实验室的经验,同时对国内一些实验室的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磷酸盐杂交系统,经近100次实验明,效果理想,而且成本低廉,实用性广,快速方便等都优于经典的杂交系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家系进行临床表型诊断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试验、vWF抗原、vWF活性、vWF胶原结合实验和多聚体分析对2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进行表型诊断.抽提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法扩增VWF基因的52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通过直接测序分析VWF基因突变.结果 2例先证者出血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延长,血浆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抗原、vWF活性、vWF胶原结合功能均显著降低,多聚体分析显示2例先证者多聚体均缺无,先证者A基因分析发现第17外显子的纯合插入突变g.82888_82889insCATG,导致740位蛋氨酸往后编码10个异常氨基酸后终止.先证者B基因分析发现第20外显子g.94865G>A(Trp856X)和第28外显子g.110698_110699delinsG导致1481位甘氨酸往后编码42个异常氨基酸后终止的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g.82888_82889insCATG纯合插入突变和g.94865G> A(Trp856stop)与g.110698_110699delinsG的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导致了2例先证者的3型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两个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眼科临床检查发现在这两个家系中只有先证者1人出现视力障碍,发病年龄分别为10岁和17岁。对这两个家系先证者使用24对有部分重叠的引物进行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全序列扩增分析。结果没有发现mtDNAG11778A、G3460A和T14484C3个常见的突变位点,而发现了与LHON相关的ND4G11196A同质性突变位点的存在,在167名正常对照只发现1例G11696A突变。结论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发现两个家系呈现独特的mtDNA多态性,都属于东亚单体型D4。不完全外显率和正常对照频率(1/167)表明G11696A突变本身不足以导致LHON的发生,说明其它因素在这两个LHON家系的表型表达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在这些家系mtDNA中缺乏影响重要功能突变位点的存在,排除了线粒体背景对LHON临床表型的影响。因此,核修饰基因、环境因素可能对两个中国G11696A突变家系的外显率和发病严重程度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症状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PCR扩增PKD1基因两侧和基因内SM6、16AC2.5、HBAP、KG8共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并采用中性聚丙烯酰胺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凝胶、常规变性PAGE凝肌、及含32%甲酰受、5.6mol/L尿素的PAGE凝胶进行电泳检测。结果:被检测家系疾病与PKD1连锁。在SM6位点上,中性胶检测Ⅲ4和Ⅲ1均为纯合子,在变性胶检测中则是杂合子。在常规变性PAGE凝胶电泳中,SM6位点扩增产物有很多杂带干扰结果分析,而在含32%甲酰受、5.6mol/L尿素电泳检测中无杂带干扰,主带很清楚。结论:联合应用多个微卫星标记对ADPKD进行连锁分析能有效地进行早期诊断。与中性胶相比,采用变性胶对微卫星标记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所获得的信息含量高;而采用32%甲酰胺、5.6mol/L尿素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更能有效地消除杂带,优于常规变性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法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家系进行症状前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或羊水DNA,PCR扩增与PKD1紧密连锁的SM6、AC2.5、CW 2 4个微卫星遗传标记,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对4个ADPKD家系的36名成员(包括1名胎儿)进行基因连锁分析,分析各成员与疾病连锁的单体型。结果36例家系成员中检出了3例临床无症状,B超未提示多囊肾的PKD1基因携带者,产前诊断显示胎儿为未携带致病基因的正常个体。结论联合应用多个微卫星位点对ADPKD进行连锁分析能够对ADPKD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两个X连锁隐性遗传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X-linked hypohidrotic ectodermal dysplasia,XLHED)家系进行ED1基因突变分析,为罹患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 综合应用序列分析及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方法,对两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ED1基因突变分析,并针对检测到的突变位点对女性成员进行检测.采集家系1胎儿的羊水细胞进行产前诊断,包括致病突变位点的分析、ED1基因内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位点的单倍型连锁分析、性别鉴定及核型分析.结果 家系1先证者缺失ED1基因第1外显子及下游2个STR位点DXS8269,DXS1422区域,其余外显子序列分析未见异常,其女儿为该缺失突变的携带者;结合连锁分析、性别鉴定及核型分析结果,家系1胎儿为男性非ED1基因缺失突变携带者,胎儿足月分娩后随访,为健康个体.家系2先证者经序列分析检测到ED1基因第3外显子c.463C>T(R155C)错义突变,母亲为c.463C>T(R155C)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 ED1基因第1外显子区域缺失和错义突变R155C是导致2个少汗性外胚层发育不全家系患者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ED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合单倍型分析,能准确地对该类家系提供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4个耳聋家系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变异的筛查,为家系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家系先证者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并对可疑基因变异采用Sanger双向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确定可疑致病变异后,对3个家系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100C>T(p.R34X)和c.642+4A>C复合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582G>A(p.W194X)和c.589G>A(p.G197R)复合杂合变异,家系3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1396_1398delAAC和c.1571T>C(p.F524S)复合杂合变异,家系4先证者检测到TMC1基因c.2050G>C(p.D684H)纯合变异,4个家系先证者父母均为携带者,其中c.642+4A>C、c.1571T>C(p.F524S)变异位点既往未见报道;产前诊断结果显示3个家系胎儿均不是患者,出生后随访至2019年9月,听力未见异常。结论TMC1基因变异是4个耳聋家系的可能致病原因,分子生物学的发现增加了对TMC1基因功能的认识并丰富了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两家系线粒体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发病机理及7445^G点突变在这类家系及散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中的发生率,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两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和14个感音神经性耳聋散发病例;抽外周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目的片段,分别以Alw 26Ⅰ、ApaⅠ及Xba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3243^G及7445^G点突变;行mtDNA 12S r RNA、tRNA^Leu(UUR)、tRNA^Ser(UCN)基因测序。结果 经酶切检测,两家系中12例为7445^G点突变阳性,其余6例及14例散发病例均为阴性,所有病例1555^G、3243^G点突变均阴性;7445^G点突变呈母系遗传。mtDNA测序显示,所有病例1555^G、3243^G点突变均阴性;酶切显示为7445^G突变阳性病例经基因测序均发现有(nt)7445A→G替换。结论 7445^G点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生率,而在散发病例中发生率很低;7445^G结合1555^G点7突变筛查对这类耳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3个先天性耳聋家系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及突变类型分析,为再生育的家庭提供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方法 对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3例先天性耳聋患儿抽取静脉血,提取DNA。先应用目标基因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耳聋基因相关的全外显子和相邻内含子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筛选相关变异基因并对其进行致病性分析。再应用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做基因突变位点验证。最后对第二胎需要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采集羊水进行位点验证。结果 家系1先证者中检出肌球蛋白XVA(myosinXVA,MYO15A)基因c.2075C>A、c.4520G>A、c.6668C>T和c.10250_10252del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中检出MYO15A基因c.5964+3G>A和c.7395+6T>G复合杂合突变。家系3先证者中检出缝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c.299_300delAT和c.109G>A复合杂合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和家系2胎儿的基因型均与先证者的不同,听力表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两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本及临床资料,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 RNA 4个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明确耳聋致病基因;结合STR位点分析方法排除产前诊断中胎儿DNA受母体基因组的污染。结果家系1先证者系GJB2基因109GA/235del C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为SLC26A4 IVS7-2AG/946GT复合杂合突变;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和家系2胎儿分别系109GA杂合突变携带者及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携带者。结论 GJB2基因109GA与235del C所形成的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DNA片段测序技术有助于寻找耳聋致病基因非热点突变,产前诊断和早期干预能避免耳聋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个X连锁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X连锁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家系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Sanger测序法筛查先证者 RS1基因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变异位点,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家系成员和100名无关正常人的相应位点,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该变异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人多囊肾病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 gene,PKD1)突变的特点,检测基因突变位点。方法25例多囊肾患者,正常对照16名,扩增PKD1基因的第44、45外显子的基因片段,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突变检测系统进行初筛,然后测序。结果发现1个移码突变(12431delCT)、1个无义突变(C12217T)、1个多态性(A50747C),突变检测率为8%(2/25)。结论检测到2个新的可能的致病突变:1个移码突变(12431delCT)、1个无义突变(C12217T)。  相似文献   

19.
慢性内芽肿疾病(CGD)患者的活性吞噬细胞不能借助于NADPH氧化酶产生过氧化物阴离子,该酶对吞噬细胞的杀菌活性十分重要。因此,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对CGD患者有致命的危险。已经确认CGD有四种遗传形式,但是大多数CGD患者都与X染色体(Xq10)有关。与Xq10有关的CGD患者X染色体编码糖蛋白gp91-phox(91kD糖蛋白)的CYBB基因位点经常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