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位置接近眼球的节点,物像放大倍率低,瞳孔保持生理性反应,不产生人工晶体震颤,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提高显著,广大患者愿意接受。我科1985年12月~1988年10月,共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30例(32眼),随访时间最长38个月,最短6个月,现将有关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白内障囊外摘除伴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已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治疗,目前临床应用的人工晶体主要是由聚甲基丙烯  相似文献   

5.
人工晶体进展到今天已40年,现已成为一种实用性技术。由于采用新型人工晶体,制造方法的改进和眼科医生经验的积累,使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工晶体已在儿童、青年以及各种眼病和全身病者置入,加以人们平均寿命明显延长,故严谨地考虑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眼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讨论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血(?)房水屏障影响的机制及评价其功能的方法。并藉此进一步比较不同类型、不同植入方式及固定部位的优劣,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7.
近10年来,国内已陆续开展人工晶体手术。取得了很好的复明效果。我院1987年12月起,用国产硅凝胶人工晶体及国产手术设备,开展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现将远期(18个月以上)效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主要器材: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提供的硅凝胶后房型人工晶体,+19D6枚,+  相似文献   

8.
人工晶体植入后血—房水屏障机能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9.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工晶体的材料、制作工艺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近年来,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国内逐渐走向普及。特别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并发症少、视力恢复满意,符合眼的生理功能,更为眼科临床工作者所重视。为了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现将我院从1987年2月至1989年3月植入的后房型人工晶体57例62眼的随访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共52例62眼,其中男性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5年10月~1988年2月,用蜀光医学工程研究所研制的弹性硅凝胶后房型人工晶体(PC 型),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不抛光,一期植入113眼。随访资料完整的107眼(94.7%),其中男性62眼,女性45眼;年龄17~81岁,以50~70岁者76眼(71.0%)占对大多数;老年障89眼(83.2%),外伤障14眼(13.1%),Fuchs 综合征4眼(3.7%)。观察3~29个月,平均10个月。矫正视力≤0.4者9眼(8.4%)、0.5~0.9者45眼(42.5%)、  相似文献   

12.
13.
为治疗患有远视的白内障病人,国外有学者采用超声乳化法摘除白内障,同时向囊袋内植入两片房型人工晶体(称piggyback)以达到正视,由此获得了一定经验。本文就此新技术的概况、适应证、人工晶体的选择和植入方法,术后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绍珍  廖瑞端 《中华眼科杂志》1995,31(1):19-21,T001
用Goldmann房角镜观察老年性 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半 年30只眼,结果显示,虹膜周边前粘连17只眼(56%)。15只眼中的20个襻与粘连的部位相应。睫状沟垂直轴位固定的人工晶体眼易发生虹膜周边前粘连,简要讨论了虹膜周边前粘发生的原因及后果,建议房角镜检查应列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常规。  相似文献   

15.
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对16只(16例)后囊膜完整的无晶体眼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的结果.术前的平均未矫正视力为0.06,术后半年,平均未矫正视力为0.53未矫正视力≥0.5的达62.50%,矫正视力≥0.5的占93.37%,≥1.0的占81.25%.术前角膜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平均2646个/mm~2,术后半年为1824个/mm~2,除一例外,其余可恢复立体视.无一例发生持续性角膜水肿和葡萄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果表明,只要掌握适应症和手术技术,在后囊膜完整的无晶体眼作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对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方式和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治疗患有远视的白内障病人 ,国外有学者采用超声乳化法摘除白内障 ,同时向囊袋内植入两片后房型人工晶体 (称 piggyback)以达到正视 ,由此获得一定经验。本文就此新技术的概况、适应证、人工晶体的选择和植入方法、术后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潘杰  刘永祥 《眼科》2000,9(3):144-146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对36例(40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进行房角、眼压、视力及眼底等检查。结果:虹膜周边前粘连发生率为82.5%,人工晶体固定形式中囊袋内与睫状沟固定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人工晶体水平位与垂直位之间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本组观察虹膜周边前粘连发生率虽高,但对眼压、视力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在我国四川首先将自己研制的硅胶后房型人工晶体应用临床,取得较好效果,这一技术的应用对我国人工晶体植入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我科自1987年10月—1989年3月共做50例,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采用四川蜀光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GNY515弹性硅凝胶后房人工晶体, 50例中,男32人,女18人;年龄最大81岁,最小3岁,平均56.5岁;右30眼,左20  相似文献   

19.
20.
我院共植入硅凝胶后房型人工晶体65眼,其中25眼因降压不当等原因,造成下袢植入困难,立即采用改进的方法,均1次顺利植入,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按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囊膜抛光后,将两根预置缝线打结,把2%甲基纤维素缓慢注入前房,使前房变为中深为止,术者右手用眼科镊夹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