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肾益精方水提物和醇提物化学指标及药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中药补肾益精方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化学成分指标含量以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骨矿密度的影响 ,考察化学成分指标与药效的相关性 ,探讨复方有效组分。方法 :分别采用水提和醇提工艺制备补肾益精方的提取物 ,用HPLC法测定淫羊藿苷和柚皮苷含量 ,并观察两种提取物预防性给药对切除卵巢诱导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的作用。结果 :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 ,且水提物的作用略强于醇提物 ,而水提物中的淫羊藿苷和柚皮苷的含量低于醇提物 ,淫羊藿苷和柚皮苷的含量与复方抗骨质疏松作用非正性相关。结论 :补肾益精方以水提为佳 ,复方中水溶性成分和醇溶性成分都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复方的提取工艺筛选以药效为指标较妥。  相似文献   

2.
药效学结合正交试验优选黄芩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选黄芩提取工艺,采用滤纸片法和抑菌率法测定黄芩水提物与60%乙醇提物的体外抑菌药效。以一测多评法测定4种有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分别以4种有效成分提取量的总评归一值和抑菌率为指标,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提取2次,每次2 h,加水倍量依次为12,10,该优选工艺所得提取物有较高的抑菌药效,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鲜、干鱼腥草的药理活性。方法通过体外抑菌法实验,考察鲜、干鱼腥草的抑菌作用;二甲苯致小鼠耳炎症实验,观察鲜、干鱼腥草的抗炎作用;采用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实验,观察鲜、干鱼腥草的止咳作用。结果鱼腥草鲜、干药材的水提取物的大小剂量组和醇提物的大剂量组均有较好的抑菌、抗炎和止咳的作用,其中鲜品水提物大剂量组药效作用最优。结论鱼腥草鲜品抑菌、抗炎和止咳药理活性优于干品,水提物药理活性优于醇提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栓的两种提取工艺流程.方法:采用水煎分提法和醇提加酸沉法制成栓剂,测定浸膏得率和黄芩苷含量,体外平皿抑菌法测定抑菌作用.结果:不同提取方法对浸膏得率和黄芩苷含量及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均有一些影响.结论:不同工艺制备黄连解毒栓各具优点,生产中根据设备条件而定.  相似文献   

5.
黄连解毒栓不同提取方法及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栓的两种提取工艺流程。方法:采用水煎分提法和醇提加酸沉法制成栓剂,测定浸膏得率和黄芩苷含量,体外平皿抑菌法测定抑菌作用。结果:不同提取方法对浸膏得率和黄芩苷含量及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型链球菌,绿脓杆菌抑制作用均有一些影响。结论:为黄连解毒栓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香薷、苏州荠芋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石香薷、苏州荠芋水提物和醇提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石香薷水提物抑菌作用显著强于醇提物;苏州荠荸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抑菌作用相近;苏州荠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最小抑菌浓度为0.125g/ml。结论:苏州荠等水提物和醇提物与石香薷的水提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苏州荠芋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黄花黄芩药材、水提物和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并借助于二阶导数谱及二维相关红外光谱(2D-FT-IR)进行分析。结果:黄花黄芩药材及其提取物有着各自稳定的光谱特征,谱图中位于1615cm~(-1)的芳环骨架振动峰是判断黄芩苷在不同黄花黄芩样品中含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而相应的二阶导数谱图可以大大提高原始谱图的分辨率。黄花黄芩药材经过提取,以黄芩苷为代表的主要活性成分得到有效富集,两种提取物中黄芩苷的含量明显增高;黄花黄芩醇提物中黄芩苷的含量又明显高于其水提物。结论:FT-IR能够简便、快速地提供药材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半定量信息,从而为后续的化学成分分析和药材提取分离工艺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大黄、黄芩、连翘复方用于皮肤消毒的最佳提取工艺和配方比例。方法:以抗菌成分为有效指标,筛选药材提取纯化工艺,通过体外抗菌实验考察复方提取物对易致皮肤感染的三种细菌的抑菌能力以筛选最佳的配方比例。结果:大黄、黄芩、连翘按本提取工艺以原药材比例为2∶1∶2制备的复方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结论:本复方工艺简便,有效成分含量高,配方抑菌效果好,可用于新型中药皮肤消毒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产地(河北、山西、大连)黄芩醇提物与水提物抗炎药效差异。方法:建立干酵母致大鼠足跖肿胀动物模型和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动物模型,观察不同产地黄芩醇提物与水提物对炎症模型肿胀度的影响。结果:小鼠耳肿实验,大连水提物抑制小鼠耳廓炎症优于醇提物(P〈0.05),山西、河北醇提物抗炎药效优于水提物(P〈0.05),且山西、河北醇提物在所有提取物中表现出较好的抑制耳廓炎症作用。大鼠足肿实验总体抗炎疗效比较,各个产地的黄芩醇提物均较同产地的水提物表现出较优的抑制肿胀作用(P〈0.05),河北醇提物具有较好抑制炎症作用(P〈0.01)。结论:3个产地黄芩醇提物和水提物均有一定的抑制炎症作用,产地为河北的黄芩醇提液在3种产地中具有较强的抑制急性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复方芸香片的体外抑菌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芳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971-972
目的:实验研究复方芸香片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抑菌实验,观察复方芸香片及其组成的水提物、醇提物对所选用的8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相对抑菌浓度作用程度。结果:醇提的复方芸香片对化脓性链球菌、藤黄入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均有同等的较弱的抑菌作用。复方芸香药材醇提物对上述细菌的抑菌作用大为增强,其中最强的是前两种,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群链球菌。芸香醇提物对前4种菌的抑菌作用也较强。H对上述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复方芸香片对一般细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金蕾复方醇提工艺条件。方法以金蕾复方药液对胆汁淤积小鼠模型的干预效果为指标筛选最佳提取溶媒,以当药黄素、当药醇苷含量及干膏率为综合考察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对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优化,筛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金蕾复方醇提最佳工艺条件为: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8,提取时间为1 h,提取次数为2次。结论本试验优选的提取工艺保证了金蕾复方的药效,简单合理、稳定可行,可用于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鳖甲水提物和醇提物总氨基酸及寡肽类成分含量及两种提取物对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考察两种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探讨鳖甲提取工艺及有效组分。方法:分别采用水提和醇提制备鳖甲药材的提取物,分别以谷氨酸和鳖甲七肽为标准物质建立总氨基酸和寡肽类含量测定标准曲线,测定鳖甲水提物和醇提物总氨基酸和寡肽类含量,并按照单胺氧化酶试剂盒说明书测定两种提取物对体外MAO活性作用。结果:水提法和醇提法的浸膏得率分别为20.6%和5.4%;鳖甲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寡肽类含量分别(48.13±3.27)%和(20.17±2.49)%;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3.68±1.76)%和(55.88±2.41)%;水提物和醇提物均具有抑制MAO活性作用,MAO抑制率分别为(65.12±1.34)%和(50.95±1.13)%。结论:鳖甲水提物浸膏得率及寡肽含量均大于醇提法;总氨基酸含量则是醇提物高于水提物。二者均有抑制MAO活性效果,且水提物的MAO抑制效果略优于醇提物;提示鳖甲中寡肽类成分和总氨基酸类成分都具有抑制MAO活性作用,且水提物效果更佳,因此鳖甲以水提为佳,推测寡肽类成分和氨基酸类成分可能均为其有效物质。  相似文献   

13.
超声循环提取黄芩中黄芩苷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超声循环提取黄芩中黄芩苷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用最优提取工艺与传统的醇提酸沉法比较。方法:用正交设计结合单因素分析方法考察超声循环提取黄芩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含量。以黄芩苷的收率为考察指标。结果:各因素对黄芩苷收率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次数〉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其中提取次数为显著性影响因素(P〈0.01),最佳提取工艺为:80目黄芩粉末,60%乙醇40℃超声循环提取3次,每次40min,超声功率为100w。超声循环法优于传统的醇提酸沉法。结论:超声循环提取法是一种高产率、低成本、操作简单、污染小的中药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大鼠肝损伤的疗效,并初步探讨二者疗效差异的原因.方法:用TLC初步比较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成分差异,HPLC测定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中栀子苷和大黄素的含量,并以D-氨基半乳糖(D-GalN)复制大鼠肝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乙醇提取物高剂量预防组、乙醇提取物低剂量预防组、水提物高、低剂量组.水提物和醇提物的高、低剂量分别以预防性ig高剂量1.67 g'kg-1、低剂量0.84 g·kg-1给药7d,对照组正常饮食.8d后观察提取物对大鼠血清肝损伤指标的影响,对肝组织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茵陈蒿汤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成分存在差别,但二者均具有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其中水提物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含量(P <0.05,P<0.01),改善了肝脏的炎症病理状态.醇提物对血清AST,ALT,ALP等部分指标有所改善(P <0.05,P <0.01).但水提取物中栀子苷和大黄素的含量均低于醇提取物.结论:以药效为指标,茵陈蒿汤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水提取工艺为佳.  相似文献   

15.
不同提取方法对养血软坚方的指标成分及主要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养血软坚方提取物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及其抗炎镇痛作用,确定养血软坚方的提取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常规水煎提取、乙醇回流提取和乙醇渗漉提取法制备养血软坚方的提取物,以芍药苷和龙胆苦苷为化学指标成分,采用HPLC测定其含量,并以热板法和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模型评价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提取物的镇痛和抗炎作用。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提取中龙胆苦苷含量基本相等,而芍药苷在醇渗漉提取物中含量明显高于醇回流提取物,水煎提取中含量最低。水煎提取物镇痛作用最强,醇回流提取物次之,醇渗漉提取物最弱;三者的抗炎作用相似。结论:养血软坚方以水煎提取方法为宜,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的选择需结合复方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敷胸巴布贴醇提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敷胸巴布贴的醇提工艺。方法:以大黄素、黄芩苷、桑辛素含量及浸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敷胸巴布贴醇提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大黄素及黄芩苷含量,流动相分别为甲醇-0.4%磷酸溶液(80∶20),甲醇-0.4%磷酸溶液(47∶53),检测波长分别为254,280 nm。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桑辛素含量。结果:最佳醇提工艺为加6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3 h。大黄素、黄芩苷、桑辛素质量分数及浸膏得率分别为0.19%,3.61%,0.51%,31.19%。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有效成分提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正交设计实验对黄芩中黄芩苷醇提方法优化,研究黄芩苷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运用正交设计法,以黄芩苷的含量为指标考察颗粒径数、溶剂乙醇浓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黄芩苷提取收率的影响.实验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按照药典规定通过HPLC法进行.结果:正交设计试验优选乙醇回流提取黄芩苷的最佳提取条件:黄芩粉末20目、乙醇浓度60%、第1次回流提取时间2h,第2次回流提取时间0.5h.结论:本工艺设计合理,方法简便实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黄芩苷的提取率为9.81%,比传统的回流提取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多种指标考察优化妇康乐胶囊的醇提工艺。方法:分别以丹参、赤芍、败酱草、大血藤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芍药苷和绿原酸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妇康乐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妇康乐胶囊的最佳醇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h。结论:丹酚酸B、芍药苷、绿原酸含量3个指标可用于综合考察妇康乐胶囊醇提工艺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黄芩酒炙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含量变化与其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优选黄芩酒炙的最佳炒制时间。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酒炙过程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8 nm;以脂多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检测黄芩酒炙过程中抗炎活性的变化情况,结合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含水率等指标,采用聚类分析和线性回归对指标成分含量-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芩苷为黄芩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在酒炙过程中,黄芩苷质量分数、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及其抗炎活性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炒制18 min时,黄芩苷质量分数达到峰值14.33%,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达到最高点63.00%,此时抗炎活性达到最高值92.96%。结论:在黄芩酒炙过程中,炒制时间对其黄芩苷含量及药效活性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黄酒闷润后最佳炒制时间为18 min。  相似文献   

20.
乌蕨不同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乌蕨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浸4定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乌蕨醇提物、水提物抑菌作用明显强于其乙酸乙酯提物、丙酮提物、正丁醇提物。结论:各提取物均有一定抑菌作用,乌蕨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