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氧化氮 (NO)是由正常内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能维持血管舒张和血循环内环境稳定。目前研究认为 ,在血管术后再狭窄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 NO在血循环的作用及其与 NO供体、转基因技术等对术后防治血管术后再狭窄 (RS)的进展作一综述 ,为探索防治再狭窄的临床治疗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移植静脉再狭窄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CABG术后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与一氧化氮(NO)的功能异常相关,2004年7月至9月本研究采用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模型,应用含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重组腺病毒(AdCMVeNOS)转染移植静脉的方法,探讨eNOS基因防治静脉移植血管再狭窄的作用及其机制,为移植静脉再狭窄的防治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放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NO和ET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放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NO和内皮素(ET)水平变化,探讨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24只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0、10、20Gy放射剂量(^32P),术前3d、术后3、7、14、28d耳缘静脉各抽血4ml,分别测量NO、ET—1浓度,观察其水平变化。结果:术后NO水平内放射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10Gy、20Gy之间相比未见显差目。结论:内放射治疗可能是通过增加NO、降低ET—1含量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防治RS;血浆NO、ET—1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一种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eNOS基因转染预防静脉移植血管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含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重组腺病毒(Ad5CMVNOSⅢ)转染静脉移植血管、观察eNOS基因预防静脉移植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将21只杂种犬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Ad5CMVLac—Z(含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重组腺病毒)对照组和Ad5CMVNOSⅢ干预组。在犬颈静脉、颈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中分别应用Ad5CMVNOSⅢ病毒液或Ad5CMVLac—Z病毒液常温浸泡法感染静脉移植血管30分钟,术后28天病理切片观测移植血管新内膜增生状况。结果 与正常犬颈外静脉相比,手术对照组、Ad5CMVLac—Z对照组和Ad5CMVNOSⅢ干预组颈外静脉移植血管内膜/中膜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但Ad5CMVNOSⅢ组内膜/中膜比显著低于另外2个对照组(P<0.05),新内膜增生明显减轻。结论 Ad5CMVNOSⅢ感染静脉旁路移植血管对预防再狭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是血管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 ,是治疗血管狭窄、阻塞的主要手段 ,但由于存在术后血管再狭窄现象 ,直接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血管生物学的飞速发展 ,利用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基因及反义内皮素(endothelins ,ET)核酸防治血管再狭窄已引起整个血管外科界的高度重视 ,并在一些侧面展示出十分诱人的研究前景和临床应用价值。现就近几年基因治疗血管再狭窄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合性回顾。1 狭窄机理自体静脉…  相似文献   

6.
去势对雄性大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系统观察血管外膜细胞在血管成形术 (PTA)后再狭窄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通过复制去势模型对照观察雄激素对再狭窄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复制雄性SD大鼠的去势模型及颈总动脉再狭窄模型 ,于术后 3、7、14、2 8d不同时间点取材 ,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并以电镜观察血管狭窄情况。 结果 :PTA术后 3d增殖细胞首先出现在血管外膜 ,并发生表型转变 ,术后 7d时外膜细胞增殖最明显 ,并向内膜迁移 ,术后 14d外膜细胞增殖减少 ,增殖细胞集中于中膜及新生内膜。各观察时间点 ,去势雄性大鼠的血管外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血管狭窄程度 ,均较未去势组大。以 14d组为例 ,血管外膜面积 [(35 6 6± 337) μm2 vs (2 75 1± 4 0 1) μm2 ,P =0 .0 0 8],新生内膜面积 [(35 5 3± 4 77) μm2 vs (2 75 7± 4 35 ) μm2 ,P =0 .0 2 5 ],血管狭窄程度 [(76± 2 ) %vs (6 0±8) % ,P =0 .0 0 5 ],外膜细胞增殖指数 [(2 9± 2 ) %vs (13± 1) % ,P <0 .0 0 1]。 结论 :PTA术后血管外膜细胞增殖、迁移参与了再狭窄的形成。生理状态下体内雄激素可以减轻血管再狭窄程度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血管外膜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是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临床表现。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成形术等, 但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有较高的发生率, 严重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的预后。本文就LEASO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最新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对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预防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管再狭窄的预防、治疗措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近期可以获得理想的血液再灌注,但30%~40%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并需要选择其他介入治疗方法。本文介绍目前血管再狭窄各种治疗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旨在提高对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血管内放射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后再狭窄 ,动态观察其对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防治再狭窄的可能机理。方法  4 0只兔行CEA后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给予 0Gy、10Gy、2 0Gy及 4 0Gy放射剂量的3 2 P ,于术后 3d、7d、14d、2 8d及 5 6d分别处死动物 ,取出血管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除 3d及 7d外 ,对照组发生明显内、中膜增生及管腔狭窄 ,而内放射组可见内、中膜增生明显受抑制 ,管腔面积缩小显著减轻 (P<0 .0 5 )。SMC凋亡率和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阳性细胞均于术后 3d增加 ,7d时达高峰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2 0Gy和 4 0Gy的作用明显强于 10Gy组 (P<0 .0 1)。结论 内放射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SMC增殖、迁移 ,诱导SMC凋亡 ,防治再狭窄 ,并且随剂量呈递增效应 ;球囊损伤后早期以细胞增生和凋亡为主要表现 ,晚期表现为内、中膜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小血管吻合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原因的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小血管吻合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诊断及防治,分析1985年8月~1997年12月314例小血管吻合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病例,其中发生组织坏死及部分坏死152例,占48.4%。发生危象后保守治疗144例,坏死104例;手术探查170例,坏死48例。随访86例,随访时间为6周~7年。结果发现,发生危象后又建立正常血循环者,术后组织恢复与未发生危象者无明显差别;而发生危象后血循环不佳,靠建立侧支血循环成活者,术后多出现伤口愈合不良,肿胀时间长,组织有不同程度萎缩及感觉恢复较差等。认为,血管吻合技术及术后防血管痉挛处理,对预防小血管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十分重要;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1.
动脉旁路术或介入方法治疗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 ,可达到较好的早期治疗效果 ,然而术后 3~ 6个月内 ,约 30 %~ 50 %的病人发生血管再狭窄[1 ,2 ] 。研究表明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的过度增殖可能是血管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 ] ,如何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成为防治血管再狭窄的关键。我们通过反义核酸技术特异性抑制内皮素受体 (endothelinreceptorA ,ETAR)的表达 ,以达到抑制VSMC增殖的目的 ,为血管再狭窄的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后重度再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颈动脉再通手术治疗后发生严重再狭窄而二次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其中CEA术后再狭窄3例,CAS术后再狭窄12例,均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果对于CE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脑保护下CAS手术(2例)、球囊扩张(1例);对于CAS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再次行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7例)、球囊扩张(3例)、再次行脑保护下CAS术(2例)。患者围术期无脑卒中或死亡发生。1例CAS术后再狭窄患者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6个月随访再次发生颈动脉再狭窄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接受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术后随访1年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其余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脑卒中或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外颈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度再狭窄的患者,需注意个体化治疗方式,围术期疗效及中期再狭窄复发率较满意,但仍需密切随访,注意再狭窄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血管壁重塑与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及调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改变和调亡与血管壁重塑的关系。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模型,分析再狭窄血管壁形态和结构变化,研究中膜、内膜VSMC的表型改变,检测各个时间段内膜和中膜层VSMC调亡。结果 再狭窄血管腔面积与血管壁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9250,P=0.0024),再狭窄血管的管径较对侧明显缩小(P=0.0001)。中膜VSMC表型主要以收缩型表型为主,血管壁内膜的VSMC的表型发生动态变化。中膜与内膜VSMC调亡峰值基本一致,中膜VSMC调亡指数明显高于内膜(P=0.0061)。结论 血管壁重塑在血管重建再狭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血管壁重塑过程中调控VSMC的表型转化和调亡可能控制血管壁的不适重塑,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皮素 (endothelin -1,ET -1)、一氧化氮 (NO)在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性肺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腹部敷贴法感染血吸虫尾蚴形成血吸虫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 ,模型组 (M组 ) 10只和正常对照组 (N组 ) 10只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动物模型的肺组织中的ET -1、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进行定位性研究 ,并以正常兔作对照。结果 感染血吸虫尾蚴 12 0d后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成功 ,模型组肺组织中ET -1、NOS阳性细胞的表达均明显增多 ,染色增强 ,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示两组光灰度值和光密度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ET -1、NOS在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兔肺血管中的表达明显增强 ,表明ET -1、NO在血吸虫病门脉高压性肺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高脂内环境下聚乙醇酸(PGA)可降解血管外支架对自体移植静脉(VG)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建立高脂血症(HLP)兔颈内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实验组VG应用PGA外支架保护,而对照组VG无外支架保护;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8、12、20周获取VG,比较两组VG的再狭窄率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一氧化氮(NO)生成量和组织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有4支VG出现再狭窄,而实验组无再狭窄。术后实验组VG与对照组比较:eNOS蛋白表达、NO生成量显著升高(P<0.05),脂质沉积明显减轻,内皮完整性较好,术后12、20周内、中膜增厚显著减轻(P<0.05)。结论高脂内环境下PGA外支架可有效预防VG再狭窄,作用可持续至外支架降解后。其机制与外支架保护和改善内皮功能,抑制VG的非适应性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行支架植入术的84例L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均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支架植入术后是否发生血管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38)和无再狭窄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25-(OH)D水平;分析再狭窄LASO患者临床特征与外周血25-(OH)D水平的相关性,以及外周血25-(OH)D水平对LASO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84例LASO患者中,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为45.24%(38/84),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8.15±4.84)个月。再狭窄组有吸烟史、有糖尿病史、发生下肢双侧病变、发生下肢完全闭塞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无再狭窄组,下肢血管病变长度长于无再狭窄组,而外周血25-(OH)D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再狭窄组患者的外周血25-(OH)D水平与糖尿病史、下肢血管病变长度、下肢双侧病变情况、下肢完全闭塞情况均呈负相关(P<0.05),与吸烟史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下肢血管病变长度、下肢完全闭塞是LASO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25-(OH)D水平是LASO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25-(OH)D水平早期评估LASO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744~0.972),最佳临界值为9.00 ng/ml,约登指数为0.619,灵敏度为86.05%,特异度为78.96%。结论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与外周血25-(OH)D水平密切相关,外周血25-(OH)D可作为预测L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可靠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防治的最新进展。方法从药物洗脱支架、血管腔内照射、药物治疗及间充质干细胞四方面总结防治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结果 4种方法都可以降低置入血管支架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虽然许多防治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效果明显,但由于存在诸如安全性、动物模型、实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满意。结论再狭窄的防治研究应充分考虑导致其发生的诸多因素和环节,尽可能同时打断导致再狭窄的多个环节或因素的作用,以期更有效地防治其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的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肺平均动脉压(PMAP)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在无菌操作下暴露左侧星状神经节,置入并固定硬膜外导管,使其一端开口位于星状神经节附近,另一端自颈背部穿出。置管一周后,选择恢复健康兔2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均为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组(G)、单纯缺氧组(H)、缺氧 星状神经节阻滞组(HG)。用直接测压法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肺血管内皮eNOS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N组比较:G组PMAP无明显变化,H组、HG组PMAP显著升高(P<0.05),H组、G组、HG组eNOS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HG组比较,H组PMAP显著下降(P<0.05),eNOS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兔的MPAP,其机制与星状神经节节后纤维分泌eNOS有关,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可能成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因子-kappaB(NF—κB)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国内、外近5年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在血管成形术后NF-κB可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凋亡减少,导致血管内膜过度增生。结论NF—κB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下肢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NO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膝下ASO患者40例(46肢),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h、24h、1周及1个月、3个月的血浆ET-1及NO水平的变化。患者术后3个月常规行患肢CTA检查,与术前影像学资料比较,判断是否发生血管再狭窄,并分析血管再狭窄与血浆ET-1及NO水平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h血浆ET-1较术前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h至1周维持在较高水平;CTA检查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36例(40肢),血浆ET-1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并维持至术后3个月;而CTA检查发现血管再狭窄者4例(6肢),血浆ET-1术后1个月再次升高,术后3个月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O水平变化与ET-1相反。结论:ASO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动态监测血浆ET-1及NO水平,对预测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