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氯诺昔康抑制人工流产术后子宫收缩疼痛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8mg术前静脉注射对静脉麻醉以及人工流产术后子宫收缩疼痛的作用.方法:80例行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诺昔康组术前10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对照组术前10min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的用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补救镇痛药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中异丙酚的用量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疼痛评分氯诺昔康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救镇痛药在对照组使用比例更高(P<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并不影响人工流产手术中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可明显缓解术后子宫收缩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氯诺昔康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将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健康早孕妇女150例随机分成Ⅰ~Ⅴ组,各30例。均以丙泊酚2~2.5mg/kg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Ⅰ组:术前30min静脉予氯诺昔康0.08mg/kg;Ⅱ组:术前30min静脉给予氯诺昔康0.16mg/kg;Ⅲ组:术毕即静脉予氯诺昔康0.08mg/kg;Ⅳ组:术毕即静脉予氯诺昔康0.16mg/kg;Ⅴ组:术前30min及术毕予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记录各组丙泊酚总用量,观察术后10、20、30及60min患者宫缩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呕吐情况,术中呼吸抑制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减少,VAS在术后10、20、30及60min评分均较小,与另外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相比较,丙泊酚的总用量和各个时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用药组(Ⅰ及Ⅱ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好于术后用药组(Ⅲ及Ⅳ组),Ⅰ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最低。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时,术前30min静脉注射0.08mg/kg氯诺昔康镇痛效果最佳,不良反应最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氯诺昔康对手术致痛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7组:注射用水组、氯诺昔康组、手术致痛组及氯诺昔康预处理组4组(分别于致痛前 20 min腹腔注射氯诺昔康0.33,1,3,9mg/kg).3 h 后取出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FLlN),观察 Fos 蛋白的表达.结果 手术致痛组脊髓背角浅层I~Ⅱ层Fos蛋白大量表达.氯诺昔康可减少 Fos 蛋白表达,并呈量效关系.结论 氯诺昔康对手术致痛引起的脊髓背角Fos蛋白的表达能产生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对手术致痛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江  程桥 《当代医学》2013,(16):22-23
目的观察地佐辛在雌激素干扰下对切口痛大鼠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对地佐辛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去卵巢手术组、雌激素组、地佐辛组和雌激素+地佐辛组。去卵巢手术组摘除双侧卵巢不做任何处理;雌激素组:在造模前二个小时经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0.2mg/100g);地佐辛组:在造模后经尾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100g);雌激素加地佐辛组:在造模前二个小时经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0.2mg/100g;在造模后经尾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100g;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方法对其进行行为学评价,并于术后2h将大鼠处死取其脊髓膨大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研究脊髓背角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去卵巢手术组比较,地佐辛组,雌激素组,地佐辛+雌激素组累计疼痛评分均下降(P<0.05),同时c-fos表达量也明显减少(P<0.05);同雌激素组比较,地佐辛组以及地佐辛+雌激素组累计疼痛评分以及c-fos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同地佐辛组比较,地佐辛+雌激素组累计疼痛评分以及c-fos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单独应用对c-fos表达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但雌激素对地佐辛的镇痛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炎症痛大鼠脊髓神经元nNO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各组大鼠均在右后脚趾部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0.1ml,其中Ⅱ~Ⅴ组大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前25min分别向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ml、含有2mg/kg,4mg/kg和8m/kg的氯诺昔康2ml。记录注射福尔马林后0~5min和15~60min的累计疼痛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神经元nNOS阳性信号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结果:氯诺昔康抑制福尔马林Ⅱ相反应(P<0.01),对I相反应无影响(P>0.05);nNOS平均积分光密度值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Ⅴ组分别与Ⅰ组和Ⅱ组比较均降低,Ⅲ~Ⅴ组间比较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可能通过抑制脊髓神经元nNOS表达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与地佐辛在临床常规剂量下行超前镇痛对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清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ASAI-II级),分为3组(n=30),分别于麻醉前30 min,帕瑞昔布钠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地佐辛组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和生理盐水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组术后均未行术后镇痛,分别记录每组患者术后0.5、2和6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于上述3个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的血清β-内啡肽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帕瑞昔布钠组和地佐辛组术后0.5、2、6 h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明显减低(P<0.05),帕瑞昔布钠组与地佐辛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帕瑞昔布钠组和地佐辛组血清β-内啡肽水平明显降低(P<0.05),帕瑞昔布钠组与地佐辛组比较,β-内啡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甲状腺手术,帕瑞昔布钠40 mg与地佐辛5 mg超前镇痛均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抑制术后应激反应,且其镇痛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地佐辛对切口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地佐辛组,氟比洛芬酯组,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方法对其进行行为学评价..结果:同生理盐水组比较,地佐辛组,氟比洛芬酯组,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累计疼痛评分均下降(P〈0.05)、、结论:地佐辛、氟比洛芬酯均能明显抑制切口痛大鼠疼痛反应,而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大鼠慢性关节炎疼痛模型上,观察氯诺昔康对大鼠脑脊液谷氨酸含量的影响,探讨氯诺昔康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方法制作大鼠慢性关节炎疼痛模型,腹腔内注射氯诺昔康用药2周,测定用药前后踝关节直径,运动评分,屈、伸关节疼痛试验评分,用高效液相色谱-异硫氰酸苯酯衍生法测定用药前后脑脊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1)氯诺昔康用药2周运动评分高于非用药组(P〈0.05),踝关节直径和屈、伸关节疼痛试验评分低于非用药组(P〈0.05);(2)氯诺昔康用药2周脑脊液谷氨酸含量低于非用药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可治疗慢性关节炎疼痛,降低脑脊液谷氨酸合成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对腹腔镜输尿管手术患者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行腹腔镜输尿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A组)和术后镇痛组(B组),每组30例,均采取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A组在麻醉诱导前20min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手术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B组在麻醉诱导前2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手术后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mg。两组术后均未使用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单盲评估患者术后0.5、1、2、4、8、12h的疼痛感觉程度,并观察与氯诺昔康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4h内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4h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腹腔镜输尿管手术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预防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有效性.方法 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手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 mg为观察组;B组15例手术前未用药为对照组.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A组低于B组(P<0.05).结论 手术前静脉注射氯诺昔康16 mg超前镇痛,可以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赵琳  章燕  岑建文 《医学综述》2013,19(11):2094-2096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用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怀来县中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96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成超前镇痛组和术后镇痛组,各48例。超前镇痛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子宫切除后残端缝合时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并于切皮前在每个切口周围用0.5%罗哌卡因3 mL进行阻滞、术毕拔套管时盆腔喷洒0.25%罗哌卡因15 mL;术后镇痛组在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插管后单纯给予静脉滴注地佐辛0.1 mg/kg。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并记录术后止痛药的需求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超前镇痛组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镇痛组。超前镇痛组没有患者术后需要止痛药,术后镇痛组却有9例。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术前应用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能起到超前镇痛作用,可安全、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切口痛大鼠脊髓水平的超前镇痛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K组)、模型组(M组)、术前组(Y组)、术后组(H组),每组8只。K组不做任何处理,M组只做切口痛模型,F组在术前30min尾静脉注入帕瑞昔布钠12mg/kg,H组在术后30min尾静脉注入帕瑞昔布钠12mg/kg。术后4h取脊髓膨大处,用ELISA方法测量TNF-α的含量。结果与K组比,M组、Y组、H组脊髓TNF-α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与M组比,Y组、H组脊髓TNF-α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H组比,Y组脊髓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能通过抑制切口痛大鼠脊髓TNF-α的表达表现出超前镇痛作用,且术前用药效果明显优于术后。  相似文献   

13.
赵琳  王建芳  赵金石 《医学综述》2013,19(6):1141-1143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佐辛联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怀来县中医医院就诊的90例择期腹腔镜子宫切除患者进行完全随机分为A组、B1组和B2组,每组各3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结束前30 min子宫切除后残端缝合时,A组静脉滴注地佐辛0.2 mg/kg、B1组地佐辛用量为0.1 mg/kg、B2组地佐辛用量0.15 mg/kg;另B1、B2两组且均在切皮前切口周围0.5%罗哌卡因阻滞、术毕拔套管时盆腔喷洒0.25%罗哌卡因15 mL;并分别在术后的0.5、2、6、12、24 h记录患者在安静和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程度例数、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术后镇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B1、B2组术后疼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拔管期躁动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三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用地佐辛0.1 mg/kg联合罗哌卡因超前镇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小剂量应用对术后苏醒影响小且可减少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被纳入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气管插管前20min静脉预先注射氯诺昔康16mg;对照组气管插管前2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观察患者术后30min,1、2、4、6、8、12h各时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VSA评分维持较低水平,4、6、8、12h的V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兰  陈培  郁丽娜 《吉林医学》2011,(34):7205-7207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利多卡因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痛觉行为和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1(NR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手术切口组(B组)、利多卡因5 mg/kg组(C组)、利多卡因10 mg/kg组(D组)及利多卡因20 mg/kg(E组)。除A组外,其他4组按Brennan法制作趾部切口痛模型。C、D、E三组于切口痛模型制备成功后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利多卡因。注射后5 min开始观察5组大鼠痛觉行为的改变,以累计疼痛评分评定痛觉行为。观察1 h后取同侧脊髓,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R1表达的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术后累积疼痛评分增加,脊髓背角NR1表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相比,D组和E组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减少,脊髓背角NR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注射利多卡因对切口痛大鼠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抑制其脊髓背角NR1的表达,提示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R1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高继林  范懿隽  卫兵 《安徽医学》2015,36(6):663-665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联合塞来昔布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术后镇痛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9例。观察组术前24小时给塞来昔布200 mg口服,术前12小时塞来昔布200 mg口服,切皮前30分钟给予帕瑞昔布40 mg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给予帕瑞昔布40 mg静脉注射,术后12小时帕瑞昔布40 mg静脉注射。对照组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给予帕瑞昔布40 mg静脉注射,术后12小时生理盐水2 mL静脉注射。两组术后若VAS评分>4分,则追加曲马多。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清醒拔管1、4、8、12、24、48与72小时的VAS 评分与追加曲马多药物剂量,统计分析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前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及术后慢性疼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各个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联合塞来昔布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有明显效果,减少了术后镇痛药物并发症发生,降低了术后疼痛评分,减少了其他类镇痛药使用量,缓解了术后焦虑抑郁情绪,预防了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硬膜外注入地佐辛或芬太尼施行预先镇痛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妇科手术患者96例,于硬膜外麻醉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32例.芬太尼组于切皮前经硬膜外注入芬太尼与氟哌啶;地佐辛组于切皮前经硬膜外注入地佐辛与氟哌啶.对照组经硬膜外注入生理盐水.观察术中镇痛效果,腹肌松弛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论 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的硬膜外麻醉和肌松效果相当,此两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切皮前15 min经硬膜外注射芬太尼或地佐辛施行预先镇痛,均可有效增强硬膜外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低剂量纳洛酮(<1 μg/kg)对地佐辛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生理盐水组、纳洛酮组、地佐辛组、地佐辛+纳洛酮组,每组6只,参照Brennan法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模拟临床患者手术后疼痛。分别于术后经尾静脉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纳洛酮(1 ng/kg)、地佐辛(1 mg/kg)、地佐辛(1 mg/kg)+纳洛酮(1 ng/kg)。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2 h、1 d、3 d、5 d、7 d测量大鼠手术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T),评价不同药物的镇痛效果。结果: 术后2 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纳洛酮组PWT值无显著差异(P>0.05),地佐辛组与地佐辛+纳洛酮组PWT值显著增高(P<0.01);地佐辛+纳洛酮组PWT值明显高于地佐辛组(P<0.01)。术后1、3、5、7 d 4组间PW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4组术后1 d、3 d PWT值明显降低(P<0.01);术后5 d、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低剂量纳洛酮无镇痛作用,但与地佐辛联用,可以增强后者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氯胺酮(Ket)通过一氧化氮(NO)通路介导的抗伤害作用与脊髓P物质(SP)受体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行为学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分光光度法,记录鞘内注射SP和/或腹腔注射Ket,热板法实验观察小鼠舔后足反应的潜伏期、甲醛实验玉相和域相小鼠舔足时间、脊髓Fos免疫样(FLI)阳性神经元数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NO产量的变化。结果:热板法实验:Ket 20 mg/kg和30 mg/kg腹腔注射可使小鼠热板法痛阈增加(P<0.05~P<0.01),SP 0.5 ng鞘内注射后15 min和20 min均可减少Ket小鼠热板法痛阈(P<0.01和P<0.05)。甲醛实验:Ket 30 mg/kg腹腔注射可减少小鼠舔足时间(P<0.01),鞘内注射SP 0.5 ng可增加Ket小鼠2个时相舔足时间(P<0.01和P<0.05)。对照组小鼠两侧脊髓背角对称分布少量FLI阳性神经元,甲醛注射侧脊髓背角FLI阳性神经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腹腔注射Ket显著减少注射侧脊髓背角FLI阳性神经元的数量(P<0.01),而鞘内注射SP可明显对抗Ket对甲醛注射侧脊髓背角FLI阳性神经元的抑制(P<0.01)。Ket均可抑制脊髓NOS活性和NO水平(P<0.05),鞘内注射SP可显著对抗Ket对NOS活性和NO的抑制(P<0.05)。结论:Ket抗伤害作用与抑制脊髓SP受体有关,这可能通过NO通路介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研究腹腔注射曲马多对脊髓c-fos蛋白表达和血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切口痛组、术前3个浓度曲马多预处理组(剂量分别为1 mg/kg、10 mg/kg、20 mg/kg)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剂量为10 mg/kg).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切口痛模型,以von Frey细丝法(机械性痛觉过敏)、热辐射法(热痛觉过敏)和累积疼痛评分法观察疼痛的行为学变化.手术后2 h取脊髓,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c-fos表达(Fos蛋白,以FLI阳性神经元表示),ELISA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2 h时切口痛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阈值明显降低(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累积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大鼠的von Frey纤毛刺激缩爪阚值均明显增加(P<0.01),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PT10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与T10组相似.切口痛组FLI细胞主要分布在Ⅰ~Ⅱ层,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FLI细胞与切口痛组相比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切口痛组大鼠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和20 mg/kg组能使脊髓c-fos表达和血液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术后曲马多治疗组这种抑制作用弱于曲马多预处理10 mg/kg组(P<0.05).与切口痛组比较,曲马多预处理1 mg/kg组的痛阈和脊髓c-fos表达以及血液IL-6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曲马多能对疼痛引起的脊髓灰质背角FLI阳性神经元增多和血液IL-6含量增加的效应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曲马多预处理效果更强;脊髓灰质背角Ⅰ~Ⅱ层可能是曲马多产生痛觉调制的主要部位.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曲马多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c-fos的表达和减少血液IL-6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