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一霖 《当代医学》2021,27(20):139-14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31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33)、B组(n=46)和C组(n=52).A组采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C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NT-proBNP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C组总有效率最高,其次为B组、A组最低(P<0.05);3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治疗前,且C组NT-proBNP水平低于A组、B组,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A组、B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心衰患者疗效较佳,可有效降低NT-proBNP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数,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后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方法 80例接受急诊溶栓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为他汀大剂量组(40例)和他汀常规剂量组(40例),他汀大剂量组在艾通立(rt-PA,50mg)溶栓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顿服,溶栓后继续给予40mg/d,他汀常规剂量组溶栓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溶栓后给予20mg/d。二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溶栓后24h内及1个月后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检测血清脑钠肽(BNP)的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二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 STEMI患者1个月后他汀大剂量组LVEDd显著低于他汀常规剂量组,LVEF和LVFS显著高于常规剂量组;STEMI患者在应用阿托伐他汀40mg和20mg治疗1个月时,血浆BN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二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心肌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能够抑制AMI后的心室重塑,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减少心衰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长期愈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治疗前后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术后血脂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拟行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手术前后阿托伐他汀使用的剂量不同分为强化治疗组(40 mg/d)和常规治疗组(20 mg/d)各3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强化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程度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程度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强化治疗组治疗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和A峰降低程度及E峰、E/A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程度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强化治疗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6.67%, 常规治疗组为10.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CABG患者治疗前后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显著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 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择期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阿托伐他汀组于PCI术前1周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观察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PCI术后15min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同时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术后2周行心肌核素显像分析,计算心肌灌注显像积分,应用QG SPECT软件再次处理,得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心功能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6.28!5.71)vs(35.12!6.18);冠状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151.23!36.7)mm/s vs(130.82!40.2)mm/s;阿托伐他汀组术后2周心肌灌注显像积分低于对照组(2.0!0.5)vs(3.5!0.6);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58±0.05)vs(0.41±0.08);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低于对照组(56.6±1.4)mm vs(63.1±0.8)mm,(44.7±1.4)mm vs(52.8±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心肌灌注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防治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重塑中的作用。方法选择CHF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均给予剂量相似的ACEI、利尿剂、地高辛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另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口服,每日1次,均服用12周。治疗前及用药后12周分别检测II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IINP)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PIII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PIIINP、LVEDVI、LVESVI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均<0.05),LVEF、LVMI改善不明显(P均>0.05)。结论短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CHF心肌纤维化,改善CHF患者的左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左室重构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LVEDD、LVMI、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LVM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DD、LVMI、LVEF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TNF-α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TNF-α和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效果显著,优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左室重构情况,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存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32例。大剂量组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负荷量口服,术后再予40 mg/晚维持4周,后改为20 mg/晚;常规剂量组予20 mg/晚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2周采用ELISA法测定MMP-9、hs-CRP水平,超声检测左心房功能。结果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剂量组能更进一步降低血脂,在PCI手术前两组MMP-9、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均迅速下降,1周时大剂量组MMP-9、hs-CR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12周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1周时左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分数(LAAEF)较常规治疗组高(P0.05);术后12周时大剂量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容积(LAAE)、LAAEF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降低MMP-9、hs-CRP水平,改善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8.
陈海波  张淑霞 《河北医学》2008,14(3):265-26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给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敏C反应蛋白及TC:HDLC(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的影响。方法:103例AMI接受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根据剂量不同随机分2组,常规剂量组(n=51,10mg/d)和较高剂量组(n=52,20mg/d)。治疗前及治疗14d后测量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肝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14d后,两组hs-CRP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较高剂量组hs-CRP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LDL-c、TG和TC:HDLC均有下降,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期就有抗炎作用,且抗炎作用独立于调脂作用,较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能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9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参照组,每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差异,即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以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参照组患者的相应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后无症状心衰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对患者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合并无症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60例心肌梗死合并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低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观察组30例(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NT-proBNP(N端前脑钠肽)、LVEF(左室功能)及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CI(心指数)指标。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合并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在NT-proBNP、LVESD及LVEDD指标上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合并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在LVEF及CI指标上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合并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静脉溶栓疗法,比较不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对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共收集12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另外两组分别采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结果 采用静脉溶栓的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中阿替普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两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少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径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相比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大优势,其中阿替普酶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对8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中43例行PCI,对另外4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接受PCI治疗,而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成功者做为溶栓组,未成功者作为对照组。从患者接受治疗前后LVEF(左室射血分数)值及运动耐量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静脉溶栓组及PCI治疗组均可明显改善LVEF值,较保守治疗组的运动耐量也有显著的提高。结论:成功的静脉流量尤其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或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148例STEMI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分别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连续干预7d,比较各组治疗后心肌再灌注指标、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30d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与氯吡格雷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替格瑞洛组治疗后ST段回落>50%、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比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hs-CRP水平均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替罗非班组与替格瑞洛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30d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或替格瑞洛治疗STEMI相比氯吡格雷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短期预后效果类似;替罗非班、替格瑞洛治疗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溶栓治疗患者缺血心肌功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首次心电图ST段抬高并成功实施PCI或溶栓治疗的AM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52例和同时服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组(通心络组)60例,连续观察超声心动图改变,于发病的第1天和30天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通心络组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1周、2周、1月、6月后异常室壁运动节段恢复率分别为11.86%、18.12%、18.79%、70.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3%、8.27%、11.11%和51.68%(P<0.05或0.001);(2)通心络组LVEDV于发病后2周、1月、3月、6月时增加比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3)2组血运重建前、用药1个月后,虽均有WBC、PT、PTA和Fib的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且无显著性差异;(4)治疗1个月后,2组ALT、AST、BUN和Cr均有降低,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在左室射血指数(LVEF)<45%的患者中,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2组的LVEDV、LVESV和LVEF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可以使部分存活心肌功能提前恢复,可以改善AMI后的心肌重构,对AMI血运重建后未增加出血及导致肝、肾和心功能恶化,临床应用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 ,观察对心绞痛缓解、心电图及左心功能的影响 ,并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分二组 ,治疗组 5 9例病人 ,采用尿激酶加肝素治疗 ;对照组 5 6例病人 ,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心电图及左心功能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 ,可迅速控制心绞痛 ,使心电图及左心功能得到改善 ,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郭忠玉  黄进 《当代医学》2010,16(30):17-19
目的评价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急性左心室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心功能的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左心室AMI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非随机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29例,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32例,普通药物治疗组17例。分别监测AMI后30天、90天、18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diameter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急诊PCI组及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30天、90天和180天LVDED、LVDSD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VEF明显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急诊PCI与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各个时点比较LVDED、LVDSD、LVEF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诊PCI、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均可以抑制中晚期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且明显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李静  郝洁 《农垦医学》2012,34(3):248-250
目的:探讨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1年4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溶栓效果和溶栓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0%,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继发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再通患者中脑水肿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溶栓后继发性脑出血发生率低,优于尿激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合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硝酸甘油、培哚普利/或氯沙坦、美托洛尔、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依诺肝素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溶栓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先0.4μg/(kg.min)×30min,后0.15μg/(kg.min)。观察梗死血管再通、出血并发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梗死血管再通率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治疗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合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