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1],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达10.8%,而其中部分发展至慢性肾衰竭,致残和致死率极高,治疗也相对棘手.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中医积累了很多经验,汗法治疗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特色疗法,有一定的优势.现代医学认为[2]汗腺功能与残余肾功能有较多相似处,本文主要从中医角度探讨中医汗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机制.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激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调节机体生长、发育、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肾脏在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分泌及降解中起重要作用。当慢性肾脏病进行性发展至肾功能衰竭时,甲状腺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慢性肾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其具体机制以及干预措施尚未有统一定论。故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从中医肾阳角度出发,探析慢性肾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沈倩  冯松杰 《河北中医》2014,(4):625-627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慢性肾脏病所致肾功能损害,不能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肾脏疾病的最终归宿,属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溺毒及肾风等范畴。目前,中医药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均有显著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吕笑  王琛 《吉林中医药》2023,(12):1404-1407
裂纹舌可在临床中指导慢性肾脏病的诊疗。王琛教授围绕慢性肾衰竭阳虚证,对其出现裂纹舌的病理机制、常见病因以及常用治法等3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将该舌象称为“阳虚裂”,并且在大量临证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最终逐步形成了对“阳虚裂”的独特学术见解。该文重点从慢性肾脏病中期和末期两阶段阐述“阳虚裂”,结合慢性肾衰竭病机演变,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肾功能衰竭指各种因素导致慢性肾脏病持续恶化,造成不可逆地肾单位和肾功能的丧失,以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各系统受累为特征~([1]),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终末阶段。据调查,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其持续恶化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2])。可见,寻找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过程,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关格、癃闭、水肿、溺毒、肾劳、虚劳等范畴~([3]),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近些年,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以肾脏纤维化,代谢产物及毒素潴留、内环境紊乱为特征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医相对于西医而言,在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周恩超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肾衰竭当从虚与毒来论治,并认为毒邪贯穿该病始终,临床采用扶正解毒法,灵活选药,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其病程长,呈进行性加重,且多不可逆,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除肾脏替代治疗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如何及早干预、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程,保护肾功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能够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本文对黄芪注射液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慢性肾衰竭的防治提供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衰竭是肾脏内科常见疾病,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的最终归宿。既可因久病情志不畅而导致肝郁,又可因肝郁而加重,久之则形成恶性循环,调节肝郁是很重要的防治慢性肾衰竭的手段。生活状态调理加上中医药治疗,对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情发展及恢复均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绝大多数的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等)的临床统称。除了急性肾炎和急性尿路感染(肾脏急性炎症性疾病)外,都可以归属慢性肾脏病的范围;本病是一个发展缓慢的疾病,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甚至尿毒症[1-2]。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由此估计中国成人中有1.2亿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由肾单位受损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本文主要分析慢性肾衰竭的中药配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寿命的疾病,且发病率逐渐提高,西医无特效治疗.通过对肾功能衰竭的分期治疗,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取得满意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要有外感、痰湿、水饮、瘀血、湿浊、浊毒等。治疗以调整肾阴阳平衡为中心,具体治疗大法以补益肾气、顾护脾胃、化湿泄浊、祛风除湿、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等为特点。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单位和肾功能不可逆地丧失,导致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常常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如何对CRF进行早期防治,延缓CRF的病情进展,降低尿毒症的发病率,已成为各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结合我科临床经验,阐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突出中医特色,提倡中西结合治疗,提高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常见慢性疾病。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延缓CRF病程进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CRF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专病专方、单味药、中成药治疗、中医外治法等研究进展,并对今后CRF研究提出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慢性功能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机为脾肾虚损,导致湿浊、瘀血等浊毒潴留于体内,弥漫于三焦。本虚标实为其致病特点。从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综合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研究概况。中医药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寿命,防治早中期肾功能不全有独特优势。指出应重视古代文献研究,全面掌握有关本病论述,验证于临床,辅助现代科技,中西医结合,扩展中医药治疗CRF临床研究思路,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使中医药治疗该病发挥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CRF)是指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CRF的非替代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在早期预防,延缓病程发展方面日益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疗慢性肾衰治法多种,其中近年来温阳法在慢性肾衰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重视。慢性肾衰发展过程中脾肾亏虚是根本,这成为各位医家的共识,而脾。肾阳虚处在哪一阶段?是早期?还是末期?抑或就是慢性肾衰本虚的根本?都存在争议。故温阳法的选择也有异同,有的治疗慢性肾衰基本方剂是温阳之品,有的提倡早期应用温阳法,有的在不同阶段、不同兼症使用不同温阳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炎是一种病情进展慢、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球疾病,在临床上多以蛋白尿、水肿、血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目前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CRF)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肾功能呈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肾功能完全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对于CRF的治疗,早、中期以延缓或逆转病情的进展,防止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发生为目标,而ESRD一旦发生就要以肾脏替代治疗为主,目前随着透析与肾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ESRD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理得以提高,但仍然存在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费用昂贵,移植条件受限等诸多问题。中医药非透析期治疗在干预CRF进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且治疗本病的疗效在不断提高,日益受到国内外肾脏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此,发挥中医特色,寻求治疗早、中期CRF的有效方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黑地黄丸是目前临床运用治疗CRF的有效方剂,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在改善CRF患者肾性贫血、骨病、营养不良、内分泌与脂质代谢紊乱、微炎症及残余肾功能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黑地黄丸治疗CRF也有广泛的实验研究,通过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大鼠的实验研究发现黑地黄丸通过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修复免疫炎症损伤、调节激素代谢紊乱、影响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等调控机制,延缓肾衰大鼠肾纤维化进程,有效保护大鼠肾功能。该文综述黑地黄丸对CRF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症、多发病,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全身状况,延缓肾功能衰竭等方面有肯定的疗效目前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肾衰方面显示了相当的优势,收集近10年有关中医中药临床研究和实验报道,总结出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有相通之处,主要为补脾肾、活血、通腑、泄浊、利水、化湿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