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总结颈椎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我院自1997年10月至2007年9月诊治颈椎LCH患者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1.5-41岁,其中未成年(<18岁)患者25例,成年(≥18岁)患者10例.累及寰枢椎15例.累及下颈椎20例;单发病变(EG)30例,多发病变5例.33例为病理诊断(29例在CT引导下行病灶穿刺活检,1例皮肤病灶取活检,3例手术时病理检查),2例为临床诊断.23例神经功能损害不明显、颈椎无严重畸形和不稳的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其中单纯局部制动保护5例,制动加放射治疗13例,制动加化学治疗3例,制动加放、化疗2例.12例选择手术治疗.其中3例诊断不明确,4例颈椎明显后凸畸形,3例神经损害症状明显,2例颈椎不稳.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35例患者影像学检查病灶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19例累及附件结构及椎旁软组织.CT穿刺活检病理结果阳性符合率96.7%(29,30).30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3.5个月,均未见复发.保守治疗的20例患者CT和X线片均见原病灶处骨质明显修复,11例骨质压缩超过50%的脊椎相对高度有较明显恢复.手术治疗的lO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均缓解,畸形均有所改善,植骨均融合.结论: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是确诊LcH的首选方法,非手术治疗(局部制动、放疗及化疗)可获得良好疗效;但对于难以确诊、明显脊柱不稳、严重颈椎畸形和/或严重神经损害病例宜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灌洗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2月我科采用CT引导下PCD灌洗治疗9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儿,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岁2个月~7岁,平均5.4岁.术前血沉25~57mm/h,平均39mm/h,C反应蛋白22.9~40mg/L,平均29mg/L.术前4例有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3例,C级1例.所有患儿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异烟肼溶液灌洗病灶,同时行TLSO支具外固定保护.结果:9例患者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病灶局部灌洗10~12周,TLSO支具外固定6~18个月.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3个月ESR、CRP恢复到正常.8例治愈,1例因过早停用抗结核药物致病灶复发,改行开放手术治疗.置管处均无窦道形成,3例Frankel D级患者恢复到E级,1例C级恢复到D级.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示结核病灶均愈合,无复发病例.结论: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术后TLSO支具外固定保护下,CT引导下PCD灌洗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颈椎后路人工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个月。结果手术出血量为325mL±25mL。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结核复发和内固定失败。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10.6±1.2分提高到术后的15.2±0.7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可获得满意的初期疗效。病灶的彻底清除、360°的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以及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后腹膜入路运用腹腔镜清除结核性腰大肌脓肿的微创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纳入研究的35例行经后腹膜入路运用腹腔镜清除结核性腰大肌脓肿患者的微创治疗情况。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不合并严重的脊柱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脊柱结核性腰大肌脓肿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化验指标、病变部位的CT及MRI检查、试验性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对3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患者,进行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脓肿清除、脓苔壁刮除、局部抗结核药灌洗。术中留病理标本进行抗酸杆菌染色、结核杆菌培养,病理结核杆菌培养证实所有患者均为结核性腰大肌脓肿。术后继续进行局部抗结核药物灌洗及全身抗结核治疗,监测血细胞沉降率,定期复查胸腰段X线及MRI。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发热及腰背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3个月复查时血细胞沉降率分别为(27.0 ± 11.0)mm/h、(18.0 ± 7.0)mm/h,与术前血细胞沉降率 [(65.5 ± 30.8)mm/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至少12个月[(21 ± 9)个月],随访期间1例脓肿复发,1例窦道形成,其他患者未见脓肿复发及其他重大并发症。 结论经后腹膜入路运用腹腔镜清除结核性腰大肌脓肿可以彻底清除腰大肌脓肿及脓肿苔壁,配合局部及全身的抗结核化疗可以迅速遏制脊柱结核病情发展及腰大肌脓肿复发;与开放病灶清除术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率、全身化疗时间均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不合并严重脊柱畸形和神经症状的脊柱结核腰大肌脓肿患者,应该首选后腹膜入路运用腹腔镜清除结核性腰大肌脓肿。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2007年3月~2008年3月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颈椎后路人工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个月。 结果 手术出血量为325 mL±25 mL。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结核复发和内固定失败。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10.6±1.2分提高到术后的15.2±0.7分。 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可获得满意的初期疗效。病灶的彻底清除、360°的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以及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的疗效。方法对18例脊柱结核伴神经症状患者术前均行≥3周抗结核治疗,手术行前路、后路或肾切口入路等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及选择性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患者神经损害症状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胸腰段(T12~L1)结核患者切口延迟愈合,经清创及调整药物结合换药愈合。患者植骨均融合。复查X线片未发现脊柱失稳现象,内固定物无断裂。随访期内未见结核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神经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数学者认为脊柱结核经常侵及椎体而很少侵及脊柱后部。本文回顾性研究了33例脊柱后部孤立性结核患者的MRI表现,探讨脊柱后部结核的发病情况和影像学特征。本组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28岁,均为经病理证实为脊柱后部附件结核的患者,但合并有椎体结核的患者除外。收集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HIV感染的情况)、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的侵犯情况、组织病理检查、抗结核治疗的效果等。影像学分析包括X线平片、CT、MRI,其中MRI检查利用轴面、矢状面、冠状面的自旋回波T1加权像、自旋回波T2加权像、梯度回波T2加权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睾丸结核误诊误治的相关因素,探讨临床睾丸结核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收治11例睾丸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睾丸结核患者病史3~18个月。11例睾丸结核中合并附睾结核10例,合并肺结核6例。5例曾被误诊为附睾睾丸炎。误诊主要原因是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影像学检查。11例中,7例通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4例经睾丸穿刺活检确诊。误诊时间平均4个月。3例经6个月抗结核治疗后痊愈,8例经抗结核及手术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结核临床少见,漏误诊率较高。B超、CT、MRI和睾丸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睾丸结核诊断。对于局部于酪样坏死严重,病变较大且有脓肿形成或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计算机X线摄影(CR)、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1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资料。41例做了CR,22例做了CT,31例均做了MRI。[结果]41例中38例CR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及椎间隙狭窄或消失,30例CR片可看到软组织阴影。22例CT均清晰显示了钙化,22例CT检查附件均未见明显异常,21例CT清晰显示椎体骨质改变,20例CT显示了软组织阴影。31例MRI均显示软组织均受累,附件均未见受累,其中29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病变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结论]CR片仍为脊柱结核的基本检查方法,CT较好显示了结核的破坏范围及细微钙化,MRI对显示结核的侵犯范围、软组织异常及椎间盘异常有明显优势。三者相结合有助于脊柱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 5例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及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结果:5例胸椎结核全瘫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疗效满意,截瘫恢复满意。结论:脊柱结核一旦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CT.MRI明确病因后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和分析非典型胸腰椎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特点,为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3年12月~2018年12月明确诊断并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特点筛选出非典型胸腰椎结核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71岁(44.2±18.7岁)。2例以腹股沟区包块为首发表现,2例患者以发热和咳嗽首发症状,其余患者均以腰背痛首发症状。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8分(6.2±0.8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9例。术前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影像学上未见明显椎间隙狭窄、后凸畸形,CT可见不同程度的椎体骨破坏或囊性变、边缘硬化灶、“磨玻璃”样改变,MRI表现为椎体破坏、炎症水肿和椎旁脓肿改变。4例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检查,10例行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pot,ELISPOT)检查均为阳性,4例术前行病灶活检。术前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1~2周,根据病灶位置及椎体破坏情况,7例行后路手术,6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继续采用标准疗程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非典型胸腰椎结核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20.3%(13/64)。胸椎6例,腰椎5例,胸腰椎均累及2例。根据CT及MRI影像学分类,单脊椎型2例,椎间盘型1例,多脊椎连续型10例。手术时间130~260min(177.7±43.0min),出血量400~1000ml(638.5±198.1ml),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清除病灶组织均送病理检查,报告为肉芽肿性病变和/或凝固性坏死;结核菌涂片和培养各有1例阳性。术后伤口感染1例,经清创后好转。术后随访12~72个月(45.1±22.2个月),随访期间钛网移位1例,因无明显症状,未翻修,术后32个月随访无继续移位及内固定断裂;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断裂。植骨在术后3~6时可见融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术后疼痛及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4分(1.8±0.9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末次随访均为E级。结论:非典型胸腰椎结核确诊需多种诊断手段相结合,手术结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3.
施宗祥  朱德智  张少华  杨勇 《骨科》2013,4(1):11-15,1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9月经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407例进行随访。其中复发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0~78.0岁,平均36.6岁。未复发患者365例,男201例,女164例;年龄5.0~69.0岁,平均38.8岁。通过对术后复发的42例与同期未复发的365例脊柱结核患者的资料做对比,并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Logistic进入法回归分析,推测可能导致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入融合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时机(术前抗结核时间)、病灶清除彻底程度、术后抗结核治疗规范程度、术后制动时间、耐药情况、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结核、不利条件(包括女性生育期、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贫血或营养不良)7个因素与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术前正确掌握手术时机、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抗结核规范治疗、术后手术部位严格制动足够时间、应用敏感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性脊柱结核、加强其他部位结核的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短期内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患者术后怀孕、纠正贫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可以减少脊柱结核病灶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颈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接受Ⅰ期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5例下颈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39~72(54.67±10.75)岁;病灶节段为C4-C6。应用ASIA分级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前后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定期复查CT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且所有患者获完整随访,时间18~52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CT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其中1例术后3年病情复发,强化抗结核方案后,随访治愈。结论:针对椎体破坏、颈椎稳定性丧失的下颈椎结核患者,Ⅰ期颈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在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术后长期、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确保下颈椎结核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5年1月~2006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脊柱骨软骨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35岁(8~61岁)。其中19例为孤立性骨软骨瘤,2例为多发性骨软骨瘤病;病变位于颈椎14例(含颈胸交界段2例),胸椎5例,腰椎2例(含腰骶交界段1例);病变均起自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附件结构。其中15例有神经功能损害,3例仅有局部疼痛或不适,3例为无痛肿物。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8例,E级12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恶变和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30min(45~360min);术中平均出血510ml(20~2000ml)。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骨软骨瘤。17例获得随访,平均7.1年(4~14年),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末次随访时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CT和/或MRI检查对诊断脊柱骨软骨瘤有重要意义,手术彻底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MRI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3例脊柱病变(31例结核,32例肿瘤)MRI资料。[结果]32例肿瘤椎间盘均未受累,其中10例仅累及椎体,20例椎体、附件均受累,2例仅累及附件。31例结核软组织均受累,附件均未见受累,其中29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无论结核,还是肿瘤,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结论]MRI有助于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椎间盘未受累为肿瘤特点,椎间盘、软组织受累及附件完整为脊柱结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术并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手术行病灶清除并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颈椎结核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26~75岁,平均45.4岁。其中累及颈椎单椎体7例、相邻双椎体12例、3椎体4例,合并脊柱其他部位结核病灶3例(包括T5 1例、T12 1例、L3 1例)。1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前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9分,平均5.7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7~12分,平均10.1分;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21.5°±6.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3例,E级21例。术前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待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节段及病变情况选择颈椎前路、后路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术后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3~49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颈部VAS评分(1.1±2.7)分,JOA评分(15.1±3.9)分,病变节段Cobb角4.7°±6.1°。1例上颈椎结核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皮下脂肪液化、切口不愈合,给予手术清创缝合后二期愈合。术后未发生颈椎结核复发。结论在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一期彻底病灶清除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可有效治疗颈椎结核,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提高颈椎结核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特点及保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特点及单独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老年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纳入选择标准的36例经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行保守治疗的老年性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3.5岁。36例患者病灶均处于活跃期,血沉及CR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方法为联合用药(3HRZE/6-9HRE),疗程9~12个月。随诊通过观察结核症状、化验指标和放射学的影像变化以评价疗效并调整用药,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36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31例患者化疗9~12个月结核病灶治愈,血沉及CRP恢复正常;4例(对利福平或异烟肼耐药)选用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结核药物化疗15个月后痊愈;1例患者结核症状加重,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缓解,血沉及CRP恢复正常。影像学变化:治疗后X线及CT示椎体骨质硬化、融合,未见明显后凸畸形,1例手术患者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17.6±2.3)°、(18.1±2.7)°(P>0.05);MRI示椎旁脓肿吸收,椎体炎症消退。VAS评分治疗前为6.5±1.7,末次随访时为1.4±0.5(P<0.05)。7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暂时停药并配以对症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早期老年脊柱结核病例,在严格的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行规范的个体化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填充异体骨植入、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病例29例,病变节段为C3~7,其中14例患者有不全瘫症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8例。术前常规行颈椎X线、MRI检查和/或CT三维重建检查,均显示为颈椎曲度变化、局部寒性脓肿或死骨形成等。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5年,平均3.1年。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出血量为50~150 mL,所有患者都能耐受。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14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3例B级患者恢复到D级,1例C级患者恢复到D级,2例C级患者恢复到E级,8例D级患者恢复到E级。结核病灶无复发,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的明显丢失。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经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效果。 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2月,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填充异体骨植入、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病例29例,病变节段为C3~7,其中14例患者有不全瘫症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3例、D级8例。术前常规行颈椎X线、MRI检查和/或CT三维重建检查,均显示为颈椎曲度变化、局部寒性脓肿或死骨形成等。 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5年,平均3.1年。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出血量为50~150 mL,所有患者都能耐受。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14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3例B级患者恢复到D级,1例C级患者恢复到D级, 2例C级患者恢复到E级, 8例D级患者恢复到E级。结核病灶无复发,术后随访未见矫正角度的明显丢失。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 结论 经前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