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大司天理论探讨元明医家用药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可知阴阳四时气机的变化,宜知晓并顺从,才能明白病理之所在与治理之所生,对疾病的治疗才能中肯合綮,而痊之愈之.  相似文献   

2.
五运六气理论在明清时期又有发展,补充了大司天理论,运气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在以一个甲子(60年)为单位的大司天理论中,气候会出现相应的六气司天特征.自然中六气的异常又可以引起相应的疾病变化.张仲景一生中经历过湿土大在泉与风木大司天,在大的环境下又经过了四季的运气流转,大司天在泉与年份中的司天在泉发生了复杂的加临,进而...  相似文献   

3.
唐志安  庞丽  周光明 《光明中医》2020,(10):1553-1556
五运六气思想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是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司天麦冬汤为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记录的十六首运气方之一。司天运气方,是从调整天人关系的角度出发,施以处方来消除或缓解人体疾病。临床活用司天麦冬汤,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威  于峥  刘寨华 《北京中医》2009,(3):198-200
“六气大司天”缘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丰富了中医的时间周期规律。历代百家争鸣的中医学术流派与医家见解变迁,或主动契合或客观暗合于“六气大司天”规律,存在着中医发展一致性的理论思维内核。继承前人经验不可拘泥,宜“和其运,调其化,不失其宜”,以开启中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六气大司天"的中医学术流派创新规律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于峥  刘寨华 《北京中医药》2009,28(3):198-200
"六气大司天"缘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丰富了中医的时间周期规律.历代百家争鸣的中医学术流派与医家见解变迁,或主动契合或客观暗合于"六气大司天"规律,存在着中医发展一致性的理论思维内核.继承前人经验不可拘泥,宜"和其运,调其化,不失其宜",以开启中医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司天、在泉作为运气学说中的2个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详细论述了司天、在泉之气的推算方法,及其对自然界气候、物候和人体的影响。此文从阴阳的角度,解析司天、在泉的实质内涵,提出司天、在泉之气以天地阴阳二气为本体,是上下半年天地气化状态的代指,二者辨证统一。《黄帝内经》认为它们对自然万象的作用不同,这和司天、在泉之气的阴阳属性有关,是阴阳思想在运气理论中应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白术厚朴汤及敷和汤均为陈无择三因司天方,白术厚朴汤补土泄木,用于岁土不及、土虚木乘之证;敷和汤泻火平木,用于风木主岁、风火相煽之证。温立新教授注重"天人相应"的思想,用白术厚朴汤合敷和汤加减治疗不寐一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国古今文献中的疫病记录,探索疫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方法:依现有疫病文献收集整理中国古今发生的疫病资料,选取范围从公元184年至1983年,分别从大司天与岁运的角度进行常规频数统计、名次比较以及构成比加和之比较,综合分析找出最易致疫的各运气因素。结果:大司天分析中(将大司天60年分为大司天30年及大在泉30年)最易致疫的是阳明大司天,其次是阳明大在泉、厥阴大在泉、少阴大在泉、太阳大司天,最不易致疫的是太阳大在泉;岁运中最易致疫的是少木、太木,其次是太金、少土,最不易致疫的是少水、太水,其次是太土、少金。结论:疫气的总特性首先是郁木之阴金性,其次是郁火之寒水性,并兼有风木性共成金郁木之疫气共同的基本特性;疫病总特点为金水压抑郁克木火,尤其是金克木形成火热证或阴寒证,但以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六气大司天理论是中医五运六气长周期格局的重要内容,其与医家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的时代变迁具相关性。据六气大司天理论推算,1984年至2043年处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风火相值”大司天时期。本文在六气大司天理论指导下,对不同年代的医家在时间序列上重新划分归类,以同样处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大司天时期的甄权、危亦林、张璐、傅青主等医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重新挖掘整理这些医家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经提炼总结,并与其他大司天时期医家的学术特点对比后发现,处于“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的大司天时期的医家存在着学术尊崇《伤寒论》、遣方用药重视温补脾胃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中医运气学说为指导,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印证,从而探索运气理论在湖北地区的实用性.结果发现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符合率可达50%,运气理论可用于湖北地区气候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0):1043-1045
从7个方面对中医运气学认识的方法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从总体来看,中医运气学与《内经》的整个理论一样,在认识方法的特点上明显地表现出整体系统恒动观。文中将中医运气学认识方法的特点归纳为7点:阴阳五行理论贯穿在中医运气学的每一个方面,运用五运和六气两个系统来研究气象运动规律,气象变化与时间空间紧密相联系,气象变化的因素是多元的,气候变化的"常"与"变"是相对的,气象变化影响人体变化,五星运行情况影响气候变化。对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方法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派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2):1192-1194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基础结构。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体气机变化受自然界气化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运六气关系密切。现从以下3个方面论述运气学说构建的病因病机理论框架,一是病因归于五运六气,"气动"产生病邪,导致发病;二是病机以"病机十九条"为基础,分析病机应"审察病机,求属气宜";三是五运六气合参构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核心。认为运气病机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掌握运气病机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五运六气探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规律,进而揭示双相情感障碍的病机所在。方法:分析23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发病时间推算五运六气因素,并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发病时间在岁运-司天-在泉的分布情况。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运气表现为在太土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少火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之年分布较多,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与五运六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病机与阳郁失升,郁极乃发相关,病位主要在肾。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之气可分为天气与地气两大类,而运气学说中的天气与地气更加具体,其内涵因语境不同而有差异。通过分析运气理论,梳理运气学说中天气、地气的内涵,将之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天气、地气即自然之气,而狭义的天气、地气根据语境不同分别代指五运和六气、六气配属干支的情况、一步之气的前后两部分及一年之气的前后两部分、司天和在泉之气,对运气学说的学习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由傅山伤风方的治验,引发思考历代医家用药与五运六气大司天学说的关系。目前(1984年-2043年)厥阴司天,与仲景时代太阳寒水司天不同,故临证应用经方,应结合运气学说,从天人合一的角度,选取更精确的辨证治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6.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西医学对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认识不够完善,影响了临床诊疗的发展,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误诊率、致残率居高不下。本文借助五运六气理论,从"天人相应"角度分析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病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反复发作是由于人体不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运行规律,使自身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提出从"个人体质"和"自然气候"两个角度把握双相情感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岩  李金田 《河南中医》2012,32(3):270-272
2012年为壬辰年,壬辰年为木运太过之年,这一年的司天之气辰戌太阳寒水生太过之木,致使风气大行。其发病多累及肝、胆、脾、肺等脏腑,易患眩晕、胁痛、飧泄、痹症等病。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与运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包含了丰富的原始运气学说的内容,包括气化学说、五运周期节律、六气周期节律、干支周期节律,丰富的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绝不可废。  相似文献   

20.
呼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六淫气象因素的变化以及大气污染产生的有毒因子可导致人体呼吸道微生态失平衡,对呼吸道菌群的定植具有明显影响,使免疫功能受到损害,致使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增高。就当前对六淫气象因素与人体免疫及呼吸道微生态平衡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