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源自于《内经》,由《难经》明确提出并加以完善,经《脉经》推广至临床应用。《脉经》以后,各医家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多有发挥,且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历代医家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大、小肠的分属问题上,至张景岳以后逐渐统一,将大、小肠同归属于尺部。目前临床切脉遵循的脏腑分属方法来自于《脉经》: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尽管这种分属方法缺乏科学的理论和确切的经脉络属依据,但经实践证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研究意义,就"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永红  郭遂 《四川中医》2004,22(12):26-28
中医脉诊形成过程最主要的变化是《内经》遍身三部九候诊法到《脉经》“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过渡和“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及其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二是古代元气论和道德观。前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存在与发展的内在依托和动力,而后者是“独取寸口”脉法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读《王孟英医案》、探析王孟英的脉诊经验,初步总结出王孟英独特的脉诊体系:从寸口脉左右脉诊察气机升降变化,按照寸口寸关尺三部进行中医脏腑定位,提出溢、模糊、干、歇止等特殊脉象的主病等。这既是对传统脉学的继承,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诊脉体系。  相似文献   

4.
“寸口诊法”是中医最主要的脉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 ,两手共有六部脉。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 ,认为寸关尺分候一定的脏腑 ,因而在病理条件下就可以在相应的部位表现出异常脉象 ,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六部脉分候脏腑学说一直是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被崇为脏腑病定位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1 诊六部 ,知脏腑病位寸关尺分候学说导源于《黄帝内经》。虽然《内经》中没有关于寸关尺的名称和定位 ,但它对于气口切脉以及所候脏腑已有所记载。《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 ,尺里以候…  相似文献   

5.
《内经》与《脉经》均记载了人迎寸口脉法,但两者区别较大.通过分析推理《内经》《脉经》及后世医家的相关论述,发现《内经》人迎寸口脉法既可提取盛虚紧代等脉象,亦可通过对比人迎寸口盛虚判断经脉脏腑病变;而《脉经》人迎寸口脉法实质与后世寸口脉法一致,即通过候诊寸关尺各部虚实判断脏腑经脉病变.  相似文献   

6.
寸口脉诊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直至王叔和汇集百家,博采众长,充实完善了寸口诊法,使其诊法基本完备,后世为医者方学有所循.为厘清《脉经》与《难经》在寸口诊法方面的渊源和区别,文章从寸口脉诊原理、寸关尺三部定位、寸口脉的脏腑分候、脉之有根、取脉指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使得寸口诊法的发展脉络清晰明朗.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究人迎寸口脉法之精华,从《难经·四难》入手,发掘《难经》寸口脉法和《灵枢·终始》人迎寸口脉法的异同之处。通过诸多医家对于这二者的见解,发现二者在源流、辨证(八纲辨证)、判断标准(阴阳划分标准、人迎寸口位置关系、经络与脏腑的表里关系)、机理(阴阳转化)4个方面皆能找到共同之处,说明二者存在互相参照的可能。最后提出二者脉法具体应用的理论及病案2则,说明二者参照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机,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为人迎寸口脉法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难经》在立足整体观念,取法阴阳五行原则的指导下,对“独取寸口”诊察人之常脉的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包括寸关尺的划分、寸口脉的长度、三部脉的脏腑经脉配属、五脏常脉的层次、指力轻重的运用、三阴三阳王脉、四时五脏脉象特征、元气的候察方法以及男女脉象的区别等九个方面.这些细致入微、简洁实用的脉学理论和技术是《难经》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读<王孟英医案>、探析王孟英的脉诊经验,初步总结出王孟英独特的脉诊体系:从寸口脉左右脉诊察气机升降变化,按照寸口寸关尺三部进行中医脏腑定位,提出溢、模糊、干、歇止等特殊脉象的主病等.这既是对传统脉学的继承,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诊脉体系.  相似文献   

10.
吕娟 《四川中医》2007,25(1):32-33
寸口脉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诊脉部位之一,本文讨论了寸口诊法在杂病诊疗中的重要意义,依据病症特点结合寸口脉象推断疾病的病位和性质,分论了寸口诊法是诊候脏腑与上焦的病变、气血的盈亏与运行障碍等方面的依据,同时亦可根据寸口脉推测机体正气盛衰和病邪性质及其强弱。  相似文献   

11.
仲景对脉学真正的贡献不只是在于书中所保留的各种详细脉诊法则与实例,而是承上启下地将中医脉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仲景肯定了《难经》独取寸口诊法简便准确的特点,虽然尚有三部诊脉法,但是在书中主要以寸口脉诊法为主,这为后世"独取寸口"的脉诊诊法奠定了主基调。其次,仲景之后的王叔和对于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整理,王叔和在整理过程中必然对于《伤寒论》特色—脉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叔和的《脉经》也引用了很多《伤寒论·平脉法》和《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仲景脉法对叔和脉法的影响亦是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寸口脉法一枝独秀。该脉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后《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现代解剖学证实,寸口脉为桡动脉的一段,绝大多数人皆可按中医言明之寸口位置触及桡动脉的搏动,并按照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定位寸、关、尺,但也有桡动脉畸形如反关脉、斜飞脉、双管脉等。试从解剖入手,分析寸口脉的生理性解剖位置变异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伤寒论》中的脉学也是独具特色,仲景在开篇的辨脉法中就提到“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就充分证明了脉法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万事万物都分阴阳,脉也如此。其中,仲景把弦脉定义为阴脉。但通读全文,仔细分析弦脉的脉形、脉位和主病,我认为更应该把弦脉定义为阴中之阳脉。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言道:"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条文脉象中同时出现"迟脉"与"数脉"这两种相反的脉象,缘何如此,历代各家众说纷纭,文章在分类综述各家之言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观点,盼有助后学对此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独取寸口”现代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三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39-740
现代研究发现,寸口脉是一个多维信息的交汇点。位置上远离心脏,因而能在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同时,也能够反映外周循环的状态;组织结构上属于中动脉,是神经体液调节的靶位密集区;在波的物理特性上,是正向波与反射波的交汇点;适中的口径又使血液流动性变化得以精确表达。因此说是"独取寸口"成就了中医脉诊,似不为过。  相似文献   

16.
中医脉象微观化发展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脉学的研究及传统脉学与"金氏脉学"的比较,得出吸取全息脉学之长,发展中医脉学微观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期中风患者41例和正常对照组80例的观察,发现中医辨证分型的中脏腑组比中经络组的弦滑脉明显增多,脉搏图的主波幅增高,潮波和降中峡降低,前臂血流图的主波幅和血流量以及血压等指标也增高。通过对中风患者在不同阶段的上述指标的观察,发现由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弦滑脉逐渐减少,而弦细脉逐渐增多。脉搏图的主波幅降低,降中峡和潮波逐渐升高,主波宽逐渐增大,最适取脉压力逐渐增大,前臂血流图的主波幅和前  相似文献   

18.
张银柱  孛宝珍 《吉林中医药》2013,(12):1191-1193
清代医家王清任在论述肝脏时认为古人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肝的位置弄错了,肝的解剖位置明明在右胁,《黄帝内经》却认为是在左侧;二是肝的经脉走行是左右两条,却说肝居于左。其原因是王清任把中医学中实质性脏器与在活体上观察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虚似性脏器混淆了。肝为阴木,通春气而主升发、藏血、罢极之本,“藏居于内,形见于外”,通过外部表象可以推断肝经的多种病变,而这一理论基础来源于藏象经络学说。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中医所特有的诊断方式。根据中国科技史的相关记载,脉学可分为"经典脉学"和"现代脉学",经典脉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文章通过对经典脉学"脉学源流"以及它对脉学研究的贡献和所存在的缺陷探讨,发现经典脉学有其科学性和局限性,认清这些,我们才能在脉学研究中取得实质性的、有临床价值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寸口三部脉诊法"在肺系疾病临床应用文献中的使用频度,了解"寸口三部脉诊法"的使用情况,掌握中医脉诊方法的进展和现状。方法:应用"万方期刊学位""同方期刊学位""维普期刊""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新版《中医内科学》中"肺系系统疾病"诊断名称为标题,以"中医""辨证"为主题词与关键词,交叉检索1984年1月—2015年1月符合标准的全部可检索文献,分别以"寸脉""关脉"或"尺脉"为查找词,查找文献内应用"寸口三部脉诊法"诊断病症与辨证施治情况。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2984篇,其中使用"三部脉法"进行辨证施治的文献4篇,占所检文献的0.13%;与未应用文献99.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984年—1999年共有2篇,占此年限间所检文章的0.18%,2000年—2015年共有2篇,占0.11%;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15年与后15年文献比较,其使用频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30年中医诊治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大多数医者将"寸、关、尺"三部视为一部,以不分部的"整体脉法"进行辨证施治,而将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的"寸口分候脉法"则仍是寸口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价值可能是针对"寸口整体脉法"无法准确辨证的某些特殊病例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