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7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测量后凸Cobb角,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后凸畸形的纠正情况。结果 25例获得随访,余2例失访,25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后凸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术后3个月后凸Cobb角(5.1±1.7)°,JOA评分(19.2±2.3)分,VAS评分为(3.5±1.3)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6.4±2.1)°,JOA评分(24.5±3.2)分,VAS评分为(1.7±0.7)分,术后3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楔形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并具有创伤小、短期内纠正角度无明显丢失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后凸畸形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陈旧创伤继发的后凸畸形可引发或加重神经损害,继发腰椎前凸,并可产生严重腰痛。自2004年7月~2005年6月对9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楔形截骨治疗创伤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01-2014-01共22例创伤后胸腰椎骨折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改良PSO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胸腰区慢性疼痛,VAS评分≥7分,无神经功能障碍。结果 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无神经血管损伤。在Cobb角,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术后两次测量结果较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截骨面均骨性愈合。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楔形截骨矫正创伤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截骨面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椎间隙截骨(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osteotomy,TIO)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8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9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接受TIO联合cage植入(A组),21例接受单纯TIO(B组),18例接受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节段以及术前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平均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测量后凸Cobb角、FSU平均高度、SVA;采用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评价腰背痛程度及腰...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I)。将患者依照年龄、后凸病因、后凸严重程度(后凸角度)、后凸顶椎节段、术前Frankel分级和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影像学和临床结果比较,并对随访ODI评分改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47±4.68个月(36~9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后凸角度94.14°±22.57°(60.0°~155.2°),术后减少至31.92°±16.79°,末次随访时为34.60°±18.09°,后凸矫正率为(64.26±15.13)%。21例同时伴有侧凸的患者术前平均侧凸角度37.36°±26.19(12.0°~107.0°),术后减少至13.21°±14.72°,末次随访时为14.33°±14.93°,侧凸矫正率为(69.70±28.44)%。末次随访时,30例患者Frankel分级改善,3例患者从A级或B级提高到C级,5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D级,1例患者从C级提高到E级,21例患者从D级提高到E级。术后平均ODI改善率为(48.82±33.99)%,平均VAS改善率为(64.03±21.42)%;患者PSI为91.2%。对后凸矫正率、ODI改善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后凸角度小于95°和年龄小于35岁时,后凸矫正率更高;当患者角状后凸顶点位于T10或以下,术前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或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时,其临床改善率更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后凸角越小,随访时后凸角矫正度数越大,术前Frankel分级为D或E级,其ODI改善率越高。中远期发生内固定失败6例(8.8%),均行翻修手术。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是治疗胸腰椎中重度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发现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效果以及良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脊柱后柱截骨(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 PCO)联合局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0例采用PCO联合局部TLIF (截骨融合组),另外31例采用≥3级截骨矫形固定术(截骨固定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随访结果和影像评估指标。[结果]截骨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截骨固定组为25.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截骨融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优于截骨固定组(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出院时截骨融合组的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畸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患者的中远期影像学和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5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的68例中重度胸腰椎角状后凸/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6.89±15.38岁。45例患者术前存在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9例,D级33例。病因诊断:结核性后凸50例,先天性后凸1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前后和随访时的后凸局部和全脊柱X线、CT、MRI检查,确定后凸顶点,并测量后凸角度。对合并侧凸的21例患者测量侧凸角度。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状况。临床评价包括下肢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生活质量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背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患者的手术治疗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ory index,P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顶椎远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17年8月采用顶椎远端PSO手术治疗39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35例,女4例;年龄20~59岁(38.2±10.5岁)。顶椎分布于T9~L1之间。9例合并假关节,其中5例位于顶椎远端者伴神经功能损害,4例位于顶椎者不伴神经功能损害。2例术前已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37例术前伴一侧或双侧髋关节功能障碍,巴氏AS放射指数(BASRI)左侧为2.56±0.77分,右侧为2.42±0.65分,其中24例患者单侧或双侧髋关节间隙明显狭窄(BASRI≥3分)。22例术前腰椎前凸不足,1例腰椎后凸。腰背痛VAS评分4.83±2.03。记录患者的截骨节段和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is,LL)、固定节段后凸角(angle of fused segments,AFS)和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结果:39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截骨节段:T12 2例,L1 8例,L2 16例,L3 12例,L5 1例。1例术中截骨椎脱位;1例术中不良置钉;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术后脑脊液漏;无术中大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后凸畸形及平视功能得到改善,腰背痛症状缓解。随访14~144个月(40.26±28.52个月),2例内固定断裂,其中1例行翻修术,3个月随访内固定在位,融合良好;1例无症状,固定区域稳定,未处理。所有患者术后无假关节形成。术前GK、LL、SVA、CBVA分别为69.47°±14.37°、19.32°±19.19°、120.77±48.34mm、23.00°±17.08°,术后分别为28.76°±12.83°、51.62°±16.08°、26.56±41.12mm、4.19°±6.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0.53°±13.95°、49.32°±16.64°、32.56±35.14mm、4.78°±6.22°,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FS平均为22.77°±10.86°,末次随访时为24.29°±10.99°,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82±1.6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于顶椎远端行PSO手术可以明显改善矢状面平衡,对以矫正SVA为主要目的、术前顶椎区假关节不伴有神经损害、顶椎远端假关节伴有神经损害、术前髋关节功能受限、顶椎位置位于胸腰段以上、腰椎前凸不足或后凸且顶椎位置位于胸腰交界处的患者,于顶椎远端截骨可以取得满意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截骨术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1年3月~2007年4月,15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其中强直性脊柱炎8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矫正情况、腰痛和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23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80ml。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47.2°,术后为18.0°,平均矫正角度32.3°,融合率80%。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4分,术后3.7分。术前ODI平均为58.9%,术后为30.0%。患者主观满意率93.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截骨术对于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  相似文献   

10.
Sheng WB  Hua Q  Cao L  Ai EK  Ou YJ  Xu XX  She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05-209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应用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术。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7~53岁,平均37 1岁。术前后凸角为54°~138°,平均78 3°; 2例合并侧凸,角度分别为31°和24°; 1例伴随侧方移位。7例合并脊髓损害, 2例为C级, 5例为D级, 2例表现为马尾及神经根损害。结果手术时间为215~325min,平均265min,术中出血450~2200ml,平均1100ml。术后结果满意, 14例为优, 2例为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均获显著改善。术后后凸角度为0°~67°,平均28 5°,矫正率63 6%,侧凸和侧方移位基本矫正。随访14 ~52个月,平均26 3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明显矫正度丢失,融合良好。结论对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术是一较为有效、可行的方法。与联合前、后路手术比较,该技术减少了创伤且有更好的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wenty-seven patients with severe tuberculous kyphosis have been treated at the National Murayama Hospital between 1966 and 1977.We have undertaken curettage of the foci and vertebral osteotomy through an anterior approach, followed by gradual correction with a halo pelvic distraction apparatus and subsequent vertebral fusion. Choice of this method depends upon the age of the patient, the degree of kyphosis before corre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concomitant lesions. Details of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are given and their importance is emphasized.The major risks of correction are discussed and precautions suggested.
Résumé De 1966 à 1977, 27 malades présentant une cyphose pottique sévère ont été traités à l'Hôpital National de Murayama.La correction chirurgicale de la cyphose tuberculeuse consiste en un curetage du foyer associé à une ostéotomie vertébrale antérieure. Ensuite la correction progressive est obtenue à l'aide d'un appareil distracteur halo-pelvien, qui permet également la fusion vertébrale. Les indications de cette méthode dépendent de l'âge du malade; du degré de la cyphose et de la présence de lésions associées. Les détails de la conduite post-opératoire sont précisés, en insistant sur leur importance.Les principaux dangers de la correction sont discutés pour lesquels on préconise un certain nombre de précau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改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transpedicular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0月采用改良PSO治疗的1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矫正情况、置入钛网的高度进行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8.9个月,手术时间190~305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量1 400~2 450 m L,平均1 740 m 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功能及自我形象的改善,腰痛VAS评分下降了(6.3±1.4)分,ODI下降了(52.12±7.43)%,获得34.6°±3.2°的后凸角的矫正,末次随访时矫正度数丢失1.6°。融合率为87.5%。1例患者出现大腿前侧皮肤麻木,术后3个月随访痊愈。结论改良PSO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的效果及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28例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患者,22例腰背部疼痛剧烈,平卧困难、后凸畸形进行性加重,6例伴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4例);术前后凸Cobb′s角32°~60°,平均47.5°。均采用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术式纠正后凸畸形、植骨内固定稳定脊柱,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结果]术后Cobb′s角平均6.8,°胸腰椎后凸畸形纠正率85.7%,重建脊柱矢状面平衡,神经损害症状恢复(Frankel分级C、D级5例神经功能恢复正常,1例C级恢复至D级),外观满意;无神经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平均矫正丢失度数为2.8°。[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晚期后凸畸形僵硬、度数<50°的中老年患者经后路全脊柱截骨术式是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经后路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37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经后路行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平均随访38.6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截骨区前缘和后缘的高度以及填写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测量胸腰椎后凸Cobb角.结果 术前Cobb角为41.6°±7.8°,术后3个月Cobb角为7.8°±4.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8.6°±4.1°,较术后3个月无明显丢失(P>0.05).截骨区前缘高度增加(2.7±0.8)mm.截骨区后缘高度压缩(7.2±3.1)mm.术前、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7.1±2.9)分和(2.5±1.3)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保留椎弓根下壁椎体截骨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完整地保留了伤椎峡部及下关节突,保持了伤椎与下位脊椎的连续性,减少了截骨区脊椎矢状面的移位,同时也保留了神经根通道的上壁,从而减少了神经根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效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此方法治疗的21例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影像学资料评估治疗效果,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6~24个月,平均随访18.7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没有出现有症状的骨水泥渗漏.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中ASIA分级C级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1例,由D级恢复到E级19例.结论 后路截骨联合钉道强化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椎弓根楔形闭合截骨矫正术,其中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4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腰痛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成俊遥  宋凯  郑国权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2017,15(3):141-145,155
目的设计强直性脊柱炎(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双节段截骨方法,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接受双节段截骨设计及手术矫形的10例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包含骨盆的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T_5~S_1 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面偏移(SVA)等相关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量表评估,通过对比评价双节段截骨手术矫形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T_5~S_1 Cobb角、PT、TLK及SV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及SS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随访时HRQoL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截骨设计为AS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的矫形提供了精确且可重复的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佟磊  李华  魏东  刘加元  张姚  王斌 《骨科》2016,7(6):398-40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的1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为46.5岁.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改善情况,并比较胸腰椎椎体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融合情况、临床疗效等.结果 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0~232 min,平均为21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0~2400 ml,平均为1600 ml.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硬膜撕裂,予以修补;1例患者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1周换药后,转归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腰痛VAS评分平均分别为(8.08±1.00)分、(2.25±0.97)分、(1.41±0.51)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椎体后凸Cobb角平均为49.08°±11.79°、13.67°±4.23°、14.50°±3.99°.术后1周、术后1年的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1年与术后1周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陈建良  许勇  万蕾  姚光校 《中国骨伤》2020,33(2):121-126
目的:观测Smith-Petersen截骨(SPO)、经椎弓根截骨(PSO)和全椎体切除截骨(VCR)3种术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探讨截骨矫形术式选择。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对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陈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后路截骨矫形术,患者均为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6个月),经过严格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包括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针灸等。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6683岁,平均73.4岁;病程860个月,平均34.6个月。8例患者共8个椎体骨折。骨折节段:T101个;T111个;T123个;L12个,L21个。8例患者均表现为单节段椎体陈旧性骨折楔形变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胸腰段局部后凸和疼痛症状均呈渐进性发展,表现为中枢性矢状位失衡。术式选择上采用SPO截骨3例,PSO截骨3例,VCR截骨2例。通过影像学测量分析矫形效果,包括术前后脊柱后...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观察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术前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70°~108°(82.6°±17.5°),顶椎均位于胸腰段;胸椎后凸角46°~67°(55.2°±15.3°),胸腰段后凸角25°~43°(32.4°±12.6°),腰椎前凸角-37°~-11°(-19.5°±10.3°);站立位颌眉角43°~130°(67.2°±21.9°);侧位X线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为11~35cm(18.3±14.8cm)。采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5.3±1.0h(3.7~6.9h),术中出血量1887.5±850.9ml(600~3000ml)。术中硬膜破裂4例,术后伤口表浅感染1例,一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4~48个月,平均33.5个月。术后1周时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矫正到21.3°±4.2°,颌眉角改善到9.3°±12.8°,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改善到3.0±4.7cm;术后1周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颌眉角和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能平视行走,末次随访时疼痛、工作限制情况及社交限制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应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较好地恢复脊柱矢状位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