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骨盆固定治疗U型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5年12月至2011年2月年收治的8例U型骶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53岁,平均36.9岁;骨折类型按照骨折形态学分类:H型损伤5例,U、T和“人”字型损伤各1例;骶骨横形骨折按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神经损伤按Gibbons等的评分标准:3级2例,4级6例;7例合并多发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所有患者行后路骶骨椎板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和腰椎-骨盆固定术,3例行骨盆前环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CT扫描示骨折均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部分坏死,l例患者伤口深部感染经清创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5例患者诉髂后上棘螺钉突出不适;6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患者3例完全康复,3例有不同程度地改善;Gibbons评分平均提高2.45分.1例髂骨螺钉位置不佳,无发生内固定断裂和复位丢失等并发症.结论 U型骶骨骨折常引起脊柱-骨盆不稳定和神经损伤,早期神经减压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腰椎-骨盆固定可提供多平面的稳定性,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enisⅢ区骶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5例DenisⅢ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15—55岁;平均28.8岁;根据骨折形态分型:U型8例,H型6例,入型3例。术前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7例。10例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接受了“π”形腰椎-骨盆固定术及骶管减压术,1例患者接受了腰椎-骶骨固定术及骶管减压术。4例畸形愈合且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伤后3个月仅接受了骶管减压术。比较患者手术前、后骶骨畸形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9~47个月(平均24.9个月)随访;完全负重时间为8~14周(平均9.9周)。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无伤口感染、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畸形角度由术前平均35.7°±5.0°(15°~90°)改善为末次随访时平均27.9°±6.0°(8°~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3,P=0.324)。VAS评分和EQ-5D量表由术前(7.0±0.3)分和(0.20±0.0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9±0.2)分和(0.79±0.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π”形腰椎-骨盆固定术是治疗DenisⅢ区的一种有效方法,有效的减压和稳定的固定是早期神经和功能恢复的先决条件。单纯骶管减压术在陈旧性DenisⅢ区骶骨骨折患者中能有效促进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C1、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治8例C1、2型骨盆骨折,均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切开内固定,骨折累及骶椎管予相应减压,前环不稳予重建钢板固定,后环不稳予腰骶-髂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无一例发生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7例患者术后能自行下床行走,3例L5神经根受损症状术后均得到明显缓解,1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骨盆稳定性得到良好的恢复,但马尾神经症状恢复不多,大便不能自控。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恢复骨盆的稳定性,腰骶-髂骨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合并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骶骨骨折的C1、2型骨盆骨折,能取得足够的复位及内固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t=-12.36,P<0.001)、出血量多(t=-6.04,P<0.001)、透视次数多(t=-2.50,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χ^2=0.23,P=0.89)、Majeed评分(t=0.97,P=0.34)、Gibbons分级(Z=-0.224,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1神经损伤。结论对于单侧不稳定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相似文献   

5.
腰椎-髂骨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髂骨固定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纵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腰椎-髂骨固定治疗的7例DenisⅡ、Ⅲ型骶骨纵形骨折病人,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术后4 d左右即可适当下床活动,术后随访至少1年,平均内固定拆除时间5.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继发性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主诉髂骨螺钉处有触痛,但无皮肤坏死。[结论]腰椎-髂骨固定治疗DenisⅡ、Ⅲ型骶骨纵形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生物稳定性好,并发症少,允许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便于术后护理。  相似文献   

6.
骶骨是构成骨盆后环的重要结构和脊柱重力线分市到两侧髋臼的枢纽部位,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常合并神经损伤和多发性创伤而引起骨盆环不稳定,特殊类型的骶骨骨折可引起脊柱-骨盆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DenisⅢ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治疗Denis噩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2月至2006年3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14例DenisⅢ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外伤所致,其中车祸伤6例,坠落伤4例,重物压伤4例。在该组患者中,9例仅伴有坐骨神经损伤,而不伴有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另外5例既有坐骨神经损伤,也有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骨盆环稳定性,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时按照Majeed骨盆骨折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结果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23-48岁,平均37岁。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14例患者均重新获得了骨性愈合,在合并有马尾神经损伤的5例患者中,有3例完全恢复正常,Majeed评分大于85分;另外2例获得部分恢复,Majeed评分分别为71分和78分;在9例仅伴有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有7例完全恢复正常,Majeed评分大于85分;另外2例仅获得部分恢复,Majeed评分分别为67分和64分。结论对于骨盆稳定性受到破坏,合并有神经受损的DenisⅢ型骶骨骨折,应在神经探查的同时采用髂骨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重建骨盆的稳定性,能保留骶髂关节的功能,获得优良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髂固定联合骶管减压治疗不稳定型骶骨U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髂骨螺钉固定联合骶管神经孔减压治疗8例不稳定型骶骨U型骨折患者。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Gibbons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2.8~3.8分,术后1.3~2.47分。结论腰髂固定手术相对简单安全,同时可以减压骶管和骶前孔,重建骨盆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髂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骨盆前环钢板内固定治疗DenisⅡ型骶骨骨折并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4例采用髂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骨盆前环钢板内固定治疗的DenisⅡ型骶骨骨折并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骶神经功能Gibbons评分,骨盆损伤恢复情况Majeed评分,末次随访时骨盆X线片及CT资料上的骨折复位、内固定及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时间3.5~4.6 h,平均4.0 h;术中出血量550~960 mL,平均770 mL。术后Gibbons评分为(2.00±1.07)分,较术前的(3.00±0.75)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jeed评分系统量化评估盆骨损伤恢复情况,优9例,良4例,可1例。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骨盆X线片及CT示内固定在位,无断裂、松动,骶骨骨折及骨盆前环骨折完全骨性愈合。结论应用髂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骨盆前环钢板内固定治疗DenisⅡ型骶骨骨折并骨盆前环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LCP固定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7例:L5神经根损伤3例,骶丛神经损伤4例.2例术中行经后路神经减压、骨折复位固定术,5例单纯行骨折复位固定术.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20.8±8.6)个月.3例L5神经根损伤和2例骶丛神经损伤者Frankel分级由C级恢复至E级,另2例骶丛神经损伤者由C级恢复至D级。术后功能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LCP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板减压,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38例。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的成功率、术前术后进行视觉疼痛评分、弯腰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平均随访1年6个月。滑脱距离由术前(36.45±15.12)%恢复至术后的(8.24±4.11)%,(P〈0.05)。全部病例均获得融合,融合率100%。术前视觉疼痛评分和弯腰功能评分分别是(6.3±2.6)分和(23.6±15.4)分,术后随访时为(2.4±1.6)分(P〈0.01)和(48.2±19.2)分(P〈0.01),38例患者中35例手术效果优良,优良率为92.11%。并发症共3例,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术后出现单侧沿坐骨神经根性放射痛,术后2周症状消失,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本组采用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并自体髂骨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率、融合率高,疗效确切的特点,减少了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0年9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33例伴有骶骨骨折的骨盆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AO/OTA的分型方法,骨盆B型损伤5例,C型28例.根据Denis的分型方法,骶骨I型骨折13例、Ⅱ型11例、Ⅲ型9例.其中早期合并原发性神经损伤23例.骶骨骨折应用张力带钢板固定1例;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经骨盆后方沿双侧髂嵴横向固定10例,经L_(4,5)或L_5S_1及双侧髂嵴后方纵向固定16例;骶髂螺钉固定3例;骶骨棒固定2例;骶髂螺钉联合骶骨棒固定1例.术中间期行椎板切除、马尾神经减压11例,二期行神经松解、骶前孔扩大术2例.结果 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27.3个月.根据Majeed疗效标准,优17例、良7例、可2例、差7例.骶骨I型骨折疗效优良率为92.3%、Ⅱ型为72.7%、Ⅲ型为44.4%.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在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4例、无变化3例;在非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1例、无变化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腰骶部切口深部感染2例,腰骶僵硬不适2例.神经损伤一过性加重4例,迟发性骶神经损伤3例.结论 手术治疗是改善骶骨骨折复位质量的重要途径,骨盆前、后环损伤的联合制动是提高骨折内同定强度的有效方法.对手术指征明确的骶神经损伤,早期定位减压有助于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早期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12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男8例,女4例;年龄28~54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经详细体格检查及X线片、CT、MRI扫描等确诊,依据影像学资料进行Denis分型均为Ⅱ型。伤后6~14d手术,平均9d。8例骶前孔明显变形,责任骨块侵入骶孔压迫神经根,行后路骶神经减压内固定术;4例骶前孔轻度变形,无明显责任骨块侵入骶孔,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骨折均Ⅰ期愈合,其中11例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Gibbons骶神经损害评分术前平均(2.67±0.49)分,术后平均(1.50±0.67)分,术后评分低于术前。结论: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全身情况许可应尽早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lorado 2TM脊柱内固定系统与髂骨螺钉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37.6岁.按照AO分型,B2型1例,C1型2例,C2型2例,C3型3例.其中合并单侧骶骨骨折伴脱位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骨折,包括耻骨联合分离2例,耻骨上下支骨折5例,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髋臼骨折1例.合并骶丛神经损伤2例,膀胱破裂1例.均行Colorado 2TM脊柱内固定系统与髂骨螺钉联合内固定术,应用Majeed标准(优,≥85分;良,70~84分;一般,55~69分;差,<55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X线片示8例患者垂直和旋转移位均获满意复位.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合并神经损伤者,1例随访10个月遗留会阴区麻木,另1例术后6个月复查功能恢复良好.膀胱破裂患者经手术修补随访8个月功能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满意,经Majeed功能评定,优6例,良1例,一般1例.X线片及CT扫描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骶髂关节无再脱位,骨折部位已呈骨性融合.结论:Colorado 2TM脊柱内固定系统与髂骨螺钉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并能够维持良好复位效果,为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步体位复位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分步体位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分2步体位复位,经单侧椎弓根穿刺向椎体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手术前后用影像学资料评估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角度矫正率,用视觉模拟分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获成功,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为(85.6±12.6)%,椎体中线高度恢复率为(86.6±9.7)%,后凸角度矫正率为(62.2±23.5)%,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VAS评分为2.6±0.2分,与术前8.2±0.2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1)。82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3个月,胸腰背疼痛无复发,椎体高度无改变,邻椎无骨折。结论分步体位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消除疼痛,增加椎体强度和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非对称截骨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非对称截骨治疗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非对称截骨手术治疗的17例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岁(57-72岁),术前所有患者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矢状面及冠状面平衡分析。术后至少随访1年。对手术前后患者VAS评分、胸腰椎Cobb角及骨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0min(180~2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00ml(750±2200ml)。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从7.0±1.5下降至1.1±0.6。腰椎前凸从(1.9±9.6)°矫正至(35.2±6.7)°,胸椎后凸从(26.3±9.7)°增加至(32.5±11.2)°;腰椎侧凸Cobb角从(25.1±11.0)°减少至(7.9±3.6)°。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从(33.0±10.1)°恢复至(25.3±8.9)°,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从(13.9±9.7)。增至(27.2±11.0)°。矢状面平衡从(10.3±8.1)cm恢复至(3.1±4.2)cm。冠状面平衡从(3.5±2.1)cm恢复至(1.3±1.1)cm。结论:非对称截骨手术方式不但可以纠正脊柱侧凸畸形,而且能够重建腰椎前凸,可以安全有效地解决老年性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涉及腰骶关节粉碎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5月~2012年10月期间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3 ~ 53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高坠伤2例,挤压伤2例.骨折分型,按照Denis方法分型:涉及Ⅱ区+Ⅲ区6例,涉及Ⅰ区+Ⅱ区+Ⅲ区5例;部分患者有明显骶神经损伤症状,根据Gibbons标准:1分6例,3分2例,4分3例.采用后路骶神经孔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80~16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平均660ml.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无钉棒断裂.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结论]对于涉及到腰骶关节的粉碎性骶骨骨折,除了稳定骨盆环外,还应重视腰骶段的重建,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是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评分分级法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分类方式--评分分级法来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评定治疗效果及估计预后。方法:选择病人的X线片及CT片显示的椎管狭窄、椎体压缩、后凸畸形及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情况作为评分的指标进行分级。采用此方法对109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予以评分分级。Ⅰ级(0-6分)4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Ⅱ级(7-11分)47例,Ⅲ级(12-16分)19例,均分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结果:经治疗后,Ⅰ级患者神经损伤恢复有效率90%;Ⅱ、Ⅲ级患者椎体前缘压缩高度由术前49.5%恢复到术后94%,椎体后缘压缩高度由术前84%恢复到术后的97.5%。Ⅱ级患者手术组神经损伤恢复有效率93%,非手术组神经损伤恢复有效率60%;Ⅲ级病人手术组神经损伤恢复有效率60%,非手术组神经损伤恢复有效率33%。结论:评分分级法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治疗方式的选择、治疗效果的评定及预后估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通道下经椎间孔微创腰椎融合(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通道下微创 TLIF 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36个月。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JOA 评分术前为(8.52±1.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6.3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优68例,良10例,中4例。植骨融合率95.12%。结论通道下微创 TLIF 联合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阳建  谢景运  钟坚  罗建  匡广彪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1):1014-1016
目的探讨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与不稳症122例,为单节段融合术,其中腰椎滑脱症75例,腰椎退变性不稳症47例。术后应用X线评价植骨融合情况,视觉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侯树勋等疗效标准评价腰腿痛程度及社会、生活功能情况。结果本组122例随访22~64个月,平均(33.2±6.4)个月,122例中109例获骨性融合,骨融合率89.34%。下腰痛VAS术前为(6.85±1.35)分,术后为(3.15±1.02)分;腿痛VAS术前为(8.21±1.82)分,术后为(4.35±1.12)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5±14.5)%,术后为(13.5±1.5)%。按侯树勋等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50例,良53例,可14例,差5例,优良率84.43%。结论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和不稳症的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