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理论指导下,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对治未病进行了创新,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东垣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防复三方面。顺应四时之气、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情志调畅起到未病先防作用;若已病则通过升降浮沉之法防止疾病传变,甘温补气之功阻止疾病进展;愈后应注意顾护胃气而防复发。  相似文献   

2.
从《金匮要略》方看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举《金匮要略》相关方剂 ,从广义角度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认为已病后进行预防性治疗、用药 ,以防止变生新病或防止药物副作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是张仲景治未病预防思想的体现。从二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既病防变方 ,列举了防肝病传脾、防冲气犯胃、防阳虚痰阻、防瘀致水停的方剂 ;二是防攻邪伤正方 ,列举了防峻猛伤脾、防发散伤阳、防温燥伤阴、防破瘀伤气的方剂。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整体思想及"治未病·既病防变——培土生金"思想,本文对《金匮要略·肺萎》中虚寒、虚热肺萎的病证辨识、甘草干姜汤及麦门冬汤组方思路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在中医肺萎治疗方面的"治未病·培土生金"临床运用,以冀为中医肺萎方面现代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水气病"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治疗大法。后人也宗仲景"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学习,发现少有人运用"温通三焦"的方法来治疗水气病,本文旨在探讨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6.
以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治未病"理论对于糖尿病肾病临床诊疗意义。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将"治未病"理论体系贯穿糖尿病肾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7.
肝癌的中医药防治体系在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已见雏形.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分别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肝癌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肝癌未病先防即肝癌癌前病变阶段,防其癌变,以扶正补脾为重;既病防变即确诊肝癌阶段,尽早择方治疗,防其加重转移;瘥后防复即肝癌缓解阶段,补虚防其复发.深入研究《金匮要...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此书不仅对方剂学和临床医学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临床医学的融合与推动,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治未病"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而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部分条文,笔者认为体现了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原则,这是对《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荣建新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0.
李军 《天津中医药》2015,32(10):603-605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盆腔炎性疾病及其后遗症的预防和治疗。以盆腔炎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其诊疗思路和方法。依照"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将"治未病"理论贯穿始终,减少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的"前移",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已是势在必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既秉承了《内经》"治未病"的精髓,又将中医预防思想提升为治疗学层次上的原则与方法。《金匮要略》从"未病先防"到"欲病防发",再到"既病早治"与"已病防传",预防原则一线相贯,全篇渗透的"剂型预防""饮食预防""体质预防"等各类预防方法更是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2.
陈晶 《山西中医》2008,24(12):31-31
以《金匮要略》原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从未病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未盛防盛、病盛防危、病愈防复6个方面,分析了《金匮要略》中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具有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和注重治未病等学术特点,对中医学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辨治肿瘤经验与运用经方的特色,从辨病辨证、遣方用药、治未病三个方面论述《金匮要略》在肿瘤诊治中的运用,提倡临证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以扶正为本,适时祛邪,全程强调防复防变。  相似文献   

14.
黄仰模  田黎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29-2330
论述了《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的源流;强调疾病可知又可预防;治未病重视未病先防;治未病重视有病早治;治未病强调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之湿病则是病因命名。大凡因湿致病,临证有内湿和外湿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金匮要略·痉湿喝》篇主论外湿,列为11条,在治疗上备有6个方剂,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微取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是我国最早对妇产科杂病进行论述的文章。本文以"治未病"思想对《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深析,从知因防病、已病即治、既病防变角度切入,对痛经患者的防治总结出三层涵义:未病时,知"虚寒郁"而避之;已病时,在理气血、调肝脾的同时,主张针药施治;既病时,防其内传及伤正。张仲景这些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学术思维,迄今对临床妇产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治未病"是《内经》、《难经》时代提出的预防为主的思想,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完善,总体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治未病就是以健康为核心,疾病未生时无病养生以防患未然;疾病未发时见微知著以救其萌芽;疾病未传时已病早治以防其传变,避免多脏受损,以致疾病趋于深笃;疾病未复时病后调摄以防止复发。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  相似文献   

20.
李成卫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083-2086
为揭示《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原本思路,在隐性知识理论指导下,采用原著明确提出的"治未病"原则,以痉病为切入点,分析有方证原文诊治疾病的思路、思考的重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结论认为"治未病"在原著不仅是一个疾病预防原则,还是一个最终决定方剂、药物选择的治疗原则,将痉病相关原文划分为"辨治已病"与"辨治未病"可揭示原著诊治该病的思维步骤。较之应用后世理论解释与重构经典的阐释学,借鉴采用隐性知识理论,研究结论更为接近经典原本的含义,这无论对于痉病诊治规律、《金匮要略》原著疾病诊治思维还是现代辨证论治思维步骤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