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技术对于减少脑血管造影图像中运动伪影的价值。方法收集10例接受脑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另设置模拟图像。评价模拟图像和病例图像中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减少运动伪影的能力。结果经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后,所有图像的伪影明显少于单纯全局配准减影,血管显示更清晰,无变形、重叠和断裂等错位现象。结论全局和局部组合配准减影技术可有效减少脑血管造影图像中的运动伪影,对于脑血管造影图像的后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对83例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用3DFLASH序列(TR/TE 4.6/1.8msec)冠状位采集对比剂注射前后原始图像,先进行减影处理,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3级评价。同时观察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斑块、狭窄、闭塞等情况。结果: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并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结构及病变情况,83例中发现下肢动脉斑块和/或狭窄和/或闭塞72例。结论:三维增强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较好显示下肢动脉情况,图像分辨率高,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血管减影前后的吻合程度,探讨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在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中的质量评价。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使用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获得减影图像,对减影前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定性评价包括图像伪影情况及解剖错配程度,定量评价测量各血管(腹主动脉、肝右动脉、肝左动脉、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减影前后在动脉晚期、门静脉晚期的CT值。采用混合线性效应模型及拟合方程评估减影前后各血管的CT值曲线拟合程度。 结果减影后图像均无明显解剖结构错配导致的伪影,3名测量者一致性较高(ICC=0.844,P<0.001)。减影技术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各血管的CT值,与强化分期不存在交互作用。无论是在动脉晚期还是门静脉晚期,减影前后各血管CT值走势一致,CT值变化曲线吻合。 结论非刚性对位减影技术可轻松实现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的图像减影,并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减影CTA阈值调节法测量脑血管径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减影CTA中采用阈值调节法测量脑血管径线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接受脑血管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阈值调节法测量并比较常规CTA和减影CTA中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血管径线差异。结果根据常规CTA血管内CT值标化阈值后,减影CTA所测各段血管径线均小于常规CTA测值(P均0.05);分别根据各自图像中血管内CT值标化阈值后,常规CTA和减影CTA所测各段血管径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减影CTA中采用阈值测量法测量血管径线准确、可靠,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骨与软组织肿瘤为鉴别其良,恶性质,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是否能进行局部切除,而行DSA检查。对象:本组包括恶性肿瘤3例,转移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良性肿瘤1例,处理方法;行股动脉插管做数字减影及术前将供养动脉栓塞。结果:5例恶性肿瘤显示大量增生血管在肿瘤区呈团块状表现,血管迂回不规则,有的可见肿瘤染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的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肋骨骨折患者行胸部数字化X线双能量减影检查,每例患者分别获得标准图像、软组织像及骨组织像。比较标准图像和骨组织图像对肋骨骨折的显示率。结果 80例患者共发现116处肋骨骨折,标准像、骨组织像对腋肋骨折的显示率分别为83.2%、98.5%。骨组织像显示季肋部、肩胛骨及膈肌重叠处肋骨骨折比标准胸片清晰并能清晰显示多根肋骨骨折。结论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有重要价值,骨组织像能明显提高肋骨骨折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在连头婴显微分离手术术前和术中的作用。方法 术前在出生后3个月进行股动脉入路脑血管造影,16个月时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入路对双婴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及超选静脉窦内进行造影;术中行脑血管造影监测,判断脑血管情况。结果 术前造影显示双婴连接部颅内动脉无交通,双婴上矢状窦后1/3,窦汇,右婴的左侧横窦起始部融合共用;术中实时脑血管造影对显微分离过程中有关静脉窦的处理进行较好的监测。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是了解连头婴脑血管复杂情况的最佳方法。尤其静脉窦内造影可以充分了解静脉窦变异相融处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脑血管造影在静脉窦转流和血管重建手术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X线、螺旋CT及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30例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探讨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3月广州开发区医院放射科收治经X线、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证实的3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30例骨关节骨折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三维重建表现及X线片表现.采用SPSS 11.0统计软软件包.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对不同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各指标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种方法的准确率评估采用卡方精确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30例中显示骨折线,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30例均能清晰显示;螺旋CT 20例能清晰显示,10例不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10例能清晰显示,20例未见显示.螺旋CT关节囊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结论 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比螺旋CT及X线平片更能清楚显示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动态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静脉系统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1例静脉窦血栓、9例脑动静脉畸形和1例毛细血管瘤。在正常10例中,6例一侧横窦在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DSA-MRV对静脉窦血栓显示率高于2D-TOF法,在11例静脉窦血栓中,5例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毛细血管瘤1例于2D-TOF法未见显示。结论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技术的DSA-MRV是一种无创伤、高分辨力的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术,对颅内正常静脉及静脉窦解剖显示满意,对脑静脉血栓、脑动静畸形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