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十个方面,即:养生防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变;先治未病;未盛防盛;病盛防危;已盛防逆;病后防复;先安将受邪之地;先病服药等,论述了《伤寒论》的治未病思想。指出,《伤寒论》治未病思想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创新也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彭涛 《光明中医》2012,27(8):1663-1664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而唐代孙思邈则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在《千金要方》中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他还提出医生和病人都要“安不忘危,预防诸病”.  相似文献   

5.
该文结合“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方面探讨与复感儿的关系.未病先防包括胎养以及儿童日常生活调护;既病防变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早采取阻截措施;病后防复包括内外治法相结合调理体质,强壮身体.为“治未病”理论在复感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揆度邪正盛衰,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见《灵枢·逆顺篇》。《难经·七十七难》进一步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提出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法则。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亦以肝病为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治未病法则的临床运用,原文云:“夫治来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相似文献   

7.
《内经》“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治未病"是《内经》治则学说的组成部分,其含义一是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从精神调治、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调养,以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必须及时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截断病机,及时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其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发,体现了《内经》"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运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60-160
既病防变就是病后防其变,例如防止疾病表里传变、脏腑传变、六经传变等,中医治疗理念中所讲的“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方法正是既病防变的体现。瘥后防复就是疾病刚刚好转,人体的正气虚弱,如若不固护机体,则邪气趁机再次入侵,导致虚后受邪,这当然也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因为此时身体虽处于无病状态但同时也是最易感受邪气的时期,故也应结合治未病的相应理论。结合这三种治未病的观点,其实就是朱震亨《丹溪心法》中讲的“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整体治疗、未病决定诊疗方案。其立论的原则有三,即预防原则、整体治疗原则、诊疗方案选择的原则。《金匮要略》中对水气病的论治从已病与未病2方面入手,已病者当发汗与利小便,发汗用麻黄桂枝类,利小便予防己,未病时防止气水血的传变和津液损伤。同时注意补脾胃之气以助祛除水湿,用以表治里、以气治水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荣建新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2.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3.
陈雪梅  王儒平 《河南中医》2011,31(3):231-232
中医急诊治疗危急重病时,应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融合进治疗中,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传变规律,把握治疗时机,用药宜于病情传变之先,防止疾病加重或发展恶化。  相似文献   

14.
郭赛珊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病邪致病特点、病机传变规律、药性及饮食性味等,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融入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配伍之中.如治疗湿热证必滋阴,以防湿热伤及阴津,阻断湿热伤阴的传变;必活血化瘀,防湿热血瘀,消已成之瘀血,助湿热消退;必健脾,健脾祛湿、防滋阴碍脾;必问饮食嗜好,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防饮食所伤及其传变.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脾胃是人体十分重要的脏腑.历代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兹就本人浅见,作简单的介绍与讨论.早自《内经》,已经详细论述了脾胃一脏一腑共营受纳与运化的功能,从而为中医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其后《难经·七十七难》指出:"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里主要指出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宜注意保护未受病之脏.《金匮要略》继承了《内》、《难》的精神,关于脏腑经络先后病,除了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虽然只是增加了一句话,但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脾胃健旺便不会受邪气的侵犯.这一句话,对后来被称为脾胃学派宗师的李东垣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的序文和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2层含义,在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及药后调护方面都有体现,如时时顾护正气,祛邪不忘扶正,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加重等。整理、挖掘经典医籍,掌握原始资料,还原治未病的真正内涵,对于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金匮>开篇首条论的"治未病",后世注家多认为是指第1段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治未病之脾,预先截断疾病传变途径,以防肝病蔓延及脾.而对第2段所论则认为是另论肝虚治法,与治未病无涉.然细研经文,笔者认为,<金匮>本条所论的"治未病"并不仅限于第1段,亦包括第2段所论内容.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伤寒论》中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仲景深得要旨,称赞“上工治未病”,并发展了这一学术思想。“治未病”的目的,一是无病预防;二是防止一脏病变波及它脏。仲景对于截断病邪传变,防止疾病深入恶化,有着精深的认识,所以在《伤寒论》中,较突出地具体体现了先证而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已变防逆,避免病邪深入的“治未病”思想,这正是仲景的防病截变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伤寒论》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理论指导下,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对治未病进行了创新,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东垣治未病的理论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传、愈后防复三方面。顺应四时之气、饮食有节、慎避外邪、劳逸适中、情志调畅起到未病先防作用;若已病则通过升降浮沉之法防止疾病传变,甘温补气之功阻止疾病进展;愈后应注意顾护胃气而防复发。  相似文献   

20.
<正>《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中医治则学说中的治未病基本法则。其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