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上颌前牙区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对患者口腔内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前牙或者前磨牙修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实施翻瓣的即刻牙种植手术,观察组则实施不翻瓣的即刻牙种植手术,统计并对比两组术后整体情况,术后软硬组织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PES评分与VAS评分。结果:观察组在术后1d的肿胀和疼痛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术后12个月的牙龈乳头指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12个月的骨愈合及牙龈沟出血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12个月后的嵴顶吸收值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7d的牙槽嵴顶和植体距离及手术12个月后的牙龈沟深度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PES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上升,但观察组的上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实施不翻瓣的即刻牙种植手术,疗效更佳,更具美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治疗前牙或前磨牙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即刻牙种植术的牙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翻瓣即刻牙种植术,观察组给予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比较两组美观程度、龈沟深度、牙槽嵴顶吸收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种植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红色美学指数高于对照组,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的龈沟深度及牙槽嵴顶吸收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治疗前牙或前磨牙缺损患者可提高种植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和牙槽嵴顶吸收水平,减小龈沟深度,效果优于翻瓣即刻牙种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技术在上颌前牙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植入牙位均为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共46颗,另选取常规延期修复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植入牙位亦均为上颌前牙区,种植体共50颗。观察组患者接受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延期修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种植体体积及骨吸收水平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的骨吸收水平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2.5%,显著大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延期修复技术相比,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具有缩短疗程、减少手术次数、降低手术创伤的优点,并且具有美观的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治疗步骤。 相似文献
6.
青年学生上颌前牙区软硬组织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软组织厚度:唇侧测定5个点(距龈缘1、2 mm,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上方1、2 mm);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硬组织厚度:唇侧测定4个点(根尖处、根中处、牙槽嵴顶根方2mm处和1mm处).分析软硬组织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中切牙在5处软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0.84 ±0.18)、(1.18 ±0.21)、(1.44 ±0.20)、(0.62 ±0.14)、(0.74 ±0.17)mm,侧切牙分别为(0.78 ± 0.15)、(1.01 ±0.17)、(1.27 ±0.19)、(0.54 ±0.13)、(0.73 ±0.18)mm,尖牙分别为(0.79 ±0.15)、(1.05 ±0.18)、(1.30 ±0.19)、(0.51 ±0.13)、(0.60 ±0.17)mm.中切牙在4处硬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2.21 ±0.53)、(0.57 ±0.17)、(0.62 ±0.14)、(0.65 ± 0.15)mm,侧切牙分别为(1.36 ±0.74)、(0.41 ±0.16)、(0.58 ±0.18)、(0.65 ±0.19)mm,尖牙分别为(1.40 ±0.61)、(0.44 ±0.15)、(0.70 ±0.21)、(0.75 ±0.21)mm.上颌中切牙唇侧软硬组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上颌尖牙区唇侧相同位点软硬组织厚度呈正相关(r=0.344、0.225,P<0.05).结论 ①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冠根向存在差异;②软硬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③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上颌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 方便选取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该院诊断并治疗的68例种植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为单颗前牙缺失,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7例患者采用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治疗,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延期种植延期修复治疗,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种植位点骨吸收量和PES得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Straumann种植体对牙冠美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86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即刻种植修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联合Straumann种植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6月骨吸收水平、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状况、边缘骨高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月骨吸收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边缘骨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
论 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过程中,应用Straumann种植体,其美观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不翻瓣种植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大量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病例观察不仅为不翻瓣种植术式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证实了其临床可行性及显著优点,改变了传统种植的面貌。不翻瓣种植术很好地体现了微创理念,现今CT三维重建、计算机导航等与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有机结合,使得口腔种植的精度和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在修复2年后其软、硬组织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择2010 年10月至2011 年12月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就诊的拟在前牙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38名,共植入43颗种植体。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均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2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前牙即刻种植组完成16例,植入种植体17颗;常规种植组完成22例,植入种植体26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前种植体稳定性系数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2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15±0.42)mm和(0.06±0.65)mm,远中龈乳头高度平均增高分别为(0.06±0.50)mm和(0.02±0.57)mm;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分别为(0.15±0.23)mm和(0.15±0.46)mm;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0.67±0.35)mm和(0.69±0.49)mm,远中侧分别为(0.73±0.31)mm和(0.75±0.48)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软、硬组织均很稳定,提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可靠的修复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前提下,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GF)和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对比格犬即刻种植软组织缺损修复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专用离心设备及压膜工具盒,制备A-PRF和CGF膜,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纳入4只成年健康雄性比格犬,双侧下颌第二和第四前磨牙(P2和P4)及第二磨牙(M2)作为实验牙位,采用左右半口随机对照将六颗实验牙位分为三组:A-PRF组,CGF组,空白组。麻醉下拔除实验牙齿,行即刻种植手术。新鲜牙槽窝均常规备洞,植入3.8mm×7mm纯钛种植体,牙槽嵴表面分别对应放置A-PRF膜、CGF膜和空白处理。充分减张后,无张力严密缝合伤口。于术后1周、1月肉眼观察记录手术伤口愈合情况。在术后1月处死4只比格犬,取比格犬手术位点牙龈制作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牙龈组织神经血管再生情况。 结果 A-PRF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较CGF疏松。术后1月时A-PRF组和CGF组软组织愈合较空白组更好,其中A-PRF组愈合较CGF为佳。结论 A-PRF较CGF具有更佳的促软组织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Nabeyama A Nakano K Saito S Sato M Okafuji N Yamamoto A Kasahara E Kawakami T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2011,16(11):507-513
We examined change of Runx2 and ALP expression in mouse tooth pulp which exposed to teeth separation experiment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s a model for conservative dentistry treatment. 8-week-old 36 male ddY mice were used and wedge was inserted between upper 1st and 2nd molars. The wedge was removed 30 minutes as well as 3 hours after the insertion and the samples were prepared extending up to 1 week of time period for regular 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s for ALP and Runx2 expression. The opposite sides without wedge insertion were taken as controls. In the control group pulp, weak expressions of Runx2 and ALP in the vessel endothelial cells as well as the pulp cells were revealed, suggest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genes upon mechanical stress induced by mastication and tongue pressure etc.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Runx2 expression increased both in 30-minute and 3-hour teeth separation group. The expression became maximum at 24 hours. Then it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became similar level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t 1-week after the wedge insertion. Similarly ALP expression increased after the wedge insertion and was maximum at 24 hours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to the levels similar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Runx2 as well as ALP was used as an index, no severe damage occur up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edge inser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 (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 mm和(0.95±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可行性,并应用此方法初步测量各软硬组织标志点手术前后的位置变化。 方法: 选取1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分别于术前(T0)和术后3个月(T1)拍摄大视野CBCT和三维面像。利用MIMICS和Geomagic Studio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将CBCT进行阈值分割并与三维面像融合,生成新的三维立体模型,探讨该方法可行性。使用3D 色谱分析(3D color map)和测量平均距离对CBCT与三维面像配准过程的误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CBCT骨组织配准,将新生成的手术前后三维模型置于同一空间坐标系,测量各标志点[鼻尖点( pronasale, Prn )、鼻下点(subnasale, Sn)、上唇突点(labrale superior, Ls)、前鼻棘点(anterior nasal spine, ANS)、上齿槽座点(subspinale, A)、上中切牙点(upper incisor edge, UIE)]手术前后位置变化。结果: CBCT融合三维面像用于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可行性,配准误差在0.3 mm以内,通过3D 色谱分析直观看到,面部区域配准良好。正颌术后唇部各标志点(Ls、ANS、A、UIE)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部标志点(Prn、Sn)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CBCT融合三维面像作为一种新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研究正颌术后软硬组织变化,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正颌术后唇部软硬组织标志点位置明显变化,而鼻部标志点位置受正颌手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牙缺失采用原位植入并上颌窦内提同期种植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42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均采取原位植入并上颌窦内提同期种植治疗,术后1、3、6、12个月复诊,观察上颌窦底高度、种植体情况及种植体周围骨量及上颌窦有无炎症变化,术后采用视觉类比量表对痛苦指数进行测评痛苦指数,术后让患者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在X线片上测算上颌窦底提升距离及骨吸收高度.结果 42例患者均未发生上颌窦底黏膜穿孔,无患者发生伤口感染、鼻部渗血和上颌窦炎症,术区创口愈合良好;术后4~6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均成功负载;对42例患者随访6~12个月,患者无不良自觉症状,种植体无脱落或松动,义齿修复效果满意,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达100.0%;随访发现,术后6个月患者的骨吸收值为(0.56±0.18),明显高于3个月时的(0.4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患者骨吸收值为(0.59±0.19),与术后6个月时的(0.56±0.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植入并上颌窦内提同期种植治疗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尤其是牙槽骨高度在5 mm以下时,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痛苦少等优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