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金纳多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金纳多治疗脑梗塞病人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了解金纳多治疗脑梗塞的作用机理。方法:脑梗塞病人每日采用金纳多注射液20ml加入到0.2%盐酸培他啶500ml,静脉滴注2个疗程。同时对照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中TXB2、6-keto-PGF1α、ET、CGRP、t-PA、PAI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金纳多组总有效率90%,显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83%,显效率40.4%。金纳多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缩血管活性物质显著下降,舒血管活性物质显著升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升高,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的活性降低。结论:金纳多具有协同培他啶增加脑组织微循环血流、提高脑组织氧供应和防止脑组织损伤等作用,可以作为治疗脑梗塞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美托洛尔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内皮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家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I组:假手术组,Ⅱ组:AMI组,Ⅲ组:AMI 利多卡因组,Ⅳ组:AMT 胺碘酮组,Ⅴ组:AMI 美托洛尔组;Ⅱ、Ⅲ、Ⅳ、Ⅴ组分别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中点后,4h取血分别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微活剂抑制物(PAI)水平;摘取心脏,测定心肌梗死范围。结果:Ⅱ、Ⅲ、Ⅳ、Ⅴ组血浆TXB2、ET、NO浓度和则活性显著高于I组(P<0.01),6—Keto—PGF1a浓度和t—PA活性显著低于I组(P<0.01),Ⅱ、Ⅲ、Ⅳ组之间比较,血浆TXB2、6—Keto—PGF1a。浓度、t—PA活性及心肌梗塞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Ⅳ组血浆ET、NO浓度和PAI水平明显低于Ⅱ组(P<0.01),Ⅴ组血浆TXB2、ET、NO浓度和PAI水平明显低于Ⅱ组(P<0.01),6—Keto—PGF1Aa。浓度、t—PA活性显著高于Ⅱ组(P<0.01),心肌梗塞范围小于Ⅱ组(P<0.01)。结论:胺碘抑制AMI早期PAI活性,减少ET和NO的释放;美托洛尔抑制AMI早期血小板活化,改善纤溶活性,减少ET和NO的再释放,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利多卡因无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90例2型DM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结果①DM各组血浆TA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PA水平、AT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P〈0.01)。②血浆PAI-1水平在DN正常白蛋白尿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分别〈0.05)。结论①DM在无并发症时,即存在凝血活性亢进、纤溶系统活性抑制。②PAJ-1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4.
王凌燕  朱广瑾 《解剖学报》1995,26(3):309-312
通过观察实验性大鼠急性心肌梗塞(AMI)时血浆蛋白C(PC)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特异性抑制因子(PAI)活性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心肌缺血时PC活性变化与纤溶系统的关系以及人参皂甙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AMI时血浆PC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缺血程度呈负相关。2.AMI时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增高。3.人参皂甙可提高AMI时血浆PC活性,降低PA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蚓激酶(普恩复)对凝血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方法,对52例缺血性中风慢性期患者服药前后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浆中KPTT、PT、FIB,t-PA,PAI-1,D-dimer,vWF、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结果:患者口服6个月后(400mg,3次/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P<0.05),FIB减少(P<0.05),t-PA活性明显增强(P<0.01),vWF含量明显降低(P<0.01),以上指标在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P>0.05)。 治疗组、安慰剂组KPTT、PT、PAI-1在用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时血小板聚集率抑制最大,聚集率的抑制与vWF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PA活性的增强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蚓激酶对缺血性中风慢性期患者所起的作用与纤溶激活,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治疗前后血液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方法:对54例急进HAPE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G)、纤溶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含量进行测定,并与20例高原健康人作对照比较。结果:HAPE患者治疗前血浆中t-PA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G、FDP和DD含量及PAI-1活性高于正常对照组及临床治疗后水平(P<0.01或0.05),临床治疗后HAPE患者血浆中FG、DD含量及PAI-1活性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FDP含量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APE患者存在纤溶抑制功能的亢进及凝血与纤溶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心肌梗塞大鼠冠脉等组织纤溶因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观察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冠状动脉及周围心肌组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特异性抑制因子(PAI-1)基因表达及t-PA活性变化,从纤洛因子失衡方面探讨AMI发病机理,并研究缺血预处理调整纤溶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缺血和缺血再灌时组织t-PA活性均显著降低(P<0.01),经预处理的缺血心肌t-PA活性有所升高(与缺血组相比P<0.01)。AMI时t-PA、PAI-1表达均呈高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19信和4.59倍而预处理组表达减弱。说明t-PA、PAI-1失衡参与AMI发展过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可能与纠正上述纤溶因子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运动对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本文比较了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桨极量运动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的激活物(tPA),纤溶酶原么物抑制剂-1(PAI-1)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运动前冠心组tPA及PAI-1活必闹于正常对照组(P〈0.05),运动后冠心病组PAI0-1活性明显升高(P〈0.05),而tPA活性水平明显下降(P〈0.05);(2  相似文献   

9.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溶酶原转变成有纤溶活性的纤溶酶是纤溶过程中决定性的一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是体内主要的纤溶酶原激活物,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快速抑制剂。近年来国内大量的研究发现,tPA、PAI活性或含量的变化与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已引起专家学者日益广泛的重视[1,2]。本文就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的分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清热凉血法对大面积烧伤早期高凝状态(热毒血瘀型)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及中药治疗组。对照组为正常健康献血者;常规治疗组为大面积烧伤高凝状态(热毒血瘀型)者,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中药治疗组为大面积烧伤高凝状态(热毒血瘀型)者,患者入院后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服用血府逐瘀汤一剂。常规治疗组及中药治疗组于伤后第3、6天取血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蛋白C活性(PC:a,);血浆B-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四因子(PF4)、纤维蛋白肽(F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结果常规治疗组及中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高凝状态,而中药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凝血系统功能下降,抗凝系统功能和水平改善,血小板系统活化及释放功能明显下降,纤溶能力增强。结论清热凉血法对大面积烧伤高凝状态(热毒血瘀型)的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噻氯匹啶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噻氯匹啶对此过程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比浊法测量冠心病患者服药前后,由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EPI)、胶原(Coll)和磷酯花生四烯酸(AC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患病组ADP、EPI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0.78±0.23,0.86±0.25)明显高于对照组(0.65±0.19,P<0.05;0.73±0.21,P<0.05),且被噻氯匹啶明显抑制(0.68±0.18,P<0.05;0.75±0.20,P<0.05)。而两组间Coll和ACA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且患病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增强,噻氯匹啶可明显抑制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心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检测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 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CHD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按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CHD患者40例行PCI术治疗,对照组CHD患者39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cTn-T水平,同时详细记录观察组行PCI术前后相关信息.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cTn-T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hs-CRP、cTn-T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69.23%(27/39)满意率相比较观察组为87.50%(35/40)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61,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3/40)显著小于对照组15.38%(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4,P<0.05).结论 对于hs-CRP、cTn-T指标水平较高的CHD患者在行PCI术治疗的效果显著,虽仍可诱发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应用价值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的关系。方法 :同时检测 5 7例冠心病患者和 30名健康正常人血浆Hcy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血浆Hcy测定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 ,血小板聚集率测定采用光电比浊法。结果 :( 1 )冠心病患者血浆Hcy和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 2 )单因素分析表明 ,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 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可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 ,促进冠脉粥样硬化进展。关键词 :冠脉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 血小板聚集率第 34页/ 肝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检测的临床研究 /徐献群 ,范俊丽 ,杜 艳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 430 0 71目的 :研究各类肝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 (Ⅱ、Ⅴ、Ⅶ、Ⅷ、Ⅸ、Ⅹ )活性及纤维蛋白原 (Fib)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1 0 8例肝病患者及 30例正常人的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活性、PT、APTT和Fib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80 .5 6%肝病患者PT延长 ,71 .30 %的APTT延长 ;除急性肝炎Fib含量增高、慢迁肝Fib含量正常外 ,其余各型肝炎的均降低 (P <0 .0 5 ) ;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活性均下降 (P <0 .0 5 ) ,而Ⅷ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 .0 1 )。结论 :肝病患者除了做PT、APTT、Fib等  相似文献   

14.
纤维蛋白原活性在冠心病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活性升高在冠心病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血液流变学方法检测冠心病患者稳定期和心绞痛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血浆粘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并且心绞痛患者纤维蛋白原活性和血小板聚集性(Pt max、Pt H、Pt K)也同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发现心绞痛组纤维蛋白原活性值与Pt max、PtH呈显著负相关(r=-0.8379,P<0.01;r=-0.8784,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活性升高在冠心病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焕 《医学信息》2019,(24):153-154
目的 分析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抵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符合氯吡格雷抵抗标准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PCI术前加服氯吡格雷,术后高剂量维持,观察组术前加服替格瑞洛,术后常规剂量维持,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术前、术后2、24、48 h)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及临床不良反应(心率衰竭、脑血管意外、心绞痛、脑缺血发作)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24、48 h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AST、Scr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治疗符合氯吡格雷抵抗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疗效确切,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肝肾损害,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毛红岩 《医学信息》2018,(10):77-7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CH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CHD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实验组则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IL-6、CRP、TNF-α等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实验组IL-6为(12.14±3.57)pg/L、CRP为(5.40±2.41)mg/L、TNF-α为(9.61±3.12)ng/ml,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4.02±3.64)pg/L、(8.26±2.58)mg/L、(12.28±3.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HD疗效显著,可有效下调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康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活检组织中微小病毒感染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人微小病毒B19(Pavovinus B19)感染在先天性心脏病(Congential heart disease,CHD)心脏组织中的定位。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组织原位杂交(ISH)技术,对37例CHD患者外周血及手术活检的心肌组织和28例非先天畸形心肌组织进行B19 DNA的检测,结果 37例CHD组中B19 DNA在血清及心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16.22%(6/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液中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与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心内科住院患者389例,依CASS诊断标准分为非冠心病组(Non-CHD组,n=72)和冠心病组(CHD组,n=317),CHD组患者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B19等病原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bjective To explore relationship of Parvovirus B19(B19), Toxoplasma gondii(TOX), rubella virus(RV), cytomegalovirus (CMV) or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2 (HSV-2) infectio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Methods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on detection of B19, TOX, RV, CMV or HSV-2 gene in cardiac tissue of 66 cases of CHD and 38 cases controls wit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s 1) The positive rates of B19, TOX, CMV and HSV-2 in 66 cases CHD were 18.2%, 15.2%, 25.8% and 4.5%,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in 38 cases control groups were 0%, 2.6%, 21.2% and 2.6%, reapectively. The positively of B19, TOX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between CHD and control groups, whil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for CMV and HSV-2. 2) Seven of 30 (23.3%) CHD were positive for RV-RNA,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all negative (P=0.0327).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19, TOX, RV infection mighet b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CHD, while CMV and HSV-2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CH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