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74-75,7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试从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处理策略等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静 《黑龙江医学》2013,37(5):369-370
<正>阿司匹林(ASA)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作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减少了约25%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但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发生血栓栓塞等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2],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大量临床证据支持阿司匹林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均有效,但是,临床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325m1)的患者人仍会发生血栓事件(2年大约为8%~18%),于是“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给临床医生使用阿司匹林带来困惑或质疑。因此,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按推荐剂量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时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阿司匹林治疗失败和其他任何一种药物失败是一样的包括他汀类药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d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8.87%,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29.03%,年长者AR或ASR患者中女性敏感者居多;如有吸烟者较AR或ASR者居多(11.53%vs5.05%)。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ASA)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药已被大量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可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并有助于维持血管外科手术后或血管介入后的衄管通畅。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同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为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R)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否适合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方法:以75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观察其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栓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须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作为1、2级预防,这点亦适用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防止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效果. 方法 将房颤患者238例根据当时治疗情况分为两治疗组.观察两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华法林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率低,阿司匹林发生血栓栓塞率高. 结论 验证了华法林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作用优于阿司匹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95例,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组(联合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双嘧达莫(100 mg,3次/d);阿司匹林组给予(100 mg,1次/d)。观察2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12~28(20±7)个月。2组均无严重出血。联合治疗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8.3%比18.2%,P<0.05),轻微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比8.1%,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预防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冠心病( CHD)合并心房纤颤( AF)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95例CHD合并A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华法林治疗,研究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5.53%,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m研究组Ccr水平(67.53±15.67)ml/min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可显著减少CHD合并AF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且对肾功能损伤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 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 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患冠心病已经5牟了.一直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服1次,每次服90毫克)来预防心梗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一个月前,我突然发生了胃出血。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让我停用阿司匹林,改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请问,氯吡格雷能替代阿司匹林吗?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世德  伍伟锋 《医学综述》2005,11(6):529-531
阿司匹林因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且药源充分,价格便宜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可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但是,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sistance.AR)。现仅就AR的定义、AR的机制、AR的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以明确抗栓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华法林(目标INR 2.0~3.0)与阿司匹林(150~160mg/d)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考国际指南中关于非瓣膜病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低危分层标准为不具备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脑卒中病史、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EF小于40%。分析低危亚组中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低危亚组患者306例,平均年龄(61.9±9.3)岁,男性194例(63.4%),孤立性AF 41例(13.4%)。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5例,华法林组仅1例,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219)。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1例,其中严重出血仅在华法林组有1例。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8)。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9例(5.6%)比3例(2.1%)P=0.146]两组间也没有差异。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非瓣膜病AF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似,但阿司匹林的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海峰  张丽  杨子超 《医学综述》2012,18(10):1502-1505
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仍有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不能有效被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感染,代谢疾病等。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实验室诊断AR的患者,其脑血管事件风险,致死和非致死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对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规范、联合、个体化用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减少血栓性事件,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8.
不同实验方法调查431例老年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患病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X  Fan L  Cao J  Wang Q  Liu L  Hu G  Hu Y  Wang Y  Wu R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7(4):338-342
目的: 评价常用的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的科学性及一致性;调查实验室阿司匹林抵抗在老年患者中的患病率。方法: 入选了北京万寿路地区431例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1个月),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光比浊法与血栓弹力图法筛查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计算其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的发生率。AR诊断标准:1) 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20%。2) 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70%。符合2项为AR;两项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3) AA作诱导剂,血栓弹力图法检测AA聚集率≥50%为AR。结果: AA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为13.69%。ADP诱导光比浊法,AR患病率30.16%。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23.67%。采用单一方法诊断AR一致性差(Kappa<0.4)。采用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AR患病率分别为8.35%和8.82%,二者诊断AR一致性较好(Kappa=0.793)。结论: AA诱导光比浊法联合ADP诱导光比浊法或AA诱导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AR时稳定性和一致性好,可能能够代表真实AR的发生率。在北京万寿路地区具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相关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实验室AR的患病率为8%~9%。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有效性及长期服用的安全性。方法:19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99)和对照组(n=98),观察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和服药12个月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数据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各项血流变指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有13例(13.3%)再发脑梗死;对照组中有19例(19.4%)出现终点事件,其中12例出现脑梗死(12.2%),4例出现脑出血(4.1%),3例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3.1%)。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降低血液黏稠度、FIB作用强于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一样有相似的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复发的作用,但出血事件的发生危险度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