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营养过剩、饮食不均衡导致的“富贵病”屡见不鲜,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与此同时,常与“营养不良”联系在一起的贫血症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有抽样调查发现,我国约有五分之一的城乡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贫血不是“营养不良”的代名词,导致贫血的原因繁多,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应当警惕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贫血”,人们并不陌生,特别是在解放前或解放后的困难时期,我国人口发生贫血的例子不在少数,那时候发生贫血的原因主要是营养不良。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足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有一个新的转变。贫血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导致贫血的病因很多,几乎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疾病均可能表现出贫血,每年就医的患中有不少伴有贫血,特别是肿瘤性疾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因此,也可以说贫血是反映机体是否有病变的“晴雨表”,应注意甄别贫血掩盖下的潜在疾病。应积极地查明贫血原因,治疗基础疾病,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去纠正贫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下称“慢性再障”)是一种难治性的血液系统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并有感染与出血现象,但也有部分病例日久不愈,反复感染或出血不能控制,贫血加重转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变程度,慢性再障当属中医“血虚”、“血证”、“血枯”、“髓枯”等范畴。目前CAA的治疗有中医药、雄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造血细胞输注等,中西医结合治疗CAA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  相似文献   

4.
缺铁性贫血病机及证候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的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所引起的贫血。病因有铁元素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和利用增加三个方面。临床表现有面色萎黄无华,倦怠自汗,头 晕目眩,失眠多梦,心悸气短等。由于贫血影响消化道功能和消化酶的分泌,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祖国医学虽没有缺铁性贫血的病名,但根据临床表现可归于“血虚”、“虚劳”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西医的病名。这个病名在祖国医学文献里是找不到的。但是这个病症却是中医“血亏”的一种。形成“血亏”的原因是很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造血机能发生了障碍。造血机能为什公会发生障碍呢?它的原因有种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唯一的要求,要消除障碍因素,使造血机能恢复正常,贫血现象才能消除,这是肯定的。现代医学对本病还没有比较可靠的疗法。中医对本病并不是巳经有了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症候群,在“整体观”和“治病必求其本”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辨症,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我在临证时遇到了这样病例,获得效果是比较满意的。现将治疗的一例加以整理,提出初步报告,敬希各位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6.
贫血是结直肠癌(CR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认为内生“癌毒”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CRC伴贫血发病机制与“癌毒”密切相关。CRC伴贫血是由于机体本身先后天失养,癌毒及药毒阻于脏腑、碍于脾肾两脏,导致髓竭血枯之症。“毒致血枯”是CRC伴贫血的基本病机,包括:癌毒流窜、脾气亏虚和药毒流窜、脾肾两虚。扶正祛邪、健脾益肾为CRC伴贫血治疗大法。CRC伴贫血未治疗期,“癌毒”独占体内、流窜脏腑致虚为贫血之因,重在祛瘀解毒、健脾益气。CRC伴贫血化疗期,“药毒”峻猛损伤气血,使虚者更虚,最终精血衰败,重在健脾益肾、助髓生血。  相似文献   

7.
缺铁性贫血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红  钟毅 《江西中医药》2001,32(3):55-57
缺铁性贫血 (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根据IDA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学中“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证的范畴。近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综述如下。1 临床研究1.1 病机及证候特点研究陈慧琴为了探讨本病发病机理及证候特点 ,用四诊理论对 IDA6 0例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 :有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 ,自汗 ,面色萎黄 ,头目…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鲜中药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难治性贫血,属中医“虚劳”、“虚损”、“血证”等范畴。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即血虚、出血和发热,以血虚为其根本,临床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全血细胞呈进行性急剧下降,末梢血每周内WBC下降0.5×109/L,Hb下降1...  相似文献   

9.
随导师王烈教授应诊中,对其治疗小儿贫血,主要是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混合型贫血颇有体会。于诊之暇,王老指出:夫婴幼者,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所患贫血者日增。贫血者血亏,亏者皆虚。此虚乃病理之虚,与《素问·通评虚实论》的“精气则虚”之理同义。因此,治小儿此类贫血应立足手“虚”,其“虚”不仅囿于血虚,而且与脏的功能活动有关。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血气相关,实本于脏腑。结合小儿贫血的发病与证治实际,临证所见病者血虚气亦虚,而气血虚的复杂的原因,缘于外者,见风火热毒,损脏耗血,伤于内者,营养失调,日久则脏虚血亏。所以,王老告谓:小儿贫血诊视不难,辨其证实属不  相似文献   

10.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对铁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或对铁的需要增加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药铁剂治疗虽然有效,但因胃肠道副作用常使患者不能坚持治疗。祖国医学中虽无缺铁性贫血这一病名,对于贫血的症状早在内经中已有记载。本病属于中医的“血虚”、“虚劳”、“血证”、“黄肿”、  相似文献   

11.
“脏腑辨证”是治疗血液病的“精髓”。患血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贫血与脏腑关系密切。所谓“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主骨生髓造血”,对各种贫血多采用补脾益肾之法,其道理是:“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化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之源在于肾,气之源在于脾,脾为肺之母,肺为气之宫,肺气伤必救于脾;而肾为肝  相似文献   

12.
联合用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敏  王锁欣 《河南中医》1999,19(1):20-20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难度颇大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上以贫血、出血、感染与发热为主要特征。这些表现有时与中医的“虚劳、急痨”相似,有时则属于中医“血证”的范围。中医治疗本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从补气补血论治者,有从补肾论治者,亦有从肾虚血瘀、...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候,属于“血症”“虛劳”等范畴。本病是以造血功能低下所致的进行性贫血,周围全血细胞减  相似文献   

14.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10%的成年男子、20%的成年女子和50%的儿童患有缺铁性贫血,亚洲较欧洲高。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约为50%~60%,有的地区高达85%,与佝偻病统称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两病”。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髓枯”等范畴。本病病情危重、病程长、耗费大,为难治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健脾补肾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黄福群主题词健脾,补肾,中医治法,贫血,再生障碍性/中医药疗法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造血组织衰竭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的“内伤虚劳”、“血枯”、“血痨”、“干血病”、“亡血”等范畴,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引起各国...  相似文献   

17.
健脾益气方治疗贫血3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血是以全身红细胞总量或血红蛋白总量减低,致使血液携氧功能不足为共同表现的一类血液系统疾病的总称,属于祖国医学“血虚”、“虚劳”、“血证”的范畴。本文选择具有脾虚见证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贫血,作为研究健脾益气方治疗贫血的重点,并对治疗前后血象、骨髓象的变化进行分组观察。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体会200085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存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及全血细胞减少。本病中医辨证属“虚劳血虚”、“虚劳亡血”的范畴。今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从虚论治再障主要表现为血虚的证候...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华  徐树楠  李庆升 《陕西中医》2004,25(10):959-960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统称血虚,属于“虚劳”、“血证”、“黄胖病”等范畴,再障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贫血、出血、感染。治疗也从这三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20.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衰竭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属于“虚劳”、“内伤血虚”、“亡血”等证。故以温肾补髓,健脾为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