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观察FITC标记的大肠杆菌突破肠屏障及其发生细菌移位的时间及途径。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SAP组(n=30)和假手术组(n=20);造模前3 h用FITC标记的大肠杆菌给大鼠灌胃,分别在造模后2、3、4、6、8 h处死动物,分别取胰腺、肠系膜淋巴结制备组织匀浆;另取门静脉血及腹水,离心取上清,荧光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标本中FITC的荧光强度,确定细菌移位出现的途径及时间。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P组于造模后3 h在腹水,4 h在胰腺组织,6 h在肠系膜淋巴结中检测出较高强度的荧光(P<0.05),并以腹水中的荧光强度为最高;门静脉血至造模后8 h仍未检测到细菌移位。结论:腹水和淋巴液可能是SAP早期细菌移位的重要途径,细菌可通过上述途径早期发生移位。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研究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肠道细菌可移到其他脏器,导致继发感染[1]。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NO对轻、重型急性胰腺炎均有保护作用[2],而其对细菌移位的影响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观察了KO供体L-Arg和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对大鼠SAP细菌移位的影响,为防治其继发感染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材料和方法1.动物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50g。2.SAP模型的建立大鼠乙醚浅麻醉后,严格无菌操作,取上腹正中切口,将胃提出腹…  相似文献   

3.
细菌移位与急性重症胰腺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并发感染通常可促进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肠道细菌移位(hacterial translocation,BT)是胰腺炎发生感染的主要来源。胃肠  相似文献   

4.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37例SAP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按治疗结果分为治愈组和死亡组,分别对SIRS标准、脏器受损情况及预后进行观察 。结果: 28例治愈(治愈组),9例死亡(死亡组)。治愈组符合SIRS标准者23例(23/28),其中符合3项以上者6例(6/28),死亡组全部病例均符合SIRS诊断标准,其中符合3项以上标准者7例(7/9)。两组间统计,P<0.005。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治愈组4例(4/28),死亡组9例(9/9),P<0.005。SAP时SIRS的发生率较高,本组为84.21%(32/37) 。结论: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随达到SIRS标准项目数的增加而大大增加,病死率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SDD)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CPB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SDD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即饮食准备和清洁灌肠;SDD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术前SDD干预。检测两组患者在诱导麻醉、CPB结束、CPB后2h、24h共4个时相点循环血D-乳酸、内毒素、TNF-α、补体C3值,临床生化指标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等临床指标。结果SDD组患者循环血D-乳酸水平在诱导麻醉和CPB后2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CPB后体内内毒素水平皆显著增高(P〈0.05,P〈0.01),而SDD组在CPB结束及CPB结束24h内毒素水平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患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补体C3水平在CPB结束24h SD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生化指标及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SDD干预是预防内毒素血症的有效肠道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常见原因,从SIRS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评估SAP的预后在SAP的诊治过程中具有指导性意义,早期积极有效地阻断SIRS向MODS的进程、保护重要脏器,则可提高SAP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屏障功能障碍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选本研究的46例SAP进行研究.在入选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测定患者内毒素水平,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之比(L/M),D-乳酸盐含量,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10水平.结果 早期SAP(最初的14 d内)患者的内毒素含量、L/M、D-乳酸盐浓度及TNF-α、IL-6和IL-10均降低.至第14天均降至最低水平,与第3、7天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Spearman Rank Corre1ation分析发现肠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含量、L/M、D-乳酸盐浓度)与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0)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1).结论 早期SAP患者存在的炎症反应与肠黏膜屏障失功能有直接相关性.重视早期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是有效治疗SAP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诱导)细菌移位及其机制和茵陈蒿合承气汤的影响。方法:大鼠分成模型组、中药防治组、假手术组。术后观察外周血、门静肪血内毒素水平;肝、脾、胰、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盲肠内容物需氧菌总量和革兰阴性杆菌菌量;肠推进功能。结果: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外周血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肝、胰、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细菌移位率显著升高;盲肠需氧菌总量和革兰阴性杆菌量显著升高;肠推进功能降低。应用茵陈蒿合承气汤能显著改善上述指标。结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存在细菌移位,茵除蒿合承气汤能有效地减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细菌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选择性肠道去污(SDD)和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对猪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选健康长白种猪23头,体重16 ks~22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组Ⅰ:假手术对照组(n=5);组Ⅱ:ASP对照组(n=6);组Ⅲ:ASP+SDD预防组(n=6);组Ⅳ:ASP+盲肠造口、结肠灌洗组(n=6)。在麻醉状态下,进腹向胰总管注入1 ml/kg·BW 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内含8 000~10 000 BAEE单位胰蛋白酶/ml,pH7.6)诱导ASP。假手术对照组以0.9%NaCl磷酸盐缓冲液取代5%牛磺胆酸钠混合液。分别于ASP诱导前30 min、诱导后6 h、24 h、48 h、72 h采集腔静脉血作内毒素(LPS)测定(鲎试剂法)。ASP后72 h,采集门、腔静脉血及大小肠系膜淋巴结、肺组织、肺门淋巴结、胰腺组织作系列细菌定量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预防性SDD不仅可非常显著地降低粪便培养中肠杆菌数(P<0.01),而且使血浆LPS水平明显下降,血和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明显降低。盲肠造口、结肠灌洗亦可有效地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及组织器官中移位细菌数量。结论:预防性SDD或盲肠造口/结肠灌洗均可有效地减少胰腺炎性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尤其后者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脏血管灌注对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产生炎症介质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秦仁义邹声泉吴在德裘法祖作者采用腹主动脉及门静脉(内脏血管)置管分别持续灌注低剂量多巴胺(LDP)、低分子右旋糖酐(LMWD)和二甲基亚砜(DMSO),观察其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大...  相似文献   

11.
重症急性胰腺炎细菌移位的重组质粒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作标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肠形态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4小时可在腹腔内检及有活力的标记菌,12~36小时渐增至高峰,并可在光镜和电镜下发现微绒毛脱落,基底膜水肿等粘膜损害,甚至可在肠细胞胞浆内发现细菌,说明本病很早即可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至腹腔各脏器,提示细菌移位可导致胰腺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SDD)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炎症介质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CPB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SDD组各15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前肠道准备,即饮食准备和清洁灌肠;SDD组在常规准备的基础上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术前SDD干预。检测两组患者在诱导麻醉、CPB结束、CPB后2 h、24 h共4个时相点循环血D-乳酸、内毒素、TNF-α、补体C3值,临床生化指标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等临床指标。结果SDD组患者循环血D-乳酸水平在诱导麻醉和CPB后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CPB后体内内毒素水平皆显著增高(P<0.05,P<0.01),而SDD组在CPB结束及CPB结束24 h内毒素水平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患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补体C3水平在CPB结束24h SD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生化指标及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SDD干预是预防内毒素血症的有效肠道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侏炎的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手段。方法 对1984年10月至1998年10月中的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和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36例眚症争性胰为中各类并发症91例次,平均每例2.53次,其中以肺损害、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腹腔脓肿、胰瘘及胃肠瘘为常见。治愈率达72%。结论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腹腔脓肿、胰瘘和肠瘘为重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措施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继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胆胰管内注入人工胆汁诱发ANP,随机分为3个不治疗组和6个治疗组(中药、SDD、导泻、生长抑素、TNF和IL-1受体拮抗剂),观察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血淀粉酶、内毒素、TNF-α、IL-1β、肠通透性、肠道菌群、脏器细菌移位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中药清胰汤和SDD的效果最好,两都能明显减轻内毒素和细菌移位。单纯导泻效果令人失望。生长抑素从多方面显示出其有益的作用,但主要发挥于ANP的早期。两种细胞因子拮抗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ANP的病情。结论 中药清胰汤、SDD、生长抑素是防治ANP继发感染的有效措施。免疫干预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常见原因,从SIRS到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评估SAP的预后在SAP的诊治过程中具有指导性意义,早期积极有效地阻断SIRS向MODS的进程、保护重要脏器,则可提高SAP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抑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将8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20)、ANP组(n=22)、乳果糖组(n=22)及导泻加抗生素组(n=22).于光镜下观察肠粘膜损伤情况,并用镧作示踪剂观察肠粘膜通透性和肠粘膜细胞的渗透性;另切取胰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和抽取腹水作细菌培养.结果ANP组、乳果糖组和导泻加抗生素组细菌移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3组组间细菌移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果糖组和导泻加抗生素组能明显改善肠道屏障的病理变化,在光镜下ANP组、乳果糖组及导泻加抗生素组之间肠粘膜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果糖和导泻加抗菌治疗能减少细菌移位,保护肠粘膜,是防治ANP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诱导 )细菌移位及其机制和茵陈蒿合承气汤的影响。 方法 :大鼠分成模型组、中药防治组、假手术组。术后观查外周血、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 ;肝、脾、胰、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 ;盲肠内容物需氧菌总量和革兰阴性杆菌菌量 ;肠推进功能。 结果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外周血和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 ;肝、胰、肠系膜淋巴结组织细菌移位率显著升高 ;盲肠需氧菌总量和革兰阴性杆菌量显著升高 ;肠推进功能降低。应用茵陈蒿合承气汤能显著改善上述指标。 结论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存在细菌移位 ,茵陈蒿合承气汤能有效地减少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细菌移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肠屏障功能障碍(IBD)的发病机理、检测方法及治疗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SAP 时IBD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SAP时IBD的发病机理涉及多个环节,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毒素、炎症介质、胃肠激素等起关键作用.IBD的检测有多种方法,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和血浆二胺氧化酶是相对理想的指标.积极治疗SAP,维持肠道灌注是治疗IBD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促胃肠动力药、营养支持、中药等治疗.结论 IBD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为其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但具体参与其中的细胞、分子的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正在上升,其中重症姨腺炎约占5%~15%。由于治疗方法的改进,病程早期病死率已有下降,后期常可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成为本病的主要死因,也是本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本文谨对重症脯腺炎后MODS的临床特点及防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