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作者等自身感染间日疟实验,经1979~1984年连续五年的观察,已分析出河南两种不同类型的间日疟原虫,即间日疟开封株和间日疟郑州株。开封株的潜伏期长短与所感染用于孢子阳性蚊只数有密切关系:用1~2只阳性蚊叮咬志愿者,以长潜伏期发病,为236~441d,平均为318.95±10.92d,治疗后经42~68d(平均为53.86±3.67d)出现第一次复发,复发率为58.3%,未见第二次复发;用5只以上阳性蚊叮咬志愿者,以短潜伏期发病,为11~18d,平均15.40±0.61d,治疗后经220~320d(平均为276.50±9.36d)出现第一次复  相似文献   

2.
以常用的体外吸血法,对2例人工接种大量子孢子、发病后未用抗疟药治疗的间日疟现症病例,每天在发作间歇期,取静脉血感染驯化的中华按蚊,直至原虫密度下降,病程自然结束为止。结果表明,间日疟病例在临床发作的第1天对按蚊即有感染性,感染高峰见于第8病日之前,自第9病日显著下降。高感染度的持续时间极短,1例为3天,另1例为4天,分别见于发病的第4~6天和第3~6天,相当于1.5~3个无性体裂体增殖周期,以后一直维持在很低水平,且无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科研工作中,凡需大量子孢子进行实验研究时,选择发作不超过3次、原虫血症较高的早期现症病例作为传染源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其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外源性NO对配子体感染力及红内期虫体血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BLAB/c小鼠及斯氏按蚁为实验对象,观察NOC5处理前、后感染小鼠虫体血症水平和蚊血食后其胃部囊合子形成状况。结果 NOC5能够显抑制配子体对蚊的感染力,而且其抑制作用与其剂量呈正比,但未发现对疟原虫红内期虫体的明显影响。结论 外源性NO是介导约氏疟原虫配子体感染力下降的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4.
有关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配子体的报导,最早见于国外Smalley(1976年),在他的恶性疟原虫培养物中见到配子体,随后国外不少学者陆续报导培养配子体的成功。国内近年来也有学者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进行研究,但至今尚无成功报导。我们于1989年开展此项工作,采用改变营养液成份和静止培养的方法,成功地培养出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与药品恶性疟原虫系FCC-1,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引进;RPMI1640粉为日本进口;Hepes为西德进口;次黄嘌呤为瑞士进口;红细胞采自健康人“O”型血,经玻珠脱纤并洗涤3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用人工感染的方法,对郑州、信阳、辉县三个有代表性疟疾流行区的中华按蚊感染间日疟原虫的结果:郑州中华按蚊子孢子阳性率41.2%。首次证明中华按蚊对间日疟长潜伏期虫株的子孢子阳性率61.0%,高于短潜伏期子孢子阳性率33.3%,感染率的高低与供血者的配子体密度及雌雄比例关系密切。用同一患者的血同时感染郑州、辉县中华按蚊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同一患者血同时感染郑州、信阳中华按蚊的感染率都在85%以上且相互有差别,对间日疟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在26±1℃和相对湿度60—80%的环境下,子孢子在中华按蚊唾腺中可以持续存在8—13天之久。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告日月潭按蚊对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的实验观察结果。以8例间日疟患者血离体感染8批日月潭按蚊,其中4批腺感染率达100%,阳性腺指数平均为3.73。原虫在蚊体内发育良好,在感染后第8天卵囊分化,第9天涎腺阳性,其发育速度和分化卵囊体积均和在微小按蚊体内者一致。说明该蚊对间日疟原虫具高度易感性。其自然感染率低主要是偏嗜畜血的习性所致。显然,该蚊在一定条件下可起重要传疟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8.
9.
<正> 我们于分离间日疟原虫郑州株的同时,又分离出封邱株间日疟原虫,其生物学特征与前者不同。该株病源主要来自封邱,实验用媒介按蚊为中华按蚊,志愿者系参加本项研究的工作人员。中华按蚊的感染仍采用羊膜饲血法离体感染,志愿者的自身感染系单只子孢子阳性蚊叮咬。志愿者无疟史,感染前血检疟原虫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均为阴性,居住区无疟疾新感染发生。感染后每天查血1次,直至发病治疗后原虫转阴为止,  相似文献   

10.
<正> 自从 Trager 和 Jensen 培养恶性疟原虫成功以来,曾进行数次尝试使其他人体疟原虫适应这个系统的培养。然而,这些尝试仅在人体的主要疟原虫——间日疟病例中获得初步成功。我们在实验室已成功地建立了间日疟原虫虫株。材料和方法:下述方法基本上是适合于 Petri氏皿一蜡烛瓶系统的 Traget—Jensen 二氏的培养法,本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这些培养物最初  相似文献   

11.
<正> 众所周知,一个简单的无性疟原虫既可以形成无性体,也可以形成配子体。但什么原因引起一小部分红内期疟原虫演变成大、小配子体的呢?仍然是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直接促进恶性疟原虫培养方法的发展,以便形成更多的配子体感染蚊子。过去一个很长时期,接种血液培养的疟原虫不形成配子体。近来观察到,在同样的条件下,有些疟原虫可以形成较多的配子体。首次报  相似文献   

12.
IFN—γ,TNF—α介导约氏疟原虫配子体感染力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的氏疟原虫感染早期配子体感染力与一些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直接蚊吸血实验。观察了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小鼠血液中配子体在蚊体内的发育情况,检测来自感染小鼠血清和蚊血食后其胃内血液中IFN-γ,TNF-α的含量,同时观察蚊血食8小时后胃内动合子的形成。结果:在感染后第3天,小鼠血清中IFN-γ显升高,而TNF-α未发现有意义的变化。蚊吸食这样的血液,其胃部囊合子形成数目却达到峰值。蚊胃内吸食的血液中两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和蚊体内动合子的形成与上述结果相一致。结论: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发生的自然传播阻断过程中,IFN-γ不是直接灭活配子体感染力的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简便、灵敏、低成本的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套式PCR检测方法,并探讨应用于间日疟原虫实验室检测的效果。方法制备抗凝静脉血的干滤纸血滴标本,采用干滤纸5%Chelex-100煮沸法提取疟原虫DNA,并进行套式PCR反应;通过比较PCR检测结果与疟原虫镜检结果,评价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方法的效果。结果在42份样本中,有34份血样PCR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一致,占81%;5份镜检结果无法判断的血样,PCR检测为阳性或阴性;2份镜检结果为阴性的血样,套式PCR检测为阳性。结论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结果可靠,比镜检方法灵敏,有望在疟疾的实验室诊断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抗氯喹间日疟原虫的病例报告郭传坤1997-09-10收稿。作者单位: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作者报告了印度孟买对25mg/kg氯喹治疗无效的2名病例。病例1为18岁女性,发冷发热寒颤2天,血涂片镜检确诊为间日疟原虫,给予25mg/k...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色氨酸代谢产物对斯氏按蚊唾液腺抽提物中疟原虫配子体激活因子的影响。方法 应用柏氏疟原虫体外雄配子体出丝分析方法检测果糖喂饲液中掺入色氨酸后斯氏按蚊唾液腺抽提物疟原虫配子体激活因子的活性变化。结果 斯氏按蚊唾液腺中柏氏疟原虫配子体激活因子与按蚊生长发育程度呈同步变化;喂饲液中掺入色氨酸可增强按蚊唾液腺的出丝诱导活性。结论 喂饲液中掺入色氨酸可提高斯氏按蚊唾液腺中疟原虫配子体激活因子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正> 1981年7—10月在鹿邑观堂公社对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在外周血液中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在门诊发热病人血检中,选择原虫阳性,记清首次发病时间,此次发病后未用过任何抗疟药和四环素类药物者作为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17.
以间日疟原虫接种猴类和其他动物有很长的研究历史。至今被证实对间日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力的,在非洲有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在美洲有夜猴、松鼠猴、巴拿马狨,白面猴、黑蜘蛛猴和红蜘蛛猴,其中尤以夜猴最为重要;在亚洲只发现东南亚的白掌长臂猿对间日疟原虫有部分的感受性。上述方面,Arbele(1945)、Taliaferro(1934)、Young 等(1976)和江静波(1976)都做过了文献综述。猕猴一属,包括猕猴等一些亚洲常见的猴种,长期以来,一再被用来接种间日疟原  相似文献   

18.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的冷冻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冷冻保存,对体外培养,保种和其它科研、科学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本文报导了用Diggs',Rowe's和DMSO(二甲基亚砜)同步冷冻保存间日疟原虫的比较研究结果。冷冻损失率,Diggs'法为49.2%,DMSSO为38.1%,Rowe's法红细胞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9.
分别采间日疟(PV)患者、食蟹猴疟原虫(PC)感染恒河猴和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的原虫血制备的可溶性抗原,经SOS-PAGE,分离出8、4、5条主带,经8株McAb作蛋白印渍分析,结果MCAb91PV11—13仅与PV抗原上分子量为114KD和72KD的两种蛋白起反应,而91PC3—4能和PV抗原上153KD、147KD及PC抗原上149KD反应,91PC4—4能与PV抗原上72KD,PC抗原上74KD及人红细胞蛋白的80KD反应。表明91AV11—3是较为成功的McAb。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广东省间日疟患者感染的问日疟原虫的基因类型和对抗疟药物(氯喹)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Chelex-100离子交换法对广东省各市县的闻日疟患者滤纸血标本进行处理后,经套式-等位-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根据扩增结果判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型。同时,选取部分地区的患者采用WHO体内现场试验(7d)和扩展试验(28d)法,进行氯喹敏感性的监测。结果 所检测的312例广东省标本均为PV-Ⅰ型温带族,未发现有PV-Ⅰ型热带族和PV-Ⅱ型病例;亦未发现广东省间日疟患者有氯喹抗药性。结论 广东省间日疟患者感染的问日疟原虫的优势种株为PV-Ⅰ型温带族,该类型的间日疟原虫对氯喹仍然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