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报道1例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患者发生的伴黄斑裂孔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1例87岁女性患者,发生与AM D相关的伴有视力丧失的纤维色素上皮脱离,对其随访时进行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O CT等检查达8个月。结果:色素上皮脱离发展为伴有黄斑裂孔形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这一损害的短暂进展以及OCT的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上皮(R PE)撕裂导致了沿着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后表面的撕拉力,并引起了继发性黄斑裂开。结论:黄斑裂孔形成是A M D患者R PE撕裂从而导致视力丧失的一种机制。新生…  相似文献   

2.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长期随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890-2890
对32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单例湿性的对侧眼进行4年以上的长期随诊,行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多数患者显示正常,部分患者有黄斑膜和/或色素上皮改变,3例发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说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单例湿性的对侧眼发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老年性黄斑变性(ARM)损害的14年发病率和相关的视力下降。设计: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受试者:1986年到1988年间参加这项研究的946例哥本哈根市居民(60~80岁)。在研究过程中死亡的参与者被排除,有359例(占生存者的97.3%)在2000年到2002年间进行了复查。方法:受试者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老年性黄斑变性病变的诊断应用改良的W is-consin老年性黄斑变性评分系统对眼底照相的颜色进行评分来确定。主要观察指标:不同玻璃膜疣类型和大小的发生率、色素异常、单纯地图样萎缩、渗出性ARM、视力障碍及失明。结果:早期和晚期ARM的14年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定一项简单的临床分级,对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方法:在老年性眼病研究(AR ED S)中,根据眼底照片的分级制定了一项详细评估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有无2项容易判别的眼底异常:玻璃膜疣和色素异常,用交叉列表评价患者每只眼的晚期A M D病变进展  相似文献   

5.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简称AMD)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神经视网膜退行性变引起的一组不可逆性视力下降或丧失的致盲性眼底退行性病变。在西方国家称之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性黄斑病变(ARM)/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晶状体屈光及ARM/AMD与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随机挑选663例、>65岁的受试者进行横断面患病率研究。测量眼轴长度和屈光情况。依据改良的威斯康辛ARM分级系统对眼底图像进行分级。研究中获取了大多数受试者的双眼资料。分析单眼和双眼结果。结果:右眼平均眼轴长度23.22mm,左眼23.21mm。女性平均眼轴轴长较男性短0.57mm。右眼平均屈光度+1.0D,左眼+0.9D。70岁时女性远视度数较男性高0.66D。ARM的不同阶段屈光和眼轴长度无显著差异。结论:眼轴长度/屈光与AMD/ARM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一非洲裔人群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的9年发病率。设计: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受试者:2793例(有效病例81%)患者共随访9年。主要观察指标:通过眼底照相分级和(或)临床检查确定AM D相关性特征,由此评价AM D的9年发病率。结果:早期AM D的总发病率为12.6%(95%CI11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之间的关系。设计: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年龄相关性眼部疾病研究的子项目中,抽取了2个中心的934例受试者,测定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依据眼底图像,确定547例为AM D组,387例为对照组。采用条件逻辑回归分析以  相似文献   

9.
光动力疗法对迟发型眼底黄色斑点症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视觉诱发电位在评价眶周血管瘤中的价值;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伴黄斑裂孔的自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动态轮廓眼压测量法测量眼内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进行光动力治疗(PDT)之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在公共医院里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7例患者的7只眼进行PDT治疗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所有的患眼均为继发于  相似文献   

11.
吴颜汝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96-4997
目的:探讨叶黄素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给予叶黄素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眼眼底黄斑、视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远视力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叶黄素能改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及眼底黄斑状况,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潜在的危险因素与14年间老年性黄斑病变(ARM)发生率的相关性。设计: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受试者:1986—1988年间共946例年龄60~80岁,居住在哥本哈根terbro区的志愿者纳入基线研究。排除随访期间死亡的受试者,14年后于2000—2002年间再次检查359例研究对象(存活者的97.3%)。对31.8%(301/946)的原始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受试者在哥本哈根医科大学Rigshospitalet医院接受眼科检查。基线和随访检查中采用相同的标准化体检方案。由同一分级者依据改良的威斯康辛老年性黄斑病变分级系统对两次检查所得的眼底彩色照片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于夏邑县中医院诊治的6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盘状瘢痕、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提升患者视力水平,减缓病情的发展,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叶黄素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2月间的9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为观察组(患眼122只),另选择90例非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其他眼科疾病者为对照组(患眼131只)。采用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 LVQOL)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评估各组患者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叶黄素片3个月,观察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观察组远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LVQOL评分和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经治疗显效18只眼,有效57只眼,无效47只眼,总有效率为61.5%(75/122);远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0.54±0.33vs0.42±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生存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差,经服用叶黄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远视力和眼底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数码成像和眼底立体胶片成像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的损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设计:仪器验证研究。受试者:62例不同程度A M D患者(124只眼),其中包括非A M D者。方法:采用45°数码相机(630万像素)通过暗适应和药物散瞳的瞳孔进行视盘和黄斑成像。并对这些散瞳眼进行30°立体视网膜胶片成像。采用改良的W isconsinA RM D分级系统,对所有图像的玻璃疣大小、类型、区域,色素异常、区域性萎缩及新生血管病变进行分级。配对计算数码成像和胶片成像分级的精确吻合度和未加权κ评分。主要观察指标:立体反转投影像和数码非立体像所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几种类型视网膜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进行观察研究.方法:8例(16眼)视网膜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双眼改变较为对称,病变相对安静,层次偏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为主,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并可出现低荧光区.与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区别.结论:脉络膜毛细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本研究旨在调查老年性黄斑病变(A RM)分期严重性增加与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Münster年龄及视网膜研究(M AR S)中的有25个项目的国立眼科研究所视功能调查表(NEIV FQ)的版本,对存在双侧可分级眼底照片的974例患者(正常眼底:n=208;早期A RM:n=466;晚期ARM:n=3  相似文献   

18.
胡英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6):1849-1849
2006年4月出版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Am J Clin Nutr,2006,83:880—860)发表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与高升糖指数(GI)膳食有关。AMD是导致美国人群不可逆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40岁人群中的发病率估计为1.47%,患者达175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预计未来20年将增加50%。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RM)是AMD的早期表现形式,其特征为视网膜色素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为基于老年人群的历史性队列研究,旨在评估饮食中的脂肪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RM)的纵向联系。方法:1992—1994年参与蓝岭眼科研究年龄≥49岁的3654例受试者,2335例(存活者的75.1%)在5年之后(1997—1999年)重新接受检查。在研究初期从2895例(79%)受试者收集有关饮食的资料,通过半定量饮食频率调查表计算饮食中脂肪的摄入量。通过视网膜照片(威斯康辛ARM等级系统)对ARM分级。并进行经年龄、性别、维生素C的摄入量、吸烟等因素校正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3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最高的受试者与摄入量最低的受试者相比,早期…  相似文献   

20.
杨云荔  陈浩宇 《医学综述》2012,(18):2954-2956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R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可分为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补体因子H(CFH)、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易患位点2(ARMS2)、高温必需蛋白A1(HTRA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早期ARM及晚期ARM(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相关性研究,对ARM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对CFH、ARMS2、HTRA1与ARM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