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从呼吸功角度评价呼吸机脱机方式优劣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方法:通过BicoreCP100呼吸监测仪测定22例患者在压力支持通气(PSV)、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通气、T管及拔管后2小时等条件下的呼吸功的变化。结果:CPAP0.49kPa(1kPa=10.20cmH2O)、T管、PSV0.49kPa时,患者呼吸功依次逐渐降低。CPAP0.49kPa时呼吸功(9.98J/min)比PSV0.49kPa时高23.7%(P<0.001),比拔管后2小时高48.5%(P<0.01),与T管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管时呼吸功(9.31J/min)比PSV0.49kPa时高15.4%(P<0.05),比拔管后2小时高38.5%(P<0.01)。结论:患者呼吸功因脱机方式不同而显著不同,PSV0.49kPa比CPAP0.49kPa和T管更有利于脱机。  相似文献   

2.
采用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方式抢救1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前:pH为7.22±0.08,PaCO_2为8.02±0.52kPa(60.30±3.91mmHg),PaO_2为6.06±0.25kPa(45.56±1.88mmHg);联合通气后:pH为7.39±0.04(P<0.05),PaCO_2为5.54±0.31kPa(P<0.01),PaO_2为940±0.26kPa,(P<0.01)。心电图S-T段及T波异常明显好转。治愈9例,好转2例。结果表明:SIMV和PSV联合运用能改善患者有效通气而不增加呼吸功,减少因机械通气而发生的氧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对循环系统无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吸气压力支持通气在机械通气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采用吸气压力支持(IPS)通气时压力支持(PS)水平与潮气量(VT)、呼吸频率(f)、闭合压(P0.1)和血气分析(BGA)的关系,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PS水平成功地预测脱机的方法。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3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最终是否经IPS脱机成功分为2组:脱机成功组25例,APACHEⅡ记分平均(25.4±5.4)分;脱机失败组9例,APACHEⅡ记分平均(30.2±5.2)分。每8小时或改变PS水平后记录VT、f、P0.1、经皮氧饱和度(SpO2),每日查BGA。结果:IPS脱机成功率74%(25/34)。脱机时PS<0.69kPa(1kPa=10.20cmH2O),P0.1<0.39kPa。机械通气<14日者,用IPS0.5~2日后结合常规参数指标很容易脱机;超过14日带机者,用IPS3~7日可脱机,脱机指标除常规参数外还应结合P0.1的动态观察,PS常需降至0.39~0.59kPa,结合f、P0.1及VT调整PS水平。结论:IPS作为患者触发呼吸机的一种辅助通气方式,结合P0.1监测能提供最佳PS水平,并能较早地成功预测脱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压力支持通气(PSV)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水平(SIMVPS)两种机械通气方式的脱机效果。方法:对照观察两种通气方式患者在脱机时间、PS、潮气量(VT)、呼吸频率(f)、气道闭合压(P0.1)以及脱机步骤方面的差异。结果:PSV脱机成功25例,SIMVPS脱机成功13例。两种脱机方式的脱机时间、PS水平、VT、f和P0.1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PSV脱机:短期带机(<7日)的PS应≤0.69kPa(1kPa=10.20cmH2O);长期带机(>7日)的PS应达0.49~0.59kPa,并应动态观察P0.1通气、氧合变化可成功实现脱机。SIMVPS脱机:短期带机(<7日)的PS应置于0.59~0.69kPa,SIMV的f可逐渐减至6次/min;长期带机(>7日)SIMV的f减至4次/min,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同时调整PS达0.49kPa,结合常规参数变化及P0.1的变化可完成脱机过程。结论:SIMVPS脱机优于PSV脱机,尤其对不能耐受PSV脱机患者采用SIMVPS方式可成功实现脱机。SIMVPS是一种较佳的脱机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机械通气方法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9例ARDS患者,应用低潮气量(VT,平均为5.52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0.86±0.18)kPa(1kPa=10.20cmH2O),FiO2为0.55±0.17,允许一定限度的呼吸性酸中毒存在(pH≥7.20),使动脉血氧分压(PaO2)维持≥7.30kPa(1kPa=7.5mmHg)。结果:9例患者中存活6例(66.7%),其pH均值为7.42±0.05,PaCO2均值为(5.60±0.57)kPa,PaO2均值为(9.14±0.67)kPa,SaO2均值为0.92±0.03。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机械通气方法治疗ARDS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在高频喷射通气(HFJV)治疗犬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采用连续HFJV基础上间歇叠加深吸气(HFJV+DI)的新通气方法,以期为ARDS的治疗寻找一种新途径。用油酸复制犬ARDS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HFJV+DI组(n=10):在连续HFJV基础上每隔10分钟加入1次深吸气;常规机械通气组(CMV,n=10),给予0.785kPa(1kPa=10.2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对照组(n=10),未予通气治疗。每隔1小时测定1次氧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共观察5小时。注射油酸后,动脉氧分压(PaO2)由12.400kPa(1kPa=7.5mmHg)降至6.560kPa(P<0.01),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未见明显变化。通气治疗后,CMV和HFJV+DI均使PaO2明显升高,PaCO2无明显变化(P>0.05),HFJV+DI的氧释放指数(DO2I)明显高于CMV组(P>0.05),心脏指数(CI)在CMV组及HFJV+DI组均明显减低(P<0.05)。提示:HFJV+DI时PaO2的提高大于CI下降所致的不利影响,在改善组织缺氧方面明显优于CMV时加用PEEP  相似文献   

7.
测定患者呼吸功对调整压力支持通气水平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患者呼吸功(WOBp)对调整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的意义。方法:观测不同水平PSV时,WOBp、呼吸机做功(WOBv)及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随PSV水平增高,WOBp逐渐降低,WOBv逐渐增高;PSV0时,WOBp为1.22±0.47J/L,PSV在1.47kPa时,WOBp和WOBv分别为0.38±0.31J/L和1.29±0.14J/L;WOBp与PSV水平呈负相关(r=0.993;P<0.05),WOBv与PSV水平呈正相关(r=0.999,P<0.05);RR随PSV增高而仅从22.0次/分降至17.2次/分,VT仅从0.36L增至0.49L。结论:随PSV支持水平的提高,WOBp逐渐降低,以WOBp水平指导PSV水平的调整,比RR、VT等常规监测指标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在预测脱机成功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P0.1)在预测成功脱机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各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在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SV)脱机时,每8小时测定1次P0.1,同时记录患者的潮气量(VT)、通气量(VE)、呼吸频率(RR)、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压力支持(PS)水平,将患者分为脱机成功组(24例)和脱机失败组(16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PSV期间,脱机成功组P0.1、VE均无明显变化(P>0.05);脱机失败组P0.1结束前值(0.75±0.36kPa,1kPa=10.20cmH2O)与基础值(0.41±0.28kPa)以及与脱机成功组同期值(0.27±0.09kPa,0.28±0.15kPa)比较均明显升高(P均<0.01),VE较脱机成功组明显升高(P<0.05)。P0.1与VE明显相关(r=0.62,P<0.05)。结论:动态观察P0.1,对于常规参数处于边缘值欲脱机患者将可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用ASA分级Ⅰ级病人10例,全麻下随机用IPPV(潮气量8~10ml/kg,吸∶呼=1∶2,呼吸频率14次/分)和HFJV(压力0.1MPa,频率60~80次/分)各先后通气30分钟,抽取通气30分钟时的动脉血做血气分析,比较此时的PaCO2和PETCO2。发现IPPV时PaCO2为5.38±1.37,PETCO24.36±0.83,HFJV时,PaCO2为5.55±2.03,PETCO2为3.68±0.95。无论在IPPV或HFJV时,PaCO2与PETCO2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07和0.69)。并求出相应的回归方程。在临床上,通过无创性PETCO2监测,可间接判断PaCO2,及时发现和处理呼吸机和呼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全麻病人和使用呼吸机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自制的气道正压装置,对单肺通气下开胸病人的无通气肺施加志气道正压,观察无通气肺接受不同水平的持续气道正压时对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 19例需在单肺通气下开胸手术的病人(ASA:1-2级),随机分成2组,组1(n=10),对无通气肺施加0.294kPa(3cmH2O)的气道持续正压(CPAP-3),组2(n=9);对无 敢肺施加0.490kPa(5chmH2O)的气道持续正压(CPAP-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运用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将292 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3 组,A 组96 例,未用机械通气;B组102 例,用传统策略机械通气〔潮气量(12.15±1.86)m l/kg,呼气末正压(1.40±0.45)kPa(1 kPa= 10.20 cm H2O),平台压(3.40±0.43)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48±1.10)kPa(1 kPa= 7.5 m m Hg),pH 值7.36±0.04〕;C组94 例,运用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机械通气〔潮气量(7.58±0.42)m l/kg,呼气末正压(0.78±0.23)kPa,平台压(2.80±0.41)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10.15±1.38)kPa,pH值7.21±0.03〕。对A、B、C3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C组相比,未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P均< 0.01);B组与C组相比,B组患者病死率又高于C组(P< 0.05)。结论:机械通气可以显著减少呼吸衰竭致ARDS的病死率;气道压力限制和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机械通气可进一步降低ARDS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频双向喷射通气(HFTJV)和常规机械通气(CMV)对蒸气吸入性损伤犬的呼吸循环动力学参数、肺容量及血气的影响。方法:通过蒸气吸入致伤,复制了犬重度蒸气吸入性损伤模型。结果:①两种通气方式下呼吸系统总阻力(Rrs)、肺阻力(RL)均显著高于对照值(P均<0.01),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rs)、肺顺应性(CL)均显著低于对照值(P均<0.05),但两者之间比较,Rrs、RL和Crs、CL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②CMV能引起CO2潴留;HFTJV比CMV显著增加CO2排出量(VCO2,P<0.05),降低过高的PaCO2(P<0.01)。③两种通气方式下功能残气量(FRC)、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和PaO2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两种通气方式均能克服气道阻力辅助呼吸,但不能使伤后高气道阻力和低肺顺应性恢复正常。CMV的通气效率较低,可引起CO2潴留;HFTJV的通气效率则明显优于CMV,且能维持吸入性损伤犬的血气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34例急性脑外伤患者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和血管紧张素Ⅱ(AT-II)的含量进行放免测定。结果:脑外伤后48h与6~10天脑脊液中AVP和AT-II的平均含量明显升高;GCS≤8分者脑脊液中AVP的平均含量高于GCS>8分者(P<0.05);脑脊液压力≥1.96kPa(200mmH_2O)组AVP和AT-II的平均含量高于脑脊液压力<1.96kPa(200mmH_2O)组(P<0.05)。提示:AVP和AT-II参与了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后BiPAP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岩  黄思贤 《新医学》1997,28(11):592-593
目的:了解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辅助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呼吸)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例COPDⅡ型呼衰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BiPAP辅助通气,采用自主呼吸(S)模式,每天两次,每次1小时,通气过程中监测血气变化另选4例,12例次监测潮气量(VT)、呼吸频率(R)、动态血氧饱和度(SaO2)、血压、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相似文献   

15.
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在预测脱机成功率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气道闭合压(P0.1)在预测成功脱机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各种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在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SV)脱机时,每8小时测定1次P0.1,同时记录患者的潮气量(VT)通气量(VE)呼吸频率(RR),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压力支持(PS)水平,将患者分为同成功组(24例)和脱机失败组(16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PSV期间,脱机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效果。通过双相正压通气(BiPAP)治疗夜间低氧血症,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方法:对20例伴夜间呼吸紊乱和低氧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进行未吸氧、鼻导管吸氧、双相正压(BiPAP)面罩压力支持通气3种状况下的夜间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呼吸指标的监测。结果:未吸氧状况下患者夜间低氧血症明显,SaO2≤0.72;BiPAP面罩压力支持通气时SaO2的升高明显优于鼻导管吸氧,SaO2>0.85(P<0.001)。结论:BiPAP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对改善COPD患者夜间睡眠和呼吸紊乱,纠正低氧血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气管内肺通气(ITPV)是一种新的持续正压通气方式。本研究应用直流和反流两种气管插管内导管进行ITPV,并与压力控制通气(PCV)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直流ITPV的PaCO2下降0.69~0.93kPa(1kPa=7.5mmHg,P<0.05),生理死腔(VD)减少0.8ml/kg;反流ITPV的PaCO2下降1.07~1.33kPa(P<0.01),VD减少1.0ml/kg;在维持PaCO25.07±0.44kPa条件下,反流ITPV气管内吸气压峰压(PIP)下降33%,平均气道压(Paw)下降约50%;PaO2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提示:ITPV通过减少生理死腔使通气效率提高,可以用较低的PIP和Paw维持肺的正常气体交换;反流ITPV比直流ITPV显示更有效的通气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死腔气管插管能否提高急性呼吸衰竭常规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应用一种新型无死腔气管插管和普通聚氯乙烯气管插管对正常和急性肺损伤兔进行常规通气,对两种气管插管的肺气体交换和气道内气体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无死腔气管插管用2根Potex气管插管远端3cm处纵切后对粘而成。5只新西兰成年兔,麻醉下气管切开,在持续应用潘龙阻断自主呼吸条件下,随机用新型气管插管和普通气管插管Servo900C进行机械通气,每次持续30分钟,测定并记录动脉血压、气道压力、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呼气末CO2浓度。结果:在正常肺和急性肺损伤条件下,新型气管插管可使所有动物的PaCO2和生理死腔/潮气量(VD/VT)下降,PaCO2分别下降1.40±0.20kPa(1kPa=7.5mmHg)和1.60±0.30kPa(P<0.01),VD/VT分别下降0.13±0.02和0.15±0.04(P<0.01);PaO2、气道压力和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结论:无死腔气管插管可明显提高常规机械通气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BiPAP呼吸机通气量调节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8例健康志愿者用BiPAP呼吸机经面罩(鼻)压力支持通气,观察到其潮气量随吸气相正压或吸气时间增加而提高;在面罩漏气的情况下,潮气量仍有明显提高,呼气末CO2浓度降低;未用单向活瓣时距呼气口10cm和50cm处管道内CO2浓度分别为3.9%和1.5%,应用单向活瓣后呼气瓣远端管道内CO2浓度降低为0,说明单向活瓣对于呼吸相正压无明显影响。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高碳酸血症患者用Bi-PAP呼吸机吸气相正压1.57~1.96kPa(1kPa=10.20cmH2O)压力支持20分钟后,尽管每分通气量无明显变化,但由于呼吸加深变慢,通气效率改善,PaCO2由8.50±0.60kPa(1kPa=7.5mmHg)降为7.20±0.30kPa;吸气流速无明显变化,潮气量增加主要由于吸气时间延长所致;另外6例撤离常规呼吸机机械通气后用BiPAP呼吸机成功地过渡到自主呼吸。提示:应用面罩机械通气有可能放宽气管插管的拔管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模式(BiPAP)对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1只犬麻醉后,用油酸造成ALI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其在BiPAP、压力控制反比通气(PCIRV)和容量控制反比通气(VCIRV)3种通气模式中的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在保持相同每分通气量和平均气道压的情况下,BiPAP和PCIRV模式的气道峰压均分别低于相同条件下VCIRV模式的气道峰压,P均<0.05;在平均气道压相同情况下,BiPAP和PCIRV模式每分通气量分别为(4.42±0.43)L/min和(4.43±0.39)L/min,均大于VCIRV模式的(3.84±0.20)L/min和(3.76±0.23)L/min,P均<0.05;BiPAP模式时,肺泡死腔和肺内分流分别为(20.24±2.36)和(15.80±2.62),均较VCIRV模式的(24.96±1.87)和(21.36±2.27)低(P均<0.05);但PCIRV模式时,上述两个指标与VCIRV模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PAP将压力控制通气和自主呼吸合为一体,是一种较好的治疗ALI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