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胰腺癌可导致梗阻性黄疸。1990~1998年底,我院采用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冶疗胰腺癌致阻塞性黄疸病人32例,获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朱向会  杨运旗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107-1108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梗阻性黄疸的几种少见原因。方法 总结解放军总医院小儿外科近年来收治的 3例少见的不同原因的儿童梗阻性黄疸病例的诊治经验。结果  3例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学龄期患儿 ,术前虽经临床体检、B超、CT等影像检查 ,但均未能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证实 ,1例为胆总管新型隐球菌感染 ,1例为胆总管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另 1例为原发性胆总管包囊虫病。均手术切除病变 ,行胆道重建及其他相应治疗 ,并取得较好结果。结论 儿童梗阻性黄疸可由不同原因所致 ,应全面分析 ,并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胆道成像: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用MR显示胆道狭窄部位和程度及扩张胆管。材料与方法:检查病人26例,其中梗阻性黄疸12例,其他病人14例。应用快速自旋回波(FSE)、重T2加权成像技术及三维图像后处理,对26例病人进行31次磁共振胆道成像(MRC)。结果:梗阻性黄疸病人均能显示阻塞部位及扩张胆管,非梗阻性黄疸病人可显示胆总管及左右肝管起始段,胆道术后病人见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结论:MRC能显示胆道狭窄部位、程度及扩张的胆管,与MRI结合能更准确地诊断胆道阻塞部位及原因,与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比较,MRC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一种无创伤性方法,且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5.
胆总管囊肿发生于先天 ,早期症状多因合并感染而来院就诊。目前对胆总管囊肿的治疗均采用胆总管囊肿根治术 ( ROCC) ,即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该术式要求病人有较好的手术耐受力 ,而患急症胆总管囊肿病人年龄小 ,一般情况较差 ,故难以耐受ROCC。我们采取外引流术 ,即 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引流术或剖腹切开胆总管囊肿置管引流术 ,待一般情况好转后 ,再行 ROCC。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 990年 1月至 2 0 0 2年 3月 ,共收治小儿胆总管囊肿 1 5例 ,其中达到急症胆总管囊肿的诊断标准 (上腹部疼痛 ,腹部肿块 ,黄疸伴有高热 ,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管癌9例,胰腺癌12例,胆总管结石16例,胆总管炎性狭窄1例。结果胆管癌中7例位于胆总管,2例位于肝门区胆管,均表现为梗阻上方胆管扩张。胰腺癌中8例表现为胰头增大,4例胰头增大不明显,增强扫描可见小结节状强化。胆总管结石中14例为阳性结石,表现为高密度影,2例为阴性结石,表现为低密度影。胆总管炎性狭窄1例,表现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扩大,胆总管渐进性狭窄。结论CT除可以确定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以外,还能明确梗阻部位以及判断梗阻原因。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经超声诊断不满意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CT平扫,增强扫描和梗阻局部薄层扫描。结果 32例梗阻性黄疸病例中,良性梗阻性黄疸23例,误诊2例(胆总管等密度结石及慢性炎性狭窄各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9例中,误诊1例(胆总管癌)。结论 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收信人.梗阻平面的判定及梗阻端的征象分析,正确解释梗阻原因,可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钟成昆 《西南军医》2009,11(5):906-906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早期黄疸的诱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7例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系急诊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其中胆总管结石术后4例,胆总管或肝总管结扎2例,胆囊管迟发破裂1例。再次手术4例,保守治疗3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急诊胆囊手术易出现术后黄疸,提示手术者应重视术前准备,术中应仔细操作,避免或减少胆囊术后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肝胆道引流术(PTB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不能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PTBD术,其中高位梗阻12例,胆总管下段梗阻2例。结果:14例行PTBD术,手术成功率100%。一次穿刺成功率85.7%(12/14)。所有患者术后2W血清胆红素较术前减少1/2以上,黄疸明显减退。结论:PTBD能有效地降低不能手术治疗的恶性黄疸病人的血清胆红素,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轻黄疸与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朱向会  欧波  严杰 《西南军医》2007,9(5):40-40
目的探讨45岁以上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方法采用美国的GE-hispeed螺旋CT机对50例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5例肝内梗阻性黄疸中肝门部肿瘤10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35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10例,胰头癌14例,(其中包括6例合并胆系结石)胆管癌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结论CT检查是梗阻性黄胆定性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皮胆管内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途径穿刺胆道行腔内超声检查对阻塞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在X线透视下,应用经皮经肝途径穿刺胆道成功后,将微型超声探头插至胆管病变处,观察其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和临床结果对照。结果:26例阻塞性黄疸中IDUS诊断肝内外胆管癌11例,壶腹癌11例,胆总管囊肿1例,慢性胆囊炎2例,胆总管结石1例。仅有1例胆管癌误诊。结论:经皮经肝途径IDUS有助于对阻塞性黄疸的原因、部位、良恶性及病变浸润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1997~ 1999年 ,我院对腹腔镜胆囊切除 (LC)术后 3d的病人行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 (ES)术 ,治疗老年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19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7例 ,女 12例 ;年龄 6 2~83岁 ,平均 6 7 5岁。术前均经B超证实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直径 0 8~ 1 5cm ,其内有直径 0 5~ 1 0cm结石。伴轻度黄疸 6例 ,肝功能轻度异常 9例 ,均有右上腹疼痛。1 2 合并症 术前检查发现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心电图异常及两种以上合并症者 10例 ,占 52 %。1 3 手术…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扫描对阴性胆总管结石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石症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是梗阻性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国内尸检报告胆石发生率为7%。螺旋CT扫描对胆总管阳性结石的确诊率为100%,是最有效和最敏感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对阴性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及诊断准确率不高。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2例阴性胆总管结石的CT征象,旨在提高CT扫描对阴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性。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我院自1998-07~2004-02经手术证实的阴性胆总管结石12例,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53~76岁。主要临床表现:9例有黄疸,8例出现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发热4例,恶心、呕吐2例,1例食欲不振。病程6d~6月…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胆囊结石首选的治疗方式,但若合并胆总管结石,则导致腹腔镜处理困难,合并胆总管结石是LC的手术禁忌证。但LC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发生也屡见报道,而胆总管结石容易导致梗阻性黄疸以及胆石性胰腺炎。因此,术前对胆总管结石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存在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结合B超等影像学指标,胆总管结石诊断较易。本组观察肝功能指标对没有明显梗阻性黄疸、B超检查未见胆管扩张的隐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安扬 《人民军医》1995,(1):41-42
近一年多来我们对阻塞性黄疸B超检查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价值。对象和方法自1991年9月至1993年5月我们应用B超显象检查阻塞性黄疸,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共105例,男49例,女56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8.7岁。临床均拟诊为阻塞住黄疸.其中2例B超检查时发现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而无黄疸征象;55例表现为进行性黄疸加深;35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13例为轻微黄疸。采用ALOKASSD-256超声诊断仪,3.5MH2线阵式探头,检查前禁食8~12h,先取平卧位由季助下作斜切及右下胸沿第6或第7肋间横切扫查,观察胆囊、胆总管、…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7例年龄在59~85岁有胆总管结石症状、年龄大及有手术禁忌证的病人行经肝胶囊导管扩张胆总管下端和瓦特氏壶腹的治疗。所有病人经CT、US、ERCP证实有肝内、外胆管扩张。6例结石为单发,余例结石2~10粒不等。5例病人有梗阻性黄疸。8例曾行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排石术未成功。术前应用抗生素和阿托品后,于腋中线经右肝管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和胆管内置管胆汁外引流。引流后1~14天,将胆管内导管换成血管套管,同时置入两根导丝,一根经壶腹进入十二指肠,另一支送入胆管分支内。用眼镜蛇或辫尾导管置入胆管内以便将结石推向瓦特氏壶腹,同时置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前术后免疫机能变化情况。方法 检测20例非黄疸性疾病病人,17例良性阻塞性黄疸病人,1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结果 术前良、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高于非黄疸性疾病组(P〈0.01)。阻塞性黄疸病人减黄手术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面为升高,于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至第14天良性阻塞性黄疸组降至比术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T型管双重引流在重度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10例重度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T管引流术病例。结果本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T管引流术,平均手术时间76min,平均住院时间12.6d。均于术后1w夹闭T管,并于30d拔除;45d在胃镜下拔除内置管。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及T管引流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同时可早期夹闭T管,减少胆汁丢失对机体消化系统及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内置管引流术征对重度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胆囊缺如伴胆总管结石阻塞性黄疸临床罕见.我院于2005-04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阻塞性黄疸病人术前术后免疫机能变化情况。方法检测20例非黄疸性疾病病人,17例良性阻塞性黄疸病人,1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结果术前良、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高于非黄疸性疾病组(P<0.01)。阻塞性黄疸病人减黄手术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现为升高,于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至第14天良性阻塞性黄疸组降至比术前低,而恶性阻塞性黄疸组于术后有一短暂的下降期后则进一步升高。结论表明减黄手术对良性阻塞性黄疽疾病有改善免疫功能作用,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疾病则无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