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膜癌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MRI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对13例确诊为脑膜癌病的患者,行头颅MRI常规扫描和Gd-DTPA增强扫描,分析脑膜癌病患者的MRI表现. 结果 MRI常规扫描脑膜均未见异常.增强后,按脑膜强化的部位分:硬脑膜-蛛网膜强化1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2例,混合型强化8例;按脑膜强化的形式分:线型强化7例,混合型强化4例,无单纯结节型强化.2例脑膜无任何形式强化的患者,其中1例腰髓增强MRI检查见硬脊膜线型强化.其他影像学表现为脑沟回消失、侧脑室增大、交通性脑积水等. 结论国内脑膜癌病患者的MRI表现与国外不一致,国内患者更适合采用脑膜强化的形式分类方法,增强MRI检查在显示脑膜异常方面极为敏感,对诊断脑膜癌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M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9例明确诊断为MC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颅内压,脑脊液(CSF)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特点.结果 MC患者的原发肿瘤以肺癌多见[16例(55.2%)],首发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多样,按出现概率排序依次为头痛(58.6%)、癫痫(13.8%)、视力减退(10.3%)、根痛(6.8%)、听力下降(6.8%)、声音嘶哑(3.4%),且部分患者存在严重的合并症状.MC患者CSF检查特点为颅压升高,CSF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提示CSF白细胞、红细胞及蛋白增多,而糖及氯化物水平减低.CSF肿瘤标记物中以癌胚抗原(CEA)升高显著.26%的MC患者CSF细胞学检查为阳性.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对MC诊断无价值,而增强磁共振扫描可在94.7%的MC患者中发现软脑膜异常强化,以弥漫性强化为主(94.4%),强化部位以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多见(83.3%).结论 MC是恶性肿瘤颅脑转移的一种特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样,对疑似病例早期行CSF检查和头颅磁共振增强扫描有一定明确诊断的价值.MC患者预后极差,大多数患者生存时间均小于3个月,但对于原发疾病为肺癌的MC患者行强化治疗可延长其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3.
脑膜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长亮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8,21(1):39-40
脑膜通常被认为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简单结构,实际上脑膜结构相当复杂。临床上很多疾病均可累及磁膜,而且不同疾病可累及脑膜的不同部位,自MRI增强扫描应用以来,脑膜病变显示的敏感性大大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脑膜的MR成像技术及各种累及脑膜的病变。 相似文献
4.
脑膜癌病的MRI诊断价值(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 ,探讨MRI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5例脑膜癌病的磁共振资料。结果 MRI平扫SE序列T2 WI 11例阳性 ,T1WI 8例阳性 ,增强后T1WI 2 5例阳性。按Meltzer等的标准 ,依据增强MRI表现把脑膜癌病分为 2型 :硬脑膜 -蛛网膜型 7例 ;软脑膜 -蛛网膜下腔型 18例。结论 MRI扫描 ,特别是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膜癌病的最佳手段 ,双倍造影剂及薄层扫描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临床上疑及蛛网膜下腔疾病而行FLAIR成像扫描的54例病人中,回顾性分析了9例证实为脑膜癌病(n=5)和疑为脑膜癌病(n=4)病人的MRI资料,旨在比较平扫和增强FLAIR与其它序列在显示颅内脑膜癌病中的价值。男5例,女4例,年龄21~73岁。4例原发肿瘤为肺癌,3例为淋巴瘤,2例为乳腺癌。MR场强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提高对脑膜癌病的认识.方法 脑膜癌病者,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影像学头颅CT及头颅核磁增强扫描,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最后确诊.结果 13例患者中,有肺癌病史5例,乳腺癌史2例,睾丸淋巴瘤史1例,小脑髓母细胞瘤史1例,颅内淋巴瘤史2例;另2例患者除脑脊液中发现肿瘤细胞外,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病灶来源不明.10例患者出现原发灶后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后发病.1例发现原发病到死亡仅2个月时间.结论 该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对有原发肿瘤病史,临床表现以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为主,常伴精神症状,多组颅神经受累,影像学头颅核磁提示脑枕叶表面及小脑幕等处脑膜明显不规则增厚,要高度警惕脑膜癌的可能.脑膜癌病愈后差,采用化疗联合放疗对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提高对脑膜癌病的认识.方法 脑膜癌病者,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影像学头颅CT及头颅核磁增强扫描,经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最后确诊.结果 13例患者中,有肺癌病史5例,乳腺癌史2例,睾丸淋巴瘤史1例,小脑髓母细胞瘤史1例,颅内淋巴瘤史2例;另2例患者除脑脊液中发现肿瘤细胞外,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病灶来源不明.10例患者出现原发灶后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后发病.1例发现原发病到死亡仅2个月时间.结论 该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对有原发肿瘤病史,临床表现以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为主,常伴精神症状,多组颅神经受累,影像学头颅核磁提示脑枕叶表面及小脑幕等处脑膜明显不规则增厚,要高度警惕脑膜癌的可能.脑膜癌病愈后差,采用化疗联合放疗对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9.
10.
鼻咽癌脑膜侵犯的MRI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鼻咽癌脑膜侵犯的途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25例鼻咽癌脑膜侵犯病例的MRI检查资料,全部病例经平扫加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9例经手术病理结果与MRI对比分析,1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结果 (1)鼻咽癌侵犯脑膜主要有3条途径:①经颅底自然骨性通道侵犯11例;②经颅底骨侵犯10例;③经血行转移43例。(2)鼻咽癌脑膜侵犯表现为硬膜型24例,柔脑模型1例。(3)MRI表现为大片状脑膜增厚,可呈“花边状”、结节状甚至肿块形成,增强后有明显的对比增强,脉络膜转移1例,表现为侧脑室增大,室管膜下结节及条片状增厚的转移灶。结论 MRI为鼻咽癌脑膜侵犯的重要检查方法,增强扫描对显示病灶的部位、范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途径脑膜转移瘤的MRI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9例不同途径脑膜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作用。方法 59例病人,男42例,女17例;年龄17-65岁。其中血源性脑膜转移24例,邻近肿瘤直接侵犯脑膜29例,颅内肿瘤经脑 脊液播散6例,59例脑膜转移均经平扫及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扫描。结果 血源性脑膜转移主要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或脑膜-蛛网膜的增厚或结节,肿瘤直接侵犯脑膜均表现为肿瘤向远 端延伸的由粗变细的类似“靶征”或“鼠尾征”,经脑脊液播散的脑膜转移均为沿脑蛛网膜下腔或室管膜下大小不等的结节灶。MRI平扫阳性:结节型12例,线状增厚型11例,混合型6例。增强扫描均有较明显的强化。结论 MRI是检出脑转移的重要方法,疑有脑膜转移时应行增强MRI扫描。 相似文献
12.
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目的研究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CT、MRI表现,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肿瘤软脑膜蛛网膜转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变经CT检查16例,MRI检查7例,其中经两种方法检查者2例。结果全部病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均出现病理性强化,其中10例呈弥漫性,8例呈结节性,3例呈弥漫与结节混合性。弥漫性强化沿脑和脑干表面分布,并延伸入脑沟、脑池;结节性强化病灶数目1个或多个不等,直径0.2~3.0cm。病变见于基底脑池及相邻蛛网膜下腔者共18例。伴室管膜结节性强化4例,天幕增厚强化10例,脑积水13例,合并脑内转移9例。结论增强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MRI优于CT。但两者在定性诊断上均有局限性。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系统性恶性肿瘤脑膜转移的MRI表现,探讨脑膜强化对脑膜转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临床恶性肿瘤病史、脑脊液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脑膜转移瘤12例,其中原发肿瘤肺癌5例,乳腺癌3例,黑色素瘤1例,淋巴瘤2例,原发肿瘤不明1例。MR常规扫描后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①MR平扫:异常脑膜改变仅2例,表现为沿软脑膜分布的多发结节;②MR增强扫描:12例呈3种脑膜强化模式,硬脑膜强化模式(硬脑膜~蛛网膜强化)3例,软脑膜强化模式(蛛网膜下腔一软脑膜强化)6例,全脑膜强化模式(硬脑膜、蛛网膜及软脑膜均强化)3例,其中2例表现为沿软脑膜分布的多发结节,10例表现为线样弥漫性脑膜强化;③其它征象:脑内转移3例,脑积水3例。结论:恶性肿瘤脑膜转移在MR增强扫描上可以表现为3种脑膜强化模式,其中软脑膜强化模式多见,结节性脑膜强化及脑内转移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场MR增强扫描与FLAIR序列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 2 9例脑转移瘤患者 ,使用 0 .2 3TMR扫描仪 ,对比分析常规T1 WI、T2 WI、增强扫描及FLAIR序列在检出转移瘤和明确转移瘤边界方面的敏感性。结果 :增强扫描对转移瘤检出以及明确转移瘤边界的敏感性高于FLAIR、T2 WI及T1 WI ,经统计分析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对于直径 <1.0cm的软脑膜转移瘤及皮质近蛛网膜下腔处转移瘤的检出及明确肿瘤边界的敏感性FLAIR高于常规T2 WI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对于直径≥ 1.0cm的软脑膜转移瘤、皮质近蛛网膜下腔处转移瘤及深部脑转移瘤 ,FLAIR与常规T2 WI检查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脑转移瘤的低场MRI诊断 ,增强扫描是最有价值的检查方式 ,而FLAIR可取代常规T2 WI。 相似文献
15.
颅内胶质瘤柔脑膜扩散的MR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颅内胶质瘤柔脑膜扩散的MR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共集颅人胶质瘤945例,其中星形细胞瘤620例,多形成胶质细胞溜325例,对其中具有柔脑扩散的72例胶质瘤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具有柔脑膜扩散的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29例,多形成胶质细胞瘤43例,柔脑膜发生率分别为4.7%和13.2%。颅内胶瘤中,星形细胞瘤29例,多形成胶质细胞瘤43例,柔 相似文献
16.
非脑膜瘤脑膜病变的MRI表现及强化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不同脑膜病变的MR成像表现,探讨MRI尤其是脑膜强化模式对各种脑膜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资料完整的脑膜病变61例,其中感染性脑膜炎27例;非感染性脑膜炎4例,包括嗜酸性肉芽肿2例,wegener肉芽肿l例,病因不明l例;脑膜转移瘤12例;脑膜淋巴瘤2例;脑梗死8例;手术后脑膜改变8例。MR常规扫描后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MR平扫:异常脑膜改变仅3例,其中脑膜增厚l例,脑膜结节2例。(2)MR增强扫描:61例呈3种脑膜强化模式,分别为I型、Ⅱ型、Ⅲ型强化模式。I型强化模式即硬脑膜-蛛网膜强化,有19例;Ⅱ型强化模式即蛛网膜-软脑膜强化,有32例;Ⅲ型强化模式即全脑膜强化(包括硬脑膜及软脑膜),有10例。结论 不同脑膜病变MR成像表现尤其是增强模式有一定特点。各种脑膜病变增强模式对于鉴别各种脑膜病变,发现病变细节,提示临床诊疗均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治疗前不同来源脑转移瘤的动态增强磁化率(DSC)MR 灌注成像特点。方法对28例经病理或随访证实为脑转移瘤的患者行手术前 DSC MR 灌注成像扫描。分析 MR 灌注曲线及伪彩图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及瘤周水肿区最大相对脑血容积(rCBV)值及相应部位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数值,并将所测量数值进行 t 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果不同来源脑转移瘤的 MR 灌注曲线、伪彩图像特点无明显差异。脑转移瘤肿瘤实质部分灌注程度与正常脑灰质相仿,瘤周水肿区表现为低灌注,两者的灌注时间均延长。12例来源于肺癌与5例来源于乳腺癌的脑转移瘤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大 rCBV 值(分别为272.5±34.3和210.8±59.4)及相应部位的 rMTT 数值(分别为117.7±4.3和105.2±21.3)之间以及两者瘤周水肿区 rCBV 值(分别为122.0±16.3和68.4±6.1)和 rMTT 值(分别为112.7±8.3和139.8±37.9)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源脑转移瘤的 MR 灌注成像特点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8.
扩散加权成像在高分化胶质瘤和转移瘤中的鉴别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高分化胶质瘤与转移瘤中的应用与鉴别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和手术确诊的16例胶质瘤(Ⅰ~Ⅱ级)和18例转移瘤,采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超导MR系统进行常规扫描和DWI。住分析常规图像和DWI图像基础上,进行肿瘤灶(包括肿瘤囊变区、实性组织、瘤周带、瘤周水肿4部分)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胶质瘤主要表现为单发不规则长T1、T2信号,有1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囊性变,12例伴有小同程度瘤周水肿,10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强化程度不一,7例呈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转移瘤中3例单发,15例多发,DWI可检测(直径均〉1.5cm,可以进行较准确的ADC值测量)的病灶为48个,其中,囊性转移灶5个,囊实性转移灶20个,实性转移灶13个,伴有瘤内出血4例10个病灶。转移瘤主要表现为长T1、T2信号,伴出血时可表现出短T1、T2信号,其中11例增强扫描主要显示为环形或不规则边缘强化。ADC值测量结果显示胶质瘤组较转移瘤组的瘤周带ADC值有明显增高(t=4.455,P〈0.01),而两组间在肿瘤实性和囊性组织以及瘤周水肿带的ADC值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瘤由于生长迅速,可能形成瘤周“致密带”,产生相应的压迫效应,从而导致瘤周ADC值较高,此征象可能成为胶质瘤与转移瘤之间的鉴别特点。 相似文献
19.
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的MR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搜集33例诊断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惠者的MR扫描资料,扫描选用常规自旋回波脉冲序列,10例加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结果:平扫表现为不同范围脑池、脑沟和/或脑室变形、移位,结构模糊,其中28例伴有明显脑回肿胀.合并脑室壁不均匀增厚8例;合并蛛网膜下腔肿瘤结节9例,共发现结节17个,合并脑积水10例,部分病例上述表现合并存在。其中10例另选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脉冲序列扫描后,转移病灶轮廓显示较常规SE序列清晰,信号略高于TSE—T2WI。瘤体边缘与周围水肿难于分辨。增强扫描后脑内瘤体均明显增强,柔脑膜转移显示呈不同强化特征,8例尾征,14例线征,6例条索征及9例环征或结节征,少部分病例合并两种征象存在。结论:加深对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柔脑膜转移的MR影像特征的认识,选择适当的MR成像技术,提高脑膜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