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缺血后处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缺血后处理是指长时间缺血后,在再灌注开始时,通过反复短暂间断的再灌注/缺血而诱导的心肌保护现象,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最近提出的和缺血预处理一样具有心肌保护作用的治疗策略。因其能在缺血后再灌注时实施,故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和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不同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缺血预处理的刺激量与其心肌细胞保护效果的关系。方法:以Wistar大鼠为模型,开胸安置缺血再灌注装置。将48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各12只:A组持续阻断冠状动脉1小时,再灌注2小时;B组缺血5分钟,再灌注5分钟,阻断冠状动脉1小时,再灌注2小时;C组缺血5分钟,再灌注5分钟,重复3次,阻断冠状动脉1小时,再灌注2小时;D组缺血10分钟,再灌注5分钟,阻断冠状动脉1小时,再灌注2小时。检测血浆肌酸激酶浓度与心脏切片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染色,判断心肌梗死范围;磁带记录心电,分析心律失常。结果: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增加刺激量(缺血预处理的时间与次数),没有增加保护效果。结论:心肌细胞的缺血预处理保护可能依靠阈值触发,无论刺激强弱,一旦启动则是充分完全地发挥保护作用。而超过阈值的强刺激可能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3.
张英  于风旭  付勇  廖斌  王晓斌  魏继承 《山东医药》2012,52(24):22-24,103
目的通过建立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腺苷预处理和后处理对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腺苷抗心律失常的心肌保护机理。方法家兔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腺苷预处理组、腺苷后处理组,每组15只。通过结扎及放松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建立在体兔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全程心电监护并分析心律演变情况,行心律失常评分。结果无论在缺血期还是再灌注期,腺苷预处理和后处理组心律失常评分较缺血再灌注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下降,但是预处理和后处理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同时组织学检测亦观察到腺苷预处理及后处理后窦房结细胞损伤较缺血再灌注组轻。结论腺苷预处理及后处理皆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是预防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方法之一,近来发现:药物预处理也能够模拟缺血预处理的机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硝酸甘油预处理能保护心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线粒体内信号通路有关。线粒体乙醛脱氢酶是硝酸甘油的主要代谢酶,其本身活性的增高也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不仅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而且能通过抗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抑制凋亡、调节自噬、抗炎、参与缺血预处理或缺血后处理等心肌保护效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AMPK对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组织源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灌流技术,以停灌注45分钟、再灌注15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洛沙坦(losartan)对这一作用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AngⅡ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冠状动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分别较对照组升高17倍、12倍和11倍(P<0.01),组织丙二醛和钙含量分别增加5倍和1倍(P<0.01),缺血预处理使这些变化得到明显改善,而预处理前给予10-6mol/L洛沙坦,则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消失,组织AngⅡ的变化与上述指标的变化相平行。还发现,5分钟停灌注反复3次后,组织An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又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在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中,AngⅡ是介导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主要介质之一。  相似文献   

7.
观察离体大鼠Langendroff灌注心脏模型,37℃和30℃条件下,单次5min缺血、10min再灌注所形成的缺血预处理,对持续180min缺血、45min再灌注的心肌的保护作用.持续缺血期间控制心脏局部温度在20℃左右,并间隔30min经主动脉根部灌注St.Thomas晶体心麻痹液.实验发现,常温条件下,5min短暂缺血并不能引起大鼠心肌顿抑.常温下缺血预处理与晶体心麻痹液相结合,对离体大鼠灌注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呈累加现象;低温下缺血预处理使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减弱,可能与心脏停跳前的快速降温有关;心肌顿抑不是预处理的可能机制;能量需求减少和细胞结构的保护可能是预处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低温、心停跳液为主的心肌保护措施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心肌保护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心肌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术后心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该现象被称为心肌抑顿;再灌注后心律失常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依然是当今心肌保护的难点。而缺血性预处理不同于以往的心肌保护措施,它通过内源性机理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改善缺血后心肌的功能,从而起到心肌保护作用。一、缺血性预处理现象缺血性预处理是1986年Murry等首先提出的[1]。他们将对照组狗的冠状动脉回旋支阻断40分钟,再…  相似文献   

9.
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通过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供和心肌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并不意味着心肌组织的有效灌注,也不一定能够挽救缺血心肌组织。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指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经PCI成功再通后,由于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这一概念首先由Murry等人提出,它是指心肌在经受短暂缺血后,能在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中延迟并减轻心肌的损伤,他们将这种心肌保护效应命名为缺血预处理,现一般简称为预处理(preconditioning).此后,世界许多实验室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表明预处理对各种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包括缺血坏死、缺血后功能异常、缺血所致心律失常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其确切的机制至今尚未明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及瑞芬太尼预处理对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RPC组).S组犬开胸后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下穿线不结扎;I/R组犬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 min再灌注2 h;RPC组为缺血前以1 pg/(kg·min)微泵输注瑞芬太尼30 min进行预处理,余同I/R组.再灌注2 h时处死犬取心肌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I/R组、RPC组与S组相比,心肌组织NF-κB含量显著升高(P<0.05),RPC组与I/R组比较,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降低(P<0.05).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显著增强,瑞芬太尼预处理可降低再灌注2 h时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顶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和氧自由基在兔预处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麻醉开胸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梗死面积和危险区分别采用组织学和荧光粒子技术测定。实验分4组:对照组(n=9),预处理组(n=8),高剂量超氧化物歧化酶预处理组(HDSOD-PC,n=8)和低剂量超氧化物歧化酶预处理组(LD-SOD-PC,n=9)。左冠状动脉回旋支4次5分钟缺血和5分钟再灌注完成预处理。对照用于30分钟缺血后再灌注120分钟;其余各组在预处理后的缺血与再灌注同对照组。结果:梗死面积占危险区百分比在对照组与预处理组、HD-SOD-PC组和LD-SOD-P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均<0.05);预处理组、HD-SOD-PC组和LD-SOD-P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结论:预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氧自由基在该预处理机制中不起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栓溶解疗法,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是目前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主要手段。这些措施均可使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改善心肌功能。但是再灌注在给缺血心肌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往往还对缺血心肌产生严重的再灌注性损伤。常见的心肌损伤表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和心肌顿抑,严重时可造成心肌细胞死亡。现一般认为再灌注损伤与缺血心肌再灌时氧自由基的大量产生有关,氧自由基可能是再灌注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环孢霉素(syclosporin A)对缺血预处理心脏保护作用的影响,探讨Calcineurin信号通路在心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制备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心功能和心肌Calcineurin活性,结果发现,缺血预处理理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的心功能抑制,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比较,冠状动脉灌流量、收缩期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和舒张期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分别减少93%(P〈0.05)、33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及早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是治疗的关键。但心肌在恢复血供后,可出现一系列再灌注损伤。因此,探讨如何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研究的热点。预处理虽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因心肌缺血难以预测,从而限制了预处理应用。继2003年华裔科学家赵志清教授提出缺血后处理概念后,Staat等首次将缺血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后长时间的冠状动脉再灌注前对缺血心肌进行反复、短暂的再缺血干预,以减轻再灌注损伤,称为缺血后处理。它是缺血心脏有效的内源性保护现象,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坏死与功能障碍,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人们对其发生机理、信号通路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已作了较多研究。现对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P38)是否参与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18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1)缺血/再灌注(I/R)组;(2)NE预处理组;(3)SB203580(P38的特异性抑制剂)+NE预处理组。于预处理后24 h对心脏进行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观察其心肌梗塞范围、LDH释放。结果:与未预处理组的心肌组织比较,于NE预处理后24 h I/R所致的心梗范围缩小,血浆LDH活性降低(P均<0.01)。用SB203580抑制P38磷酸化时,则消除了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上述心肌损伤指标接近单纯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有使心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P38参与了这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但梗死相关血管的再通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远端缺血预处理(RIPC)作为近年来比较新颖的概念,能保护心肌免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本文对远端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和临床应用进展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心肌遭受一次或几次反复的短暂缺血再灌注后,表达出一种对随后而来的长时间缺血损伤抵抗能力的增强,称为缺血预适应(IPC).主要表现能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改善心肌收缩力,保护冠状动脉内皮和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快地使心肌从再灌注中恢复心肌顿抑等.早期保护产生在预缺血后3 h内,延迟保护产生在预缺血后24~72 h之间.心肌IPC的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资料主要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受体依赖型的保护机制.本文就目前IPC的保护机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指缺血期处于可逆损伤的心肌细胞恢复血液供应后产生更为严重的损伤,主要包括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冠状微循环障碍等。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等血管再通术的迅速开展,冠心病再灌注治疗出现了一个飞跃。但MIRI也成为阻碍缺血心肌从再灌注疗法获得最佳疗效的主要难题,如何减轻MIRI成为医学界新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发现一氧化氮(NO)能够产生较强的心肌保护作用以来,NO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就NO的代谢及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