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实验研究证实,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密切相关,且可占其遗传因素75%左右,正常高加索人群可通过VDR基因多态性预测BMD,其中bb基因型者比BB基因型者其BMD值可高出15%左右,日本人的VDR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显著不同于高加索人,其中BB型仅占1%,但不同基因型之间仍有相似于高加索人的BMD差异;学者们对美国人、法国人、朝鲜人的观察,未发现VDR基因多态性与BMD有明显相关性。关于V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itamin D,VD)的水平,以及肺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的表达差异,探讨VD及VDR在NSCLC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确诊NSCLC的患者80例为病例组,选取8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中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60例,根据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三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VD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DR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的血清VD水平较健康人群低(P0.05)。NSCLC患者肺癌组织中的VDR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癌旁组织(P0.05),且VDR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之间有显著关联。高、中、低分化3组VDR的表达水平呈依次降低的趋势(P0.05)。结论 VD可能是NSCLC发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素,并且VDR的表达水平和NSCLC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近年实验研究证实,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密切相关,且可占其遗传因素75%左右。正常高加索人群可通过VDR基因多态性预测BMD,其中bb基因型者比BB基因型者其BMD值可高出15%左右;日本人的VDR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显著不同于高加索人,其中BB型仅占1%,但不同基因型之间仍有相似于高加索人的BMD差异;学者们对美国人、法国人、朝鲜人的观察,未发现VDR基因多态性与BMD有明显相关性。关于VDR基因多态性与骨量丢失的关系,多数研究显示骨丢失率以BB型为多,从而支持基因型能预测骨量丢失的观点,但也有研究提出,三种基因型间的骨丢失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尿毒症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对尿毒症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影响.方法10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PCR-RFLP)方法分析VDR基因Apa-Ⅰ位点多态性,有ApaⅠ酶切位点的等位基因为a,无酶切位点者定为A.结果106例患者VDR基因ApaⅠ多态性频率分别为AA17%、Aa54.7%、aa28.3%.aa基因组患者血清iPTH水平(339.8±357.4ng/L)明显高于AA基因组(151.9±167.3ng/L,P<0.05)和Aa基因组患者(191.5±169.8ng/L,P<0.05).aa基因组患者骨钙素水平(36.2±56.0μg/L)明显高于AA基因组(9.2±6.1μg/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Bsm1及Taq1基因多态性与本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144例河北省秦皇岛籍汉族NSCLC患者(NSCLC组)和142例健康查体成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VDR的Bsm1、Taq1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两组VDR的Bsm1、Taq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VDR基因Bsm1、Taq1位点多态性与本地区NSCLC发病风险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6.
探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用DEXA法测定了20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密度,用RFLPs解析法分析VDR的基因多态性,同时考察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期1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PCR法和DNA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Ⅰ(rs2228570)和BsmⅠ(rs1544410)位点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25(OH)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 PD组FokI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6%、25.3%,对照组分别为37.7%、15.1%,两组比较,χ2分别为8.516、10.383,P分别为0.004、0.001。PD组BsmⅠ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为(16.06±6.04)ng/mL,对照组为(19.22±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 I(rs797523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人群Graves病的关系。方法选取Graves病患者260例和对照组221例,收集相关资料,检测甲状腺相关激素及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样本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25(OH)D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滴度之间的相关性,25(OH)D及TRAb水平在不同基因型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1)Graves病组C等位基因及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C vs.A:57.1%vs.47.3%,χ2=9.260,P=0.002;CC vs.AA:χ2=7.912,P=0.005);相对于基因型AA者,CC基因型增加Graves病发病风险(OR=2.003,95%CI:1.235~3.246)。(2)Graves病初发组中,血清25(OH)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4.74±3.10)vs(20.98±2.82)ng/ml,F=50.9,P0.001〕;25(OH)D与TRAb水平呈负相关(r=-0.264,P=0.035);AA基因型者25(OH)D水平较CC+AC基因型者高〔(16.12±3.28)vs(14.16±2.86)ng/ml,F=2.975,P=0.039〕,而TRAb值较低〔(11.65±3.90)vs(18.12±8.63)IU/L,F=3.244,P=0.028〕。结论 VDR基因Apa I(rs7975232)多态性可能与汉族人群Graves病及其25(OH)D、TRAb水平相关;Graves病初发组患者伴随低25(OH)D,且与TRAb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多因子复杂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候选基因之一,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两个表型)的关系在不同种族人群的研究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彬  赵秀品  周立文 《山东医药》2006,46(14):55-55
文献报道,95%的佝偻病为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但遗传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维生素D受体(VDR)是介导1-25(OH)2D3发挥生物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维生素D的许多生物学功能均通过VDR介导靶基因转录而实现。VDR基因近年来被认为是遗传调控骨和钙、磷代谢的侯选基因。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对60例中重度佝偻病患儿行维生素D基因多态性检测,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除运动、营养、绝经等因素外 ,遗传因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学者Morrison等首先发现维生素 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骨钙素水平相关 ,并可以预测骨密度。此后 ,各国就 VDR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骨丢失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开展了广泛研究。1 VDR基因的结构VDR基因位于 12号染色体 (12 q13- 14 ) ,长约 75 kb,由 11个外显子组成。其中 IA、IB和 IC为非编码区 ,外显子 II- IX编码维生素 D受体。到目前为止 ,使用 Fok I、Bsm I、Apa I和 Taq I酶已发现 VDR基因四种酶切位点多态性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以53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6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FokⅠ和Bsm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两组间基因型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3例慢性乙肝患者中,BB、B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20.8%、69.8%,其中BB基因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1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9%(P〈0.05)。病例组中FF、FT、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1%、52.8%、15.1%,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F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58.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有关,特别是Bsml酶切位点多态性可增加慢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对尿毒症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HPT)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 1 0 6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 (PCR RFLP)方法分析VDR基因Apa I位点多态性 ,有ApaI酶切位点的等位基因规定为a ,没有者规定为A。结果  1 0 6例患者VDR基因ApaI多态性频率分别为AA 1 7%、Aa54 .7%、aa 2 8.3%。aa基因组患者血清iPTH浓度 [( 339.8± 357.4) pg/ml]明显高于AA基因组[( 1 51 .9± 1 6 7.3) pg/ml]和Aa基因组患者 [( 1 91 .5± 1 6 9.8)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aa基因组患者骨钙蛋白浓度 [( 36 .2± 56 .0 )ng/ml]明显高于AA基因组 [( 9.2± 6 .1 )ng/ml]和Aa基因组患者 [( 1 5.3± 2 1 .6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三组间血钙、磷、镁及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别 ,但aa基因组降钙素浓度明显低于Aa基因组 [( 30 .1 6± 1 7.59)vs( 73.2 2± 6 8.2 6 ) pg/ml,P <0 .0 1 ]。结论 a等位基因患者较非a等位基因患者易产生严重的 2°HP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人群中多发性硬化(MS)易感性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Ⅰ酶切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分析方法,检测83例河南汉族人群MS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VDR基因BsmⅠ酶切多态性。结果MS组和对照组VDR基因BsmⅠ酶切多态性均未见BB型。Bb、bb两种基因型频率在M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61%、96.39%和16.67%、83.33%,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B、b等位基因的频率在M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1%、98.19%和8.33%、91.67%,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河南汉族人群中MS易感性与VDR基因BsmⅠ酶切多态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其与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起始密码子(FokI)多态性位点和基因型在271例SLE患者和130名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组VDR FokI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SLE组χ2=7.883,P=0.019;健康对照组:χ2=7.288,P=0.026).VDR FokI多态性等位基因F和f的分布频率在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8.8%和51.2%,在SLE组分别为60.9%(χ2=10.39,P=0.001)和39.1%(χ2=10.39,P=0.001);F等位基因个体发生SLE的比值比(OR)为1.630(95%CI=1.210~1.1%,χ2=10.39,P=0.001).基因型FF、Ff和ff分布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25.4%、46.9%和27.7%,在SLE组中分别为42.8%(χ2=11.417,P=0.001)、36.2(χ2=4.251,P=0.039)和21.0%(χ2=2.187,P=0.139);FF和Ff基因型个体发生SLE的OR分别为2.200(95%CI=1.385~3.493,χ2=11.417,P=0.001)和0.641(95%C1=0.419~0.979,χ2=4.251,P=0.039).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VDR FokI多态性基因型SLE患者之间疾病活动性积分(SLED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但与FF和ff基因型SLE患者对照,Ff基因型SLE患者中浆膜炎的发生率更高(P=0.001),而且具有更高阳性率的抗双链DNA(dsDNA)抗体(P=0.001)、抗Sm抗体(P=0.047)和抗组蛋白抗体(P=0.001),但皮疹发生率较低(P=0.005).结论 VDR FokI多态性位点F等位基因和F/F及F/f基因型与SLE发病易感性有关,而且F/f杂合子患者更容易发生浆膜炎和产生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GT者25羟基维生素D3(25-OH-VD3)、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I多态性与IR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IGT者(IGT组)94例及正常对照(NC)组54名,采用PCR-RLFP检测VDR基因FokI多态性,ELISA检测25-OH-VD3,比较各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结果 ⑴与NC组比较,IGT组血清25-OH-VD3较低[(22.05±2.37) vs (32.04± 2.64) ng/ml,P〈0.05];⑵与NC比较,IGT组“f”等位基因频率升高(46.8% vs 25.9%,FF:30.9% vs 57.4%;Ff: 46.9% vs 33.3%;ff:22.3% vs 9.3%,P〈0.05)。与FF基因型比较,Ff/ff基因型患IGT危险增加(OR=2.613,95%CI=1.239~5.512,P=0.018;OR=4.490,95%CI=1.496~13.473,P=0.010)。与F型比较,携带“f”等位基因患IGT风险增加(OR=2.465,95%CI=1.188~5.116,P=0.023)。Ff、ff基因型与FF型比较,HOMA-IR增高(P〈0.05);VDR基因FokI位点ff基因型者较其它两种基因型IR更明显(P〈0.01);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DR基因FokI ff与IR呈正相关(OR=1.761,95%CI:1.050~2.970,P〈0.05),25-OH-VD3与IR呈负相关(β=-1.187,OR=0.461,95%CI:0.187~0.741,P〈0.05)。 结论 血清25-OH-VD3水平与IR呈负相关,VDR基因FokI可能与IGT者IR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和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多态性与老年男性、女性低骨量的关系。方法 378名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1.1±7.0)岁,其中260名健康男性、110例骨量减少和8例骨质疏松患者]和334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58.4±6.3)岁,其中148名健康女性、153例骨量减少和33例骨质疏松患者]共712人,均为居住在上海30年以上汉族人。用双能X线测量仪检测上述受试者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按照股骨颈BMD低于同性别正常峰值BMD的-1~-2.5和-2.5标准差为标准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排除继发性低骨量。检测VDR基因FokⅠ、ApaⅠ、CDX 2位点ESR 1基因的PvuⅡ和Xba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 378名老年男性中,FokⅠ的基因型频率为FF(28.0%)、Ff(50.0%)和ff(22.0%),Ap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AA(9.5%)、Aa(43.4%)和aa(47.1%);CDX 2的基因型频率为AA(22.2%)、AG(45.8%)和GG(32.0%);PvuⅡ的基因型频率为PP(14.1%)、Pp(46.0%)和pp(39.9%);Xb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XX(5.0%)、Xx(36.8%)和xx(58.2%)。334名老年女性中,FokⅠ的基因型频率为FF(25.7%)、Ff(55.1%)和ff(19.2%),Ap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AA(10.2%)、Aa(44.0%)和aa(45.8%);CDX 2的基因型频率为AA(22.8%)、AG(47.9%)和GG(29.3%);PvuⅡ的基因型频率为PP(9.9%)、Pp(45.2%)和pp(44.9%);XbaⅠ的基因型频率为XX(2.1%)、Xx(36.8%)和xx(61.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老年男性和女性的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上述基因SNP频率分布未见差异(P均0.05)。结论 VDR的FokⅠ、ApaⅠ及CDX 2位点和ESR 1的PvuⅡ及XbaⅠ位点多态性可能不是纳入本研究汉族老年男性和女性低骨量的风险因子,尚需更大样本量的实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骨密度和骨质量的特性。而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的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时即可发生骨折,这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病死率。而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脆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指标。骨折发生的危险度与低骨密度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则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维生索D受体基因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候选基因之一,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在不同人群中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该文就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Bsm I、Apa I、Taq I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衰继发性甲旁亢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b多态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关系。方法:慢性肾衰患者108例,分为二组1高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组:61例,iPTH〉60pmol/L;2.低iPTH组:47例,iPTH〈12pmol/L。正常健康对照59例。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DNA,多聚酶链反应法扩增VDR基因第8内含子目的片段,Bsm⒉Ⅰ酶消化PCR产物,经2%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与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应用PCR-RFLP技术,分别对我国179名汉族和112名蒙古族健康绝经后妇女的VDR基因型进行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分布.结果 汉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5%和50%,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和4.46%,汉族与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 我国汉族与蒙古族之间VDR基因型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这种种族差异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